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华看电影(曹长华看电影)(1)

曹长华,1971年出生,山东单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单县教学能手、单县优秀教师,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师。菏泽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音乐,教学之余,喜欢写作,每有灵感,便欣然忘食。偶有诗文见诸报刊,以文会友,快乐就好!

看电影

曹长华看电影(曹长华看电影)(2)

文/曹长华

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我比较喜欢看电影频道,特别是过去的老影片。倒不是因为电影相对电视剧在单位时间内故事情节完整,很大程度是因为内心对电影的一种独特情结。因为电影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看电影的经历一生都挥之不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80年代,农村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就是看电影。当时电影是在露天放映,放映地点往往是村里的打麦场或者当街开阔的地方。村民观看电影不用买票,也无需分摊费用。组织此项活动的是乡人民公社,公社指派大队的放映员到村里放映。我记得我们大队和相邻的王楼大队的放映员是王楼村的两位村民。放映员到村里放映电影的时候,一般村长会管饭。我记得我父亲和放映员是同学,有几次在我村演电影,我父亲曾邀请他们来我家吃饭。有时候谁家娶花媳妇,为了庆贺就出钱包场电影,乡亲们前去观看。大约该轮到放电影的时候,会有消息灵通人士及早就发布了消息。于是演电影的消息会很快传遍全村。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小孩子会在当街吆唤:“今晚演电影!”各家都会快点烧汤,为看电影做准备。放映队被孩子们远远地迎接并簇拥着来到了村里。在村长家吃过晚饭,放映员就开始忙活了。放映员在地上挖两个很深的洞,将两个电影杆栽上。电影杆上头有滑轮,放映员把银幕布两边的四角环形洞用绳子穿上,然后通过滑轮拉到上面去,如此一个硕大的银幕布就展现在村民的面前。银幕布最初的是四方形的窄银幕,后来更先进了,又出现了宽银幕。这时放映机也对着银幕摆好了,机器亮了,一束强光照向银幕。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有人用自己的手,通过放映机的光,变换着各种图形,映照到银幕上。什么鸡鸭鹅狗、兔子、山羊……有的干脆把自己的影子投到银幕上。这时看电影的村民陆续来到,男女老少,只要有空的、能动的都会来看。放电影场地附近的人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往往早早地占据了最好的位置。有的一家人拖家带口,倾巢而动。因为小孩多,年龄小的睡得早,坚持不到电影演完,于是就拉了一辆地排车,铺上褥子,盖上被子,孩子们既可在车上看电影,困了随时能睡。有的小孩因为看电影的位置在人群中间,出来解手不方便,于是就在地上挖个小坑,憋尿了就撒在坑里。不到半个时辰,银幕前就坐满了观众。大家好像是约定俗成,前面的不能坐太高,否则就挡住别人了。如果身材高大或者凳子椅子太高,就自觉地坐在后面或者边上。如果谁不自觉,在前面中间位置坐得太高,那么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后面的人会对他一致抗议:“那是二狗蛋吗?还让人家看呗?”后脊梁骨会被戳得看不成电影。有些人没搬凳子,就站在后面或边上看。有的小孩骑在父亲的脖子上。还有来得晚的,因为正面根本没地方了,于是就干脆在背面看吧。马上就要开演了,这时,会不时有人从一处灯光处跑来。原来灯光处是邻村一个小货郎,在打着煤油罩子灯卖炒花生、糖块、花米团什么的。那猫着腰跑来跑去的就是买零嘴的。这时整个银幕都亮了起来,放映员在调整焦距。突然音乐响起,银幕上出现一个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其向银幕四边射出万道金光。五角星下面赫然写着“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所有的人都静了下来,电影开演了。

一晚上通常会演两部电影,第一部电影是一般的故事片,有时是科教片,还有戏曲片,不为年轻人喜欢。第二部电影往往是精彩的,应该是当时最流行的热片。多数是战争片,更好的是香港武打片或者外国进口片。有的人会在下面边看边议论影片中人物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其中一个看懂的就给大家讲解。那边就有人提醒:“咋呼啥!”看到精彩的地方,突然听到放映员广播:“东头的二晕子,家里人找你,卖啥的地方。”一个人就对二晕子嘟囔:“你快点走吧,广播的都没听见那个日本鬼子说的啥。”让人不耐烦的是村干部会借此机会讲点事情,什么工分啦、提留啦,啰嗦一阵子。有时,突然银幕变暗,画面消失,周围一片漆黑。原来是发电机坏了。放映员打着手电筒去修理,大家焦急地等待着。有时故障来自放映机,放映员在灯下修理放映机。大家把目光聚焦于放映员,这时,放映员成了大家的希望所在,形象顿时高大起来,俨然是这次活动中的大英雄。最令大伙扫兴的是正演到惊心动魄的地方,突然下雨了。如果雨不大,大家会坚持看下去。这时就会有豪侠之士把伞贡献出来,给放映员打着。如果雨下大了,就演不成了,放映员会遗憾地宣布明天再演。以上都是突发事件,通常情况下活动是很顺利的。第二部电影快放完了,放映员会广播:“今晚电影最后一本,明天王楼大队放映。”此时,人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一会儿,人群有点躁动,有些人站了起来,要离场,因为看过好几遍了,知道结尾是啥。有些人没看过,边走边回头看银幕,有点恋恋不舍。大家在回家的路上还意犹未尽,议论着电影的内容。电影场地则现出一片狼藉,有小孩挖的坑,剥的花生壳什么的。

