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鱼我所欲也11.10[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子告子书全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告子书全文(孟子详释167告子上10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书全文

11.10鱼我所欲也

11.10[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⑧!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⑨。”

11.10[通释]

孟子说:“鱼是我想拥有的,熊掌也是我想拥有的,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放弃鱼而选择拥有熊掌;生存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生存真是我想拥有的,想拥有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所以不做变节偷生的事;死真是我讨厌的,讨厌的有比死还难受的,所以灾难当头有不躲避的。假如人们想拥有的没有什么比活下来还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谋求生存的手段什么不能使用呢;假如人们讨厌的事没有什么比死亡还难受的,那么凡是能够避开灾难的手段什么不能使用呢!因此能够活命但有人不选择保命,因此能够避开灾难也有人不选择逃避。所以想拥有的有比活命还重要的,讨厌的有比死亡还难受的。不只是优秀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们都有这样的心,只是优秀的人能不让它失去罢了。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亡,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路人不接受;脚踢着给他,乞讨的人认为不值。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区别它是否符合礼法是否理所应当就接受它,从获得的好处看万钟对于我有什么增加呢:为了居住的宫室华美、为了妻妾奉养的充裕、为了认识的贫困者感激我吗!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居处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妻妾奉养的充裕就接受了它;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认识的贫困者感激我就接受了它,这不太应该罢手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当初的心。”

11.10[注释]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想拥有的,熊掌也是我想拥有的,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放弃鱼而选择拥有熊掌;生存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分别为判断句。所欲,想得到的,想拥有的。亦,副词,也,真,太。二者,这两样东西。不可得,不能够。兼,作动词,兼有,同时拥有。取,选择。生,生存,活命,活下来,保命。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真是我想拥有的,想拥有的有比活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变节偷生的事;死真是我讨厌的,讨厌的有比死还难受的,所以灾难当头有不躲避的。苟得,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这里指改变节操偷生。患,灾难当头。辟,同“避”。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人们想拥有的没有什么比活下来还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谋求生存的手段什么不能使用呢;假如人们讨厌的事没有什么比死亡还难受的,那么凡是能够避开灾难的手段什么不能使用呢。如使,假如,假使。后面的“使”用法亦如是。之,分别放在“人”与“所欲”及“人”与“所恶”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莫,没有什么。得生者,谋求生存的手段。用,使用,选择使用。为,去做,使用,选择去做,选择使用。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因此能够活命但有人不选择保命,因此能够避开灾难也有人不选择逃避。由是,因此。

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想拥有的有比活命还重要的,讨厌的有比死亡还难受的。有,表存现。

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优秀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们都有这样的心,只是优秀的人能不让它失去罢了。非独,不单单。丧,使……失去。

⑦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亡,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路人不接受;脚踢着给他,乞讨的人认为不值。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吆喝着。蹴尔,脚踢着。尔,助词,这里相当于“着”。不屑,认为不值,认为下贱。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区别它是否符合礼法是否理所应当就接受它,从获得的好处看万钟对于我有什么增加呢:为了居住的宫室华美、为了妻妾的奉养充裕、为了认识的贫困者感激我吗。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名。则……而……,如果……就……。辩,同“辨”。于,对于。焉,兼词,于是,即“从获得的好处看”。奉,养。得,通“德”,作动词,感德,感激。

⑨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居处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妻妾奉养的充裕就接受了它;以往为了道义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现在为了认识的贫困者感激我就接受了它,这不太应该罢手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当初的心。乡为,先前为了……,“为”后省略了“正义”“道义”之类词语。乡,同“向”,以往,先前。今,可现在。已,止,罢手。最后一个“之”,放在“此”与“谓失其本心”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此,复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原本的,当初的。

11.10[解读与点评]

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呢?因为熊掌更稀有更有价值,价值观使然。为什么选择义而舍生呢?因为义是原则追求,是事物的合宜之理,人生观使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选择是一种思想境界,彰显了儒者舍生取义的“大丈夫”气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贤者”,是优秀之人,他与众人的区别是“勿丧”,即不忘本来之心,即不忘初心。然而现实世界中本来是“贤者”的执政者往往“失其本心”,“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所以孟子谆谆告诫,在理想信念原则追求上“勿丧”,勿“失其本心”。应该说《孟子》的这个思想意义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齐宣王以十万钟的俸禄聘孟子为亚卿,却没有给孟子行使推行其政治主张的权力,孟子毅然辞去了俸禄返回了老家。这个境界从本章表达出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为”后省略了内容。“乡为身死而不受”就是先前为了某种“主义”,为了某种追求,或说为了道义不接受的东西。

为古籍加标点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对每一个字的“详训诂”,还涉及逻辑思考,涉及文言句法思考。下面对本章全章进行复句分析,并对个别单句作句子成分析,来告诉读者凭什么这样句读。

本章共有九个复句,与注释保持一致。为了清晰解说先给这九个复句标上序号。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个多重复句,以分号为界为第一重,并列关系。其实这里并列的两个部分还使用了一个特殊的修辞方法,那就是“平喻”。分号前是喻体,分号后是本体。就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进一步具体分析。第一重并列关系;第二重两个,分别为转折关系;第三重有四个,分别为并列关系和因果关系。请注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列出的选项,是为选择取舍提出选项,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亦然。

鱼我所欲也,│||(并列)熊掌亦我所欲也,||(转折)二者不可得兼,│||(因果)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生亦我所欲也,│||(并列)义亦我所欲也,||(转折)二者不可得兼,│||(因果)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分析“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个复句。这也是一个三重复句。第一重以分号为界,为并到关系;第二重有两个,分别为因果关系;第三重有两个,分别为转折关系。

②生亦我所欲,│||(转折)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果)故不为苟得也;│(并列)死亦我所恶,│||(转折)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果)故患有所不辟也

下面分析“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个复句。这是一个两重复句。第一重并列关系;第二重有两个,分别是假设关系。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设)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并列)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设)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④是并到关系的复句。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并列)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⑤也是并到关系的复句。

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并列)所恶有甚于死者

“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两重复句。第一重转折关系,第二重是递进关系,是“不但……而且……”的关系。

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递进)人皆有之,│(转折)贤者能勿丧耳

“⑦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个复句是三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并列关系;第三重有两个,分别为假设关系。

⑦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转折)呼尔而与之,│||(假设)行道之人弗受;||(并刘)蹴尔而与之,│||(假设)乞人不屑也。

请注意,“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个单句,“一箪食一豆羹”是并列短语作主语,“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并列短语作谓语。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两重复句。第一重为解说关系,第二重为假设关系。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假设)万钟于我何加焉:│(解说)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⑨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是个倒因果关系复句。

⑨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因果:先果后因)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为什么是个单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个复句短语与代词“是”构成复指短语,共同作主语,“亦不可以已”为谓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章有成语“舍生取义”“箪食豆羹”。

(可惜,一些符号在这里不能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