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强(左一)除夕与中国步兵营士兵深入治安复杂地区巡逻,并与当地居民交流 本报资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幸福的味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幸福的味道(浓浓年味激荡游子)

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幸福的味道

薛强(左一)除夕与中国步兵营士兵深入治安复杂地区巡逻,并与当地居民交流。 本报资料

省演艺集团歌唱家方鹂鹂策划组织的猴年春晚在英国考切斯特大获成功。 本报资料

吉羊辞旧岁,金猴迎春来。作为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承载着悠久的传统,在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真挚祝福背后,是无可取代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凝聚力。有华人处就有春节。不管身在何处,浓浓的年味总能激荡起海外游子们的家国情怀。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和祖国、和亲人一起过大年。

包饺子、看春晚、拜大年——

在全球不同角落,过一样的中国春节

英国时间中午12点,恰好央视春晚开场,载歌载舞一片欢腾,在英国利兹留学的祝云珊和6位室友、朋友把饭菜摆上桌,像在国内过年一样,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

祝云珊是苏州姑娘,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刚刚半年,这是她第一次不在父母身边过年,也是第一次中午吃年夜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红烧肉、豉油鸡、油焖虾、玉米烙、糖糍粑、八宝饭、白菜回锅肉,还有车厘子、红苹果、可乐、果汁和啤酒,桌子正中摆着一束鲜艳的康乃馨,房间里响着喜庆的歌曲《贺新年》,在万里之遥的小屋内,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通过手机,她把英国小屋里的年味晒到了朋友圈里。祝云珊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为了准备这顿‘众筹’年夜饭,大家花了不少心思。几天前大家在微信群里报上拿手菜,分头准备食材和佐料。今天大家轮番下厨,各显手艺,为了把这个年过圆满,大家剁馅、擀皮包了猪肉白菜馅和牛肉胡萝卜馅的饺子。我们的租屋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如果不是房子小,我们会邀请更多的人。”

漂泊在海外,春节更渴望年的味道。出国前,祝云珊设定的目标是开眼界长见识,学习则不必太苦,但到了学校才发现学业很重,大家很拼,每个人都熬夜。圣诞节放了7天假,她交了两篇论文。一次次完成那些看起来做不到的事,恰恰就是成长。春节让人更想家,对7位女生来说,表达思乡和排遣思乡的办法,就是和远在祖国的亲人一起过年。

包饺子、看春晚、拜年,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常驻罗马的巩冠群近30年不变的“老三样”。他祖籍江苏宿迁,兄弟姐妹4个小家庭散落在世界各地,有7个国家的护照,是“地球村”的真实缩影。在他心中,春节是维系血脉、沟通感情的神圣仪式:“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这就是过春节。”

今年春节,巩冠群赶到泰国芭提雅的妹妹家中过年。一位台湾朋友手写了春联送给他们,与常见的春联不同,红纸上除了用金粉写着“家庭美满、身体安康”的祝福语,还画了只活泼的卡通小猴,妙趣横生。泰国芭提雅是著名旅游景点,当地餐厅每当有中国游客进门,老板就会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虽然远在海外,但是中国春节的气氛一点都不缺。”

巩冠群的儿子安家纽约,儿媳妇是美国人。巩冠群说:“除夕当天,小两口在韩国旅游,儿子捧着手机在网上看春晚,儿媳不懂中文,儿子就现场翻译。大年初一,儿子按照老年俗,从韩国飞回北京给93岁的爷爷拜年,老爷子激动得头天晚上就没睡好觉,咱们中国人就是走得再远,也有一个叫家的地方牵挂着。”

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美国硅谷的王茜一家和往年一样,赶到公公婆婆家吃饺子。她的丈夫兄弟两人都在美国,公婆年龄大了,也移民到美国全家团聚。人在海外,他们的过年方式比国内很多人家还传统。比如,总有几个饺子里包进了消毒水浸泡过的硬币,老人还悄悄做上暗记,确保4个孩子都能吃到“好运饺子”;拜年的时候老人给孩子们发红包给压岁钱,男孩要磕头、女孩要鞠躬……大人们都希望孩子能通过这些仪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保持一份独特的身份认同,连通自己的文化根脉。

在硅谷,在很多地方能找到浓郁的春节气氛。国内常见的年货,那里的华人超市里大多可以买到。有些华人开的商店过年期间会安排舞狮、功夫表演,燃放鞭炮,祈福新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华人社团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聚会庆祝春节。王茜所在的英特尔公司,每年春节后都会包一家餐馆,摆上三四十桌,邀请华人领袖演讲,中间穿插空竹和变脸表演,表达对华裔员工的感谢和尊重。

王茜到美国已有20年,她说:“我的父亲来美国谋生是第一代移民,我在南京上到初中来美国,算是1.5代移民,我先生是作为留学生来到美国并留下的。现在更多的人是中国企业外派到美国,或是从美国企业的中国分公司调到总部。”她感叹这些年在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折射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融合越来越紧密。

在乱枪声中守护着异国难民的安宁——

不能回家团聚,对祖国却爱得更深

国内过年,人们听到的是鞭炮声,而在非洲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13名江苏民警,春节是伴随着枪声度过的。

“除夕一大早就听见难民营营区外枪战的声音,大概有20多声枪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队长薛强语气非常平静。46岁的他曾于2005年、2008年分别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及苏丹的维和任务,经验丰富,处变不惊。“很快我们通过电台报告了解到,又是营区外非法武装分子放枪。”薛强说,这种现象在那里司空见惯,所以上级要求在难民营内执勤的维和警察必须穿防弹衣。