曹长华看电影(曹长华看电影)(3)

人们看电影不光是在自己村庄看,还到邻村去看,甚至跑好几里地到更远的庄上看。到外庄看电影必须跟着大人或者大孩去,几个小孩是不行的。在外村看电影不如在本村自由自在。因为不熟悉地形,电影结束散场时往往会转向。有的小孩找不到大人了,就在那儿哭。还有的小孩出去解手,再回去时就进不去了,这时就需要大人把他领进去。看电影有时会碰到打架的,有些小青年因为不是一个村的,看电影时就产生矛盾了,三言两语,话赶话不投机就撕吧起来了。所以我们每次去外村看电影时,大人就会叮嘱不要和人家打架。不知道是消息有误还是有人搞恶作剧,有时去外村看电影会扑个空,兴致勃勃地赶到外村,结果没有电影。回来时,没去的就幸灾乐祸地问演的什么电影,大家会说:“演的‘白跑战争磨鞋底’。”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我经常去的村庄有王楼、大张楼、小张楼、曹楼。更远的曾经去过大赵庄、谢阁、西宋庄。在大赵庄看的电影是《少林寺》,在谢阁看的电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西宋庄看的电影是《英雄儿女》。为什么在这些村庄看的电影都记住了?是因为太远不容易而印象深刻。有时去更远的村庄看电影是亲戚邀的。

三舅和我都在张楼联中上学,三舅的庄孔庄及邻村徐路口演电影时,他就邀我去,看完就住他家了。他的庄离张集、朱庄很近,我曾经跟他去这两个庄看过电影。记得在朱庄小学操场上看过电影《乡情》,至今还记得电影中插曲的旋律。到外庄看电影必须几个人邀着一块去,路上小孩不敢走在后面,总感觉身后有鬼跟着。如果看了恐怖片,回家不敢看墙头上。记得一次在王楼看《神秘的大佛》,回到家我就不敢看墙头上,总感觉有个面具在晃动,于是飞快地钻进屋里。也许是那个年代文化娱乐生活过于枯燥,到各村跑着看电影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一直到我上初中住校时,在晚上还跟同学去学校周边村庄看过电影。记得在李楼看过《木绵袈裟》、《逃港者》,在平岗集看过《黄河大侠》,在彭杨庄看过《珍珍的发屋》,在汪楼看过《少林小子》,在衙里看过《孙中山》。这些电影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曹长华看电影(曹长华看电影)(4)

童年和少年时代,看电影是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途径。电影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最初的电影是黑白的,到后来才出现了彩色的。记忆中看得最早的电影是《刘巧儿》,人们为主人公巧儿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喜爱上了评剧这种戏曲。那时候看的电影有《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林则徐》、《平原游击队》等等。通过电影我认识了张忠发、潘冬子、吴琼花、杨子荣、林则徐、李向阳这些英雄人物。也知道了胡汉三、南霸天、松井这些大坏蛋。看完电影后,我们几个玩伴就模拟电影中的情节,都不愿演反派人物。电影成了革命英雄主义教科书。几个小伙伴还用电影名称编了一些谜语歌谣。比如:“沙家浜,红灯记,铁梅家奶奶会唱戏。铁梅家爷爷一捣她,铁梅家奶奶就跑啦。”打一物品,谜底是锁。很显然,锁是铁的,铁梅爷爷是钥匙,铁梅奶奶是锁。可见孩子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有些外国电影也很有趣。比如《佐罗》曾让我幻想成为一名行侠仗义的侠客,于是就戴上草帽系上披风,还刻了一把长剑。《英俊少年》让我认识了阳光乐观的少年海因切,并且对外国人晚辈叫长辈的名字不理解。当看到外国电影中搂抱接吻的镜头时,村民们就会表现得非常敏感。年轻小伙就会屏住呼吸盯着看,而大姑娘则会捂上眼睛,老娘们就会骂上几声。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概括外国电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还自己放过电影。当时不知怎么得到了几卷电影胶片,也许是因为旧了放映员不用的。我们就用手绢当荧幕,用手电筒当放映机,把电影胶片投射到手绢上。然后缓缓拉动胶片,还真出现了电影动画。小时候,我看过电影,每每把自己想象为电影中的人物。我会模仿电影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甚至穿着打扮。由此可见电影对一个少年的教育意义。记得看过《英雄儿女》,我就用一根木棍当做爆破筒,然后学着电影中人物王成的样子,站在土堆上,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电影《少林寺》我一共看了四遍,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觉远(小虎),模仿了他很多语言动作,也会唱插曲《牧羊曲》了。我学的大多数都是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我想,很多人和我都有同感,这就是电影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也崇拜电影中的女主人公。记得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我就深深地被片中的女主人公黄秋霞的形象打动。她的美丽的面容和不幸遭遇以及隐忍气质震撼得观众的内心。曾好长时间,我都生活在她的形象里。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电视录像等影音设备的普及,露天电影最终走向没落。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家里都有了大彩电,什么广场舞、乡村大舞台等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现在人们想看电影,在电视电影频道、电影网络院线上随便就能看到,露天电影最终失去了它的阵地。但总感到即便是在豪华电影院里看奥斯卡大片,也找不到当年看电影的感觉了。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六七八十年代,露天看电影却是极其隆重的活动,其盛况不亚于现在看一场春晚。看电影,那种经历曾经给人们带来的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则永远留在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曹长华看电影(曹长华看电影)(5)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