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红军的枪杆子支持下,世界上成立了许多“人民共和国”。中国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当年的10月1日,在此之前40天,另一个人民共和国也成立了,这就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8月20日因此成为匈牙利国庆节,即便是在苏东剧变以后,也没有改日子。
匈牙利,一听这名字,就和其他欧洲国家不一样,让中国人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个国家是不是和匈奴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匈牙利是匈奴”,原来出处在这儿
在中国史书上,匈牙利这个国家其实是个老熟人,但是起初它并不叫匈牙利,在元朝史书上被叫作“马札儿”。
当代匈牙利人分布,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公元1240年蒙古西征时,将马札儿视为主要打击目标,波兰和德意志东部各邦国都是次要目标,马札儿军队也着实让蒙古军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甚至引起了蒙古王公在战后的相互指责,堪称蒙古人在欧洲遭遇的最强大武装力量。
事实上,蒙古人这样的叫法是正确的:匈牙利自己,及其周边的土耳其等国都管这个国家叫马扎尔,而不是什么“Hungary”(匈牙利),这个名字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外国人管中国叫“China”一样。“Hungary”这个英文名字来自德语对马扎尔国的称呼“Ungarn”,因为马扎尔国后来被说德语的奥地利吞并,形成奥匈帝国,它的德文名字就在西方广泛流行起来。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1910年,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不管怎么说,“Hungary”这个名字确实早已有之,甚至比马扎尔这个民族的历史更为久远。这个名字的意思是“Hun”的国家,根据古罗马和早期日耳曼史料记载,“Hun”是一个凶残的游牧民族,于公元374年从中亚西北部入侵欧洲,重创了日耳曼人和罗马人,随后在东欧和中欧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因为马扎尔人在公元9世纪末占据了“Hun”(现在一般翻译成“匈人”)在多瑙河中下游的故地,所以他们建立的国家经常被叫做“Hungary”,就像中国古代占据陕西的政权喜欢自称“秦”,占据山西的政权喜欢自称“晋”,占据湖北的政权喜欢自称“楚”,占据江苏的政权喜欢自称“吴”一样。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奥匈帝国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后,中国开始了解奥匈帝国,进而了解了这段欧洲历史。不过,他们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8世纪,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多,旨在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兴盛起来,法国汉学家德经在1756年出版的《匈人通史》里将东西方史料对比,认为在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的匈人,正是秦汉时期频繁入侵中国的匈奴人。其实,和所有早期汉学家一样,德经本人的中文水平很低,连二十四史都没有看过,也看不懂,只是读过一些《资治通鉴纲目》等二手史料的外语节译本,再和罗马史料进行简单的年代对比,就得出了这么一个假说。
中国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个理论,直到19世纪末,另一位法国汉学家沙畹终于开始正经翻译《史记》,他的中文算是达到了考秀才的水平,又对西域文化感兴趣,于是顺带翻译了《魏略·西戎传》等史料。在给这些史料作注解时,沙畹引用了德经的观点,并补充了一些史料证据。德国汉学家夏德随即写了专著《论伏尔加匈人和匈奴》予以支持,于是匈人即匈奴的理论开始广为人知,一时在欧洲几乎成为定论。
这时,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吉正在德国留学,师从德国史学泰斗兰克,回国后在《匈奴及东胡民族考》等文章中大量引用沙畹、夏德等人的著作,他的观点对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于是被介绍进入中国,立即被当时急需振奋民族精神的中国史学界广泛接受:“看,我们的祖先还是很厉害的,他们打败了匈奴人,把他们赶到了欧洲,匈奴人又在欧洲打败了罗马人和日耳曼人。”
白鸟库吉
其实,受德国老师兰克的影响,白鸟库吉创建了东亚史学“疑古派”,他最著名的观点并不是“匈人即匈奴”,而是认为商朝以前的中国历史都是瞎编的,即所谓“尧舜禹抹杀论”,进而影响了钱玄同等留日学生,最终发展为顾颉刚的“大禹是条虫”疑古理论。总的来说,作为日本史学大佬,白鸟库吉深受兰克、沙畹、夏德等欧洲史学家影响,他的观点在当时的国际史学界影响深远,对中国近代史观的影响也远比王国维、陈寅恪等人大。凡是主张“匈人即匈奴”的学术专著,无不引用上述这几位近代外国学者。
