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有句网络语“羡慕嫉妒恨”很火,还有人对出了下联“空虚寂寞愁”,说明引起了大众的共鸣空虚寂寞愁也是一个八卦的很好话题今天,先谈谈羡慕嫉妒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鹿撞心头下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鹿撞心头下联(羡慕嫉妒恨请对下联)

鹿撞心头下联

最近几年,有句网络语“羡慕嫉妒恨”很火,还有人对出了下联“空虚寂寞愁”,说明引起了大众的共鸣。空虚寂寞愁也是一个八卦的很好话题。今天,先谈谈羡慕嫉妒恨。

羡慕嫉妒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是自己对别人心生羡慕嫉妒,有时候自己又成为别人“瓜”。羡慕、嫉妒和恨应该是情绪的逐步递进。举个较为极端的嫉妒的例子:事情发生在一次游泳世锦赛上,27岁的孙杨勇夺冠军,同时也创造了该项目第一个获4连冠的神话。本该是得到认可与祝福的时刻,令人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获得银牌的霍顿因为嫉妒孙杨而迟迟不愿站上领奖台。所以,嫉妒有时候会产生严重危害,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被嫉妒的人大都与自己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有时候,被嫉妒的人往往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同学、同事、朋友、闺蜜、兄弟姐妹,别人的成绩又是自己渴望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主观地认为是命运或规则的不公平造成的后果,进而产生心理挫折感和怨恨不满情绪。

《心理学大辞典》解释嫉妒:是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个解释有不足之处:一是认为嫉妒来源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事实是嫉妒只产生于和自己熟悉的、有相同背景的人,与自己无关的人之间一般不会产生嫉妒;二是将嫉妒定义为一种简单的情绪反应。其实,嫉妒是一个包含“你有我无”的非理性认知并伴有失落、失控、怨恨情绪体验过程。

我们大家非常认可的一个道理是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武大郎开不了大店。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是很难有大格局的,也很难成就大事业,即使偶尔成功,也很难持久。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反思事情的真相。我们从记事起,家长就不断地告诉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我们和同龄人成绩,比学校,比一切能比的。有限的招生名额,不断评比的排名,鸡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你有我无”的理念。其实在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任何时代,残酷的竞争都会产生“你有我无”、“你死我活”的理念。这种理念沉淀到潜意识往往不为我们所知。

觉识到这些潜意识及错误的思维过程,并觉识到潜意识所伴随的负性情绪体验是解开嫉妒症结的钥匙。

这里说的觉识和自我意识还是有区别的。觉识是在自我意识基础上清晰的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起伏、行为变化的功能,并且能察觉到自我的这些行为和情绪反应是否与社会要求相匹配,可能会触发新的认知改变,并通过一系列认知改变来改善自我适应社会,这就可以提升自我。这是觉识-认知心理学简单模型。

与嫉妒相关的不良情绪体验和思维方式有被觉识可能,但刚开始觉识往往比较模糊,具有难以描述性。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场景式的,立体式的,包括光、声、色、味、形状、情绪体验等多维特征。所以,觉识到的问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扁平化单一化工具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是有困难的,这也需要不断的锻炼才能表述准确清晰出来。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准确清晰的把问题表达出来,才能给再次认知提供可能。尤其是文字表述的过程中,自己会有一个思考和场景式回忆的过程,更容易挖掘出细节,所以,建议将发现的问题最好用文字记录下来,随时发现,随时记录,重新认知。

觉识到问题是关键,理性的认知是改善的基础。理性的认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睿哲老子认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一个人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战胜自己的懦弱,不断自我提升,才是真正的强者。莫与他人比,做好自己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