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此,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常常引发争论其原因不只是由于春秋时代距今时间久远,给研究增加了难度还由于春秋时代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中华文明历史的源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鲁阳公是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鲁阳公是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么(记事为何从鲁隐公元年开始)

鲁阳公是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么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此,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常常引发争论。其原因不只是由于春秋时代距今时间久远,给研究增加了难度。还由于春秋时代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中华文明历史的源头。

春秋时代的历史文献记载并不多,最权威也最古老的当然是孔子所修订的《春秋》。一直以来,对于《春秋》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关于它的起始年限。《春秋》记事为什么要从鲁隐公元年开始?是无从考究导致被迫选择这个节点开始记录,还是记录者有意为之?我们今天就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界定春秋时代。普遍认为,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属于春秋时代。也就是公元前770年由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前。还有另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春秋始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事件,终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事件。

但没有任何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时代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的。就算《春秋》最初是由鲁国史官记录的各国大事,从鲁国的角度出发来记录,本当以鲁国年份为编年原则。但选择鲁隐公元年起始仍然没有道理。

原始《鲁春秋》,现已不可考。目前我们所说的《春秋》乃是孔子根据《鲁春秋》编修而成。

据学界观点,《鲁春秋》起始年应大约在鲁国第一代君主伯禽和第二代君主鲁考公之间。所以如果要追溯鲁国历史,与《鲁春秋》完全匹配。《春秋》选择的起始时间就应该是鲁国初代或二代君主。

而如果要将鲁国历史与周朝历史相匹配,选择更符合我们所界定的“春秋时代”,作为《春秋》的主体。那么,与周平王迁都更接近的时间点应处于鲁惠公在位期(公元前768-公元前773年)。

尽管鲁惠公只是鲁隐公之前的上一任鲁国君主,但选择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为《春秋》始,已经距离春秋时代的真正起始时间晚了大约半世纪之久。

《春秋•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于是,《春秋》——这一记载春秋史实的权威史籍,选择鲁隐公元年为开始,成为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

《春秋》在此后数千年都被奉为史学经典,几乎没有人对这个问题作出质疑。直到近年,《春秋》记事为什么要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这一话题才走上前台。是否因为鲁国早期历史材料过少,导致《春秋》记载困难,因而被迫放弃鲁惠公或更早时间的历史,而选择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录?

亦或是孔子作为记录者有个人化的考量,刻意选择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的起始年份?我认为,毫无疑问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孔子来说,尽管伯禽考公时代太过久远,但鲁惠公、鲁隐公,同样也是距离他极其遥远的鲁国君主。他只能依靠“传闻”来记载当时的历史。(《公羊传》将“隐桓庄闵僖”划分为“传闻世”,即“辗转听来的消息”。)既然同样是依靠传闻记载写作,年代久远就不能成为孔子抛弃鲁惠公以及鲁国早期历史的原因了。

孔子编《春秋》,除了本着记录历史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借修史来宣扬儒家思想和教授门徒。放在现代来讲,孔子这个有志于将儒家思想推行于天下的好老师,为他的学生们以及天下人编修了一本教材。虽然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史实更加不可篡改。但编修者可以选择将哪些内容放到教材里。对于《春秋》而言,就是孔子选择了他希望呈现的内容。

但如果是刻意选择,孔子又是根据何种原则选取《春秋》起始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

如果我们对春秋时代有一点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个是典型“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孔子所奉行的儒家思想却是以“仁”为核心。春秋时代几乎每分每秒都在上演“弑父”、“杀兄”、“屠弟”等人伦惨剧,政客们为了权利不惜一切去斗争。这恰恰是孔子最不希望看到的。

当孔子所需要记录的时代与他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时候,仍然要通过修史来宣扬思想,似乎就遇到了困难。孔子自然不是通过扭曲历史事实的方式来宣扬思想,历史也无法扭曲。相反,正直地孔子非常尊重历史。他选择了直面历史,让“春秋时代”惨痛的历史给予人们血的教训。

所以,在编修《春秋》时,孔子所有的考量就都是为了突出“春秋时代”的“乱”字。通过对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的记录,向人们展现乱世之危。当然,也隐含着孔子以“仁政”救“乱世”的期望。

而选择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之始,正是孔子展现春秋乱世的最重要一步。因为这时候,正是“乱从此起”的时候。

《春秋》首篇,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故事能入选无数中小学课本,不只因为故事本身的可读性,更因为它对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这场鲁隐公元年所发生的政变正式开启了春秋乱世。郑国的内斗引发与卫国的争执,而卫国又因此诱发了自身混乱。其他齐、鲁、宋、陈、蔡也不能独善其身,分别与卫、郑联合,由此掀起了一场牵涉多诸侯国的大型混战。而周王室就成了混战的牺牲品,逐渐由主角变为边缘人。

所以,“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看似微不足道历史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了春秋乱世的起点。而这一历史事件,正是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再加上鲁隐公时代所发生的种种“乱”象,孔子选择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起始,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