顾颉刚
就这样,自元代以来存在于中文世界的“马札儿”,便在20世纪初被改译为“匈牙利”了。如果没有西方汉学家们的这套理论,“Hun”怎么也不可能被翻译成“匈”这个汉字。在罗马人使用的拉丁文里,这个词的原始发音更接近“浑”或“胡”。
2.匈奴人和匈人划等号,中国史料不支持
不过,关于匈人是不是匈奴的问题,中西方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没有定锤。
首先是苏联学者在二战以后,通过在东欧的考古发现,否定了这个理论,尔后整个西方学术界又从语言和文化等角度,逐渐认可了苏联人的新理论:匈人和中国史书上的匈奴人关系不大,甚至可能就是东欧的土著民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史学界一度对此非常不满,但是近年来逐渐接受了这个新理论,“Hun”被从“匈奴”改译为“匈人”,虽然这依然暗示他们就是匈奴人的后裔。其实从语言上讲,译为“胡人”或“浑人”更为妥当。
就事论事,把匈人当成匈奴人的理论确实过于粗糙,只能说是早期西方汉学家在刚刚接触中国汉晋南北朝史料之初开的一个“脑洞”,夹杂了不少私货,意在帮助汉学在西方吸引眼球,打开市场。二战以后,随着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基因学等学科蓬勃发展,展开跨学科研究,这个原始理论必然漏洞百出。且不说文化、语言、基因这些过细的方面,就从中国和欧洲古代史籍的记载来看,北匈奴被汉朝打败,西迁变成欧洲的匈人,中间就存在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
让我们先回到公元二世纪初,在《三国志》《魏书》等中国史书中,我们知道,当时鲜卑人越过了大兴安岭,冲入了蒙古草原,并且很快联合东汉重创了北匈奴人,杀死了北匈奴单于,把他们一举赶出了家乡。大部分北匈奴人投降并融入了鲜卑人,其余的北匈奴人撤到现在的新疆地区,在那里和班超、班勇父子等东汉将领缠斗。
喀什班超像
在一连串失利以后,北匈奴人可能考虑过继续西迁,而且很有可能到过欧洲东部,因为在此时为罗马帝国效力的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著作中,就出现了一个叫“Chonitae”的民族,活跃于黑海东北,高加索山北麓的草原上,这个名词被正确地翻译成“匈尼特”,非常接近“匈奴”的原始发音。
到了公元2世纪末,北匈奴终于被东汉军队赶出了新疆地区,又受到鲜卑人的逼迫,于是集中力量攻击中亚,在那里建立了悦般国(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厌达国(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
罗马史书也记载,“Chonitae”人在公元2世纪以后统治着中亚,多次与波斯人交战,还经常入侵北印度。考古发现,北匈奴人在新家园大量皈依佛教,鼓励商业,并且发行了货币。可见,“Chonitae”人就是匈奴人,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入侵欧洲。
公元370年左右,发生了“匈人即匈奴”理论中的关键性事件——东西方史书都记载了“阿兰亡国”战争。
匈人征讨阿兰国的想像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罗马史书说,黑海东岸的阿兰人被“Hunni”征服,《魏书》则说,里海沿岸的阿兰聊国(奄蔡国)被匈奴人所灭。于是,这就变成了北匈奴西迁理论中最关键的一环。但是,《魏书》对年代的记载很不清晰,只说“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当时阿兰人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而是多个分布在里海和黑海沿岸的部落,因此这条曾经被汉学家们视为至宝的史料其实并不详实。
最值得注意的,反倒是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俘虏大批粟特商人时统治粟特(阿兰聊国)的匈奴王“忽倪”,这个名字几乎是匈人的拉丁文正式名称“Hunni”最准确的中文译音。不过,公元440年左右正值匈人帝国的全盛之际,王庭设在多瑙河中游,匈人王能否直接统治里海东岸的粟特国,能否及时了解其商人大量来到凉州做买卖并被北魏军队俘虏的事情,并派使者来北魏给他们赎身,都大可值得怀疑。
假设当时丝绸之路极为繁华,真是有此情况的话,那么在匈人帝国统治的东欧和中欧,特别是王庭所在的多瑙河中下游,应该出土大量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物才对,但是在至今都没有发现过。从忽倪王的事迹来看,他并不像是一位统治从莱茵河到咸海的大国帝王,而完全像是一个中亚小国之君。再从文献和考古证据来看,统治东欧和中欧的匈人则与同时期的南北朝中国没什么外交和商贸联系。
公元374年开始,匈人在征服了阿兰人以后,开始涉越刻赤海峡和顿河,攻入由哥特人统治的东欧草原。哥特是个日耳曼民族,当时分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王国,东哥特王国统治现在的乌克兰地区,西哥特王国统治现在的罗马尼亚地区。起初,东哥特人并没有把这些入侵者当回事,甚至还聘请他们当自己的雇佣兵,但是没过多久,匈人就开始造反,迅速消灭了东哥特王国,并且迫使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向东罗马帝国求援,开启了摧毁罗马帝国的欧洲民族大迁徙狂潮。
