古人咋过冬 不是全靠“抖”花椒竟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没有暖气的古人怎么过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暖气的古人怎么过冬(古人咋过冬不是全靠)

没有暖气的古人怎么过冬

古人咋过冬 不是全靠“抖”

花椒竟是

保温建筑材料

别看古代没有空调暖气,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调节室内温度。

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过于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暖椅既可熏香

还可当轿子

对于上文提到的“以椒为泥涂室”,清代戏剧家李渔摇摇头,因为大可不必那么折腾。

颇有创新性的李渔发明了“宅男”神器——暖椅。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便细致地记录了自己这项发明。李渔声称暖椅能把周身全部容纳进去,暖椅前后各有一扇门,两边安有木板,臀部下面和脚下都装有栅栏。用栅栏是为了让火气进来,用木板则是让暖气完全保留下来,前后安门是为了前面进人后面进火。

作为一名文人,李渔将文艺青年的标配笔砚、书本安置得妥妥当当,他在暖椅上设置了一个扶手匣,人在暖椅中坐好后,可以将这个扶手匣放在前面代替几案,用来盛放笔砚。暖椅抽屉也是由木板制成,下面铺上薄砖,四周镶上铜壁,可将木炭放进去,整个暖椅便十分温暖,甚至还可以焚香,熏染得浑身香气四溢。别具匠心的设计,却有着超低能耗,从早到晚只需四块小木炭。

暖椅除了可以坐躺外,甚至可以成为轿子的替代品,出游访友时只需要用木杠将暖椅抬着,在上面加个顶子,便可前往。

古代也有“羽绒服”

提及羽绒服,会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近代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其实,原始版“羽绒服”在古代便已有端倪。

唐代安乐公主的“羽绒服”百鸟裙不是将羽绒填充进布料,而是用羽毛制成披挂在外面。服饰史学家黄强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能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颜色。”

作为时尚风向标的《红楼梦》,贡献了诸多古代服饰品类,其中亦出现了“鹤氅”的身影。那么,它也是一种以羽毛为主材料的御寒服饰吗?

“《红楼梦》 中描述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鹤氅,这里的鹤氅已经不是羽毛制作了,只是借用鹤氅之名。”黄强说。

据了解,鹤氅是以鹤的羽毛及其他鸟毛捻织成的贵重裘衣,受到晋时士人的推崇。但到了宋代,鹤氅的面料是布、麻等,之所以将宽大服饰称之为鹤氅,取鹤的高洁、仙道临风之意。

“《红楼梦》中出现的大衣‘雀金裘’‘凫靥裘’分别以孔雀毛与水鸭毛制成,也可以算作‘羽绒服’。”黄强说。

古代保暖,还不只是羽绒服一样。冷空气袭来,明代女子坚决不做美丽“冻”人,纷纷拿出抹额置于额头。抹额是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以刺绣或珠玉装饰。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女子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女子有着过冬配饰,难道男子就没有吗?从五代至宋朝,男子出门便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抵御风沙侵袭。

到了明代,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每年冬季十一月福利来了,你将会收到官方慰问的一只暖耳。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明代官员的暖耳大多由狐狸皮制作,并且和现代人所用的暖耳相似。

“踏雪寻诗”文艺范

古人冬天吃啥?其实跟现代人差不多。还记得《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吗?贾母吃牛乳蒸羊羔,公子、姑娘们则一起烧烤新鲜鹿肉。羊羔肉和鹿肉热量大,正是冬令滋补佳食。

除了肉类,当然也不能缺了红枣、姜等暖身小食。《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道: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人雅士们在严寒的冬季围坐在火炉边,煮上一壶热茶或酒,夜晚和友人对饮惬意得很。除了酒水,火锅也是冬季饮食的一大标配。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类似于吃火锅的介绍。

吃喝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少不了文化休闲活动。

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唐人作品《京畿瑞雪图》,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冬日景象。画面中,除却富丽堂皇的建筑顶端有皑皑白雪外,其他环境依然郁郁葱葱,人们或坐或行,往来从容。只在看到打着伞、带着斗笠的行人时,才能感受到这冬日下雪的意味,画面中处处都昭示着“瑞雪兆丰年”的吉祥。

在没有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的古代,快乐过冬也不是难事,配置好风帽、斗篷、手炉、竹伞等专用装备,就可以开启赏游随心、踏雪寻诗的高雅文艺活动了。

“踏雪寻诗”“踏雪寻梅”是古代常见雪景主题,一个“踏”、一个“寻”,将寻常的雪中游玩活动“凹”到文艺的极致,给足了想象的空间。室外太冷的话,室内轻裘加身,“炉温等鸽青”,在暖阁中“日晡浓睡起,盥濯诵黄庭。”“日晡”时才睡醒,洗漱后就开始诵读“黄庭”,慵懒但不忘读书的古代文人“猫冬”图形象地跃然纸上。

据人民网、新华网

来源: 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