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的第一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的“衰”一直有cui的读法。因为如果这样念,和第一句的尾字“回”就好像押了韵,至于第四句本应押韵的“来”念起来不顺口,则肯定是千年音韵变化的缘故,不足为奇;而且“衰”字意象生动而准确,也许就是古人用字凝练的写照。

但其实这个字恰恰值得推敲。

一、因为“衰”字表示衰弱的意思时,不能念cui。

1、查《古汉语通用字字典》可知,“衰”字有三通:表示蓑衣的“蓑”(念梭)、丧服的“缞”(念催)和等级的“差”(念叉)。

其中只有一个意思是念cui,就是当它指一种古代的丧服,而我们应该不会说自己的华发如同粗麻的丧服(还未必是白色)一样斑白。就算是这个意思,诗句也不是这样表达,而应该说:“乡音无改鬓如衰(缞)”,否则是病句。但包括影响广泛的《全唐诗》在内的收录,这一句都是“鬓毛衰”。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1)

《辞海》(1979年版)中把“衰”字“等级、次序”的意思也列为cui音,但这个意思同样和本诗没有关联。

2、《新注唐诗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7年版)提到,清代乾隆初年的花甲进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干脆把这个字改成了“催”,可见“cui”之纠结;而《注释作法唐诗三百首》(世界书局 1947年再版)在这里即用“催”字,并注为“当‘促’字讲”,但意思稍有跳跃。如图: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2)

而在这首诗里本是“衰”字,是衰弱的意思,所以不能念cui。但是不这样念,这首诗就不押韵,因为诗人很可能不是用这个字

二、几天前推送的拙笔《何监的临别诗行考》,借网剧里的秘书监何执正在雪中留诗的画面,对这个字做过探讨。现又增添新的依据,应该说从历代韵书和辞典资料看,诗里的“衰”应为“哀”字。

1、按照《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贺知章生活在初唐至盛唐时期,从武后证圣(即公元695年)擢进士,经历几十年宦海沉浮,到明皇时职位又几经迁徙,耄耋之年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此时的贺翁放诞不羁,自称“秘书外监”,正是这部网剧中的外在形象。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3)

天宝初年,稔熟格律的贺监就回乡的感遇抒怀,无论写格律诗还是古诗,韵脚应该都会用当时已流传了百年的隋代《切韵》,或者刚刊行不久的《唐韵》。

1)结合《回乡偶书》第一首的韵脚看,所涉及的韵部只有三个,其中“衰”字出律了。这三个韵部是:

“回”所在的《灰》韵和“来”所在的《咍(音嗨,一声)》韵;以及“衰”所在的《支》韵。

现存的《唐韵》残卷平声部分缺失,但这三个韵部在隋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广韵》、《集韵》中变化不大,而且这三个字在韵部中的位置也一样;其中《广韵》已经注明《灰》韵和《咍》韵“同用”。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4)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5)

由上图可见,“衰”字以异体字的形式归于北宋《集韵》的《支》韵;这个韵里也有“垂”这样的字,按照现在的读音与《灰》韵相似,但在唐宋时所使用的中古音里,《支》韵和《灰》韵连邻韵都算不上。

《灰》是与“来”和“哀”所属的《咍》韵同用;而与《支》韵同用的是《脂》和《之》韵。所以,“衰”字在唐宋时的读音和“回”、“来”完全不同,这首诗里不能用来押韵。

在清代的《佩文诗韵》当中,《咍》韵更是直接并入《灰》韵。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6)

也就是说,这首诗第一、四句韵脚尽管普通话读音有异,但中古音是合律的第二句韵脚本应入韵,但“衰”字始终处于《支》韵,就是说到了清代它还是出韵的

不管中唐以后读音怎样变化,本诗的三个韵脚字出韵、入韵的情况始终是明确的;而长于文辞的贺季真先生不可能在这里出错。

格律诗和四句古诗的韵脚,都要求至少在第二、四句保持押韵,而四句古诗又不换韵,所以这首诗显然出律但问题也只是出在“衰”字上

2)当然,“衰”字在这首诗里也不会是以方言入韵。一是贺监显赫半生,人物超迈、辞章优雅,举世都以文辞用句的韵律和谐为美,他不必孑然独往、另辟蹊径;再则方言入韵的字多不会在韵脚上使用,且仅仅是平仄声调有别(《丛残小语》“方言入律、平仄借读”诸诗举例,比如唐代王建“绿窗红灯酒初醒”的“灯”念去声,像现在的安徽话)。

2、因为隋代《切韵》当中的《咍》韵包括了“开、该、、台”这些字,所以贺季真先生应该是用了和“来”字同处于《咍》韵的“哀”字,即成“乡音无改鬓毛哀”。

“哀”在段注《说文解字》中释为“凡哀皆曰悯”,即“哀”通常是可悯的意思。如同李白《北风行》:“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这里的哀不是悲哀,而是意指值得怜悯、令人怀念。

回乡偶书中衰读什么音(衰应该念cui吗)(7)

此诗的“乡音无改 鬓毛哀”传神表达 季真先生 在乡童面前的自嘲与自怜。

用了“哀”字,全诗得以合律,意境也增添了一层轩昂的悲悯情怀。这样的版本以饱满的审美元素——兼具规范、典雅、真挚的面目,同样会卓然成为传世佳句。

所以,这个字本来就是“哀”,因为相似的缘故,被误抄为“衰”

三、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衰”在这里应该读cui

主张把衰弱的“衰”读成cui是个孤例,因为除了这首诗以外,没有什么地方这样念。

可能的原因是,“乡音无改鬓毛衰(cui)”由来已久,已经太深入人心了;在“鬓毛衰”的表述中,这个字真切朴实、难以替代。尽管写成“衰”但念成cui是不合格律的,但诗书相传中干脆这样念,或者改成“催”字来写,并赋予华发被流年所催赶,已成霜色满头的意象。

明清时期的音韵学发达,但清代康熙朝奉敕编校的《全唐诗》还是以“衰”字收录,并没有去校正它,说明人们都欣然接受了“衰”字cui的读音。

我们后世再来念这首诗,由于语音变化沧海桑田,当时的面貌已经不容易帧帧还原。

“衰”字如同唐代一桩错配姻缘里的新人,贤良温婉得到各方认可,后世甚至为她修改聘书以正名,而那个原本心意相投的故事脉络已被更改,它已经在漫长的无心岁月中湮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