东哥特极盛的版图,维基百科
3.匈人与突厥、柔然错综复杂的关系
按照古罗马史书的描述,匈人属于典型的黄种人,考古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而按照《晋书》等中国史料的描述,许多匈奴贵族的相貌都类似白种人。参考突厥、蒙古等西迁游牧民族的历史,黄种人征服者西迁后,可能通过通婚,在三四代人的时间内就变成白种人,这也基本符合匈人的历史变化:从公元375年到公元445年,在欧洲待了70年之后,匈人的相貌已经变得和东欧人区别不大了,他们最无可置疑的后代名叫保加尔人,也就是现代的保加利亚人。
匈牙利帝国的传统服饰(19世纪末),维基百科
匈人与匈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织形式和文明程度。
刚刚入侵欧洲的时候,匈人分为许多互不统属的部落,他们很乐意为了财富担任其他国家的雇佣兵,并且为了财富相互厮杀。而众所周知,北匈奴是拥有严密组织形式的国家,如果北匈奴主力西迁的话,应该像耶律大石西征一样,是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指挥之下,绝不会是许多军事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部落。而且北匈奴当时文明程度相当高,适应城市生活,并且大批皈依佛门,但是入侵欧洲的匈人并没有半点信仰佛教的痕迹,对城市文明也缺乏认同,他们的信仰应该是某种原始的萨满教。如果匈人真的与北匈奴有某种渊源的话,那么他们更像是一群从北匈奴少管所里逃出来的小流氓。北匈奴人地下有知,多半会说,自己没有匈人这样素质低下的后代。
罗马人曾经多次雇佣匈人来进行内战,这使匈人很快就有了深入罗马帝国核心区域的机会。著名德国史诗《尼伯龙根的指环》,讲述的原本就是匈人雇佣军帮助罗马帝国镇压日耳曼民族独立运动的故事。
另外,现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省会城市乌迪内,就是因积极帮助罗马人剿灭日耳曼人的匈人酋长乌尔丁命名的。乌尔丁后来自恃强大,开始进攻罗马帝国,但是遭到其他匈人部落的背叛,兵败失踪。乌尔丁有二个孙子,分别是以勇猛闻名的布勒达和以谋略闻名的阿提拉,后者曾经在罗马当过人质,精通多国语言,最终通过宫斗干掉了布勒达和其他匈人酋长,统一了匈人各部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可是相对于其政治能力,阿提拉的军事能力显得很平庸:攻坚还算可圈可点,曾经攻下意大利北部重镇阿奎利亚,逼迫当地人逃到海岛上避难,形成了后来的威尼斯;但是一旦罗马人和哥特人联合起来对抗阿提拉,他便很难在本来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野战中占据优势,当他在法国东北部的沙隆陷入困境时,居然率领部下死守防线,甚至准备自焚。“不羞遁走”本来是所有匈奴军官的基本修养,任何一位匈奴单于此时都会迅速逃离战场以保存实力,难道阿提拉是被欧洲白左洗脑了?
拉斐尔作品《伟大的利奥和阿提拉的会面》,画面中:圣彼得和圣保罗在利奥一世头上,后者前去会见阿提拉。
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又不重视制度建设,阿提拉的帝国在他死后迅速崩溃,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他的长子埃拉克被日耳曼叛军杀死,幼子埃尔纳克率领乌提吾尔(三十姓回纥)和库提吾尔(九姓回纥)等匈人部落逃到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了后来的保加尔人。伏尔加河的意思就是“保加尔人的河流”。
马扎尔人迁徙动态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不久,花木兰的对手柔然人就在蒙古高原上崛起,他们一面与北魏打得不可开交,一面西征灭掉了北匈奴根正苗红的后代悦般国,引起了新一波民族大迁徙,迫使保加尔人再度向巴尔干半岛迁徙。柔然人称霸中亚不久,便被其附庸突厥人推翻,部分柔然人逃往东欧,史称阿瓦尔人,但是突厥人不承认他们是真正的柔然王族,称之为“伪阿瓦尔人”。
约500年左右时期的柔然汗国疆域
突厥人不敢怠慢,派了大批军队去东欧追杀阿瓦尔人,没想到他们还没干掉阿瓦尔人,东西突厥汗国却都被唐太宗灭了。这批西征的突厥人于是滞留在东欧,其君主入乡随俗,自称恺撒,唐朝史称“可萨突厥”。
唐太宗灭东突厥,万国来朝
同一盘散沙的匈人不同,阿瓦尔人和可萨突厥人都是组织严明的军事集团,刚开始西征就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阿瓦尔人利用外交手段,几乎兵不血刃地占据了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可萨突厥人则占据了保加尔人西迁后空出来的伏尔加河流域。后来,可萨突厥为了声援拜占庭帝国,与鼎盛的阿拉伯人展开长期激战,大大拖延了阿拉伯人入侵唐帝国的时间。结果可萨突厥损失惨重,被迫迁都到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提尔(现在叫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被公认为与阿提拉同名,唐朝史料称之为“阿跌”,称伏尔加河为“阿跌水”。