任务在身,警队无法忙年,除夕当天甚至吃不上“团圆饭”,驻扎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张忠付等3人采购了鸡、牛肉、土豆、洋葱和黄瓜,忙了4个菜;薛强因为参加联合武装巡逻,在尼泊尔军营吃了“年夜饭”;在瓦屋地区执勤的杨帆,傍晚要从执勤地点步行2公里回到宿舍吃晚饭,然后步行回岗位执勤到晚上10点;而马拉卡几乎是一片废墟,连个商店都没有,何勇等3人除夕在宿舍里挂上国旗,在面条里放点国内带去的香肠,就是年夜饭。

在远离祖国的动荡地区,他们在向祖国亲人拜年时,都淡化了艰苦和险恶,为的是少让家人牵挂。队员章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一定履行好职责使命,展示中国警队的风采。每天守护着难民营,看到贫困和战乱给当地人带来的伤害,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是多么珍贵,在备感自豪的同时,也献上真心的祝福,祝祖国昌盛,人民幸福。”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值盛夏,24岁的宜兴小伙蒋澈在遛狗和代购中,和澳大利亚的朋友们度过了除夕。他以一等荣誉生身份读完大学,目前正在为读博作准备,因为每周3天要修翻译课程,蒋澈没法回家过年,遛狗和代购成为他春节期间的重要工作。在澳大利亚,将近四成人养狗,他们出差或度假时,就会雇人照料宠物,蒋澈靠提供这项服务挣出了自己的房租。虽然一个人在海外,但方便的视频连线、热闹的微信群抢红包,仍然让他觉得很有年的滋味。他对记者说:“很怀念在国内拜年,亲戚朋友之间聚会聚餐,特别热闹特别欢乐,这种中国特有的人情关系在国外是无法感受到的。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很多海外游子都是这样,出了国反而更爱国了。”

今年是南京大学派驻亚特兰大孔子学院老师张娜在美国度过的第4个春节。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张娜积极地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春节。除夕当天,当地举办了亚洲新年庆祝聚会,包饺子请大家吃,张娜在异乡当了一回“东道主”:“地点是在当地的教堂,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参加,规模很盛大,摆了一二十桌,开的是流水席。”这是一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来参加活动的不光有美国人,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人。他们还带来了本民族的年俗和传统食品。“马来西亚的一位老华侨给大家写春联,我和另外一个同事给大家剪福字等窗花。”张娜说,自己原本不会剪窗花,到了美国因为工作需要正儿八经学了这门手艺,“可能每个中国人都有这种天赋,有些东西是凝聚在一个民族基因当中的”。

虽在海外过年,张娜的年仍过得热热闹闹。“一方面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另一方面我们不是一个小家庭过年,而是和很多人一起过。”两个礼拜前开始,孔子学院就与当地社团合作,筹备了好几场春晚。2月13日,在当地的“中国城”还将有一整天的庆祝活动。今年张娜就要回国了,她说能为传播中国文化做一点贡献,让当地人更多地感受到过年的乐趣,就是她这个春节最有意义的事。

亮出中国形象

广交世界朋友

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来自中国的李超和妻子留在当地过年。西港特区是由红豆集团等中柬5家企业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目前已经建成了100多栋厂房,来自中、美、日、法的90多家企业在此落户,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柬深入合作的示范区。

“一起吃年夜饭的,不光有中柬两国员工,还有当地政府的官员,柬埔寨有6个部门在特区有派驻机构,跟我们一起工作。”李超说,“柬国政府提出要把这里建成柬埔寨的深圳”。

西港特区拉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当初附近村民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只能买一头牛,现在特区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头牛,园区建成后可以容纳企业300家,吸纳就业人口近10万人。李超说:“西港特区让中国的特区模式在柬埔寨开花结果。”

非洲西部的几内亚因为靠近赤道,春节时节却是酷暑。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负责签证的南京姑娘俞靖,从江苏省外办借调到那里工作刚刚4个月,因为和国内有8个小时时差,她中午12点就和国内同步吃了“年夜饭”。

在她看来,几内亚人也非常淳朴,对中国人尤其友好,原因就是中国人真诚地帮助他们。她告诉记者,在中国援建的卡立塔水电站建成前,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总是停电,水电站建成之后,这座城市再也不断电了。去年开始,埃博拉在该国肆虐,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商务机构纷纷撤退,而中国政府运送了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并派出3批医疗专家协助抗击疫情。去年9月,中国政府又向疫情严重的非洲国家提供了总额2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其中向几内亚提供100万美元现汇和价值200万美元的粮食和食品援助。

春节期间,俞靖和同事到一个小村庄买西瓜,想和村里的孩子拍照,这在当地不是小事,因为人们认为邪恶的人可以通过拍照吸走人的灵魂,但因为她们是中国人,村里的好多人家抱着孩子跟她们合影,这种信任和友好让她非常感动:“在国外,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自己的祖国,我们要和全世界做朋友。”

江苏省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方鹂鹂是个“英国媳妇儿”,她的英国老公是位热爱喝中国茶、练习了20年太极拳的中国文化达人。方鹂鹂到英国后积极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穿针引线,如今是英国考切斯特市中国文化协会副主席、英国艺典国际文化传播公司总裁。她策划组织的“多元共存、盛世共享——2016猴年春节晚会”前几天在英国考切斯特水银剧院上演,500多张门票提前一个月被抢购一空。武术、古琴、太极表演……各种充满中国韵味的文化表演让现场气氛欢快热烈。晚会还特地邀请了我省男高音歌唱家周金星,江苏木偶剧团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虹为观众表演了木偶节目《嫦娥舒袖》等节目。

方鹂鹂说:“今年我还想把江苏的昆曲、木偶再带到英国来,通过讲学、表演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江苏的传统文化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