迁都阿跌城以后,可萨突厥看到要在欧洲立足,必须要在宗教上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于是召开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宗教辩论,结果当时已经信徒寥寥的犹太教意外胜出。可萨突厥人兑现承诺,竟然全国皈依犹太教,从此变成了犹太人。犹太人是个宗教概念,可萨突厥汗国又是史上最大的犹太教国家,所以此后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犹太人,包括爱因斯坦、洛克菲勒等在内,其实都是可萨突厥人的后裔。男人皈依犹太教可不容易,得先做包皮环切手术,不愿割包皮的可萨突厥人于是纷纷出国。
当时可萨突厥与唐朝往来很多,有个可萨突厥人阿跌良臣(就是姓阿提拉,汉名叫良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包皮,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正好赶上安史之乱,立下战功,被唐肃宗封为鸡田州刺史,二个儿子都赐姓李,即唐朝名将李光进和李光颜。
唐肃宗,《大唐荣耀》
而在西方,不信犹太教的突厥部落佩切涅格人于公元860年左右入侵可萨突厥汗国,迫使合称“奥诺吾尔”(十姓回纥)的3个可萨突厥部落和7个马扎尔部落迁徙到多瑙河中下游,正逢这块土地原先的主人阿瓦尔汗国刚被查理曼的法兰克帝国所灭,法兰克帝国在查理曼死后又分裂削弱,多瑙河中下游空虚,他们就轻松地占据了这块土地,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匈牙利。
4.从目前的证据看,匈人和匈奴不是亲戚
说了这么多,马扎尔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民族,和匈奴人或匈人有没有关系呢?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从语言学上提出了不少观点,其中最有趣的一种声称马扎尔人的语言与鲜卑语相似,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中国史书上的“靺羯”(东北一带),不过靺羯人想要越过大兴安岭,长征几万里,如入无人之境,直抵多瑙河,需要很大的想象力。
马扎尔人的语言确实和大多数欧洲语言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有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二个亲戚,这三种语言合称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即回纥)。
1890年匈牙利国土以及马扎尔人所占人口比重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总之,这三个民族无疑都来自可萨突厥汗国,与唐朝的回纥原本是一家,西迁欧洲以后都高度斯拉夫化或日耳曼化了。马扎尔人的国家叫作“匈牙利”,首都叫“布达佩斯”(像武汉一样,由“布达”和“佩斯”二座城市合并而来,“布达”城因阿提拉的哥哥布勒达命名),都有利于他们对这块土地的统治合法化,其实他们并不是匈人的后代,与匈奴也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甚至连“马扎尔”这个名字,都不排除是可萨突厥人为了在欧洲立足而临时编造出来的,因为可萨突厥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土耳其人和犹太人,而这二个民族在欧洲都很不受欢迎,马扎尔人更是为了能在中欧生存,早早放弃了犹太教,皈依了天主教。
马扎尔人
让我们最后总结一下:
匈牙利人也就是马扎尔人;
马扎尔人、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都来自可萨突厥人,由于长期在东欧定居,人种已经斯拉夫化或日耳曼化,其语言则属于乌拉尔语系;
可萨突厥人是信仰犹太教的突厥人,但不属于突厥的核心部落,而是回纥人的一支;
马扎尔人占领了四百年前匈人统治的土地,因此这个国家被叫做“匈牙利”;
匈人不是北匈奴的直系后裔,更像是被北匈奴赶出中亚的其他游牧民族,组织能力和文化程度都远低于同时期的北匈奴;
直到欧洲匈人帝国崩溃,北匈奴都还在中亚住得好好的;
匈人的直系后裔不是马扎尔人,而是保加尔人;
入侵欧洲之初,匈人以黄种人为主,而马扎尔人以白种人为主;
西方汉学家通过东西方史料对比研究,一度将入侵欧洲的匈人比定为匈奴人,该论点得到日本史学界的支持鼓吹,进而受到20世纪中国社会的欢迎,但是后来逐渐被国际学术界否决。
说匈牙利语的分布图
所以,“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这个理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顾颉刚的“大禹是条虫”理论更靠谱。另外,“匈牙利”这个译名不科学,迟早要改,叫“浑加利”更贴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搜历史”
ID:soulishi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