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伟大杰作《桃花源记》而产生,又因“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形成了“武陵桃花源”的既定概念,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向往和谐社会、憧憬美好未来的常用典故武陵桃花源,是世人公认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创作原型地,1000多年来,人们对此无有异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武陵县桃花源风景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武陵县桃花源风景区(开放包容的武陵桃花源)

武陵县桃花源风景区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伟大杰作《桃花源记》而产生,又因“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形成了“武陵桃花源”的既定概念,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向往和谐社会、憧憬美好未来的常用典故。武陵桃花源,是世人公认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创作原型地,1000多年来,人们对此无有异议。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十二月二十一日,担任过武陵军事判官的狄中立写过《桃源山界碑记》一文,其中明确记载:唐天宝七年(748)五月十三日,皇帝恩准桃花源附近三十户居民,蠲免税赋,充任洒扫管理人员。这里还清楚地记录了当时桃花源景区的“四至”地界:“所定山界,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周回三二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大江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障山在祠堂南四里,以山岭分水为界,直南屏蔽如障,故以名。”

这个依据,说明了各种记载所称的桃花源“三十二里”,实际上是1260多年前唐朝朝廷为“桃花源”所划定的景区范围。“武陵桃花源”景区得到朝廷认可,并纳入历史文化资源的正规管理。这样的规格和待遇,一般情况下,古代比较罕见。

从此以后,“武陵桃花源”一名定型,并世世代代流传。

明代沅陵人王世隆《大酉洞记》开篇即称:“楚之西,洞庭之北,有武陵桃花源,即昔人避秦处也。逾桃花源,水行三驿程,即辰阳。”

清代萧霖,字雨垓,号曙堂,江都人。其《青溪洞》诗称:“武陵桃花源,洞门闭已久。南来见飞云,胜境独称首。兹山亦奇绝,窈然深且黝。碧流环其前,澒洞涵清浏。中通太古泉,潜出土囊口。未知谁疏凿,疑是鳖灵手。”

清代张贞《杞田集》卷十一有《先伯父孝廉府君行略》一文,其中称:“是后天下多故,不复有用世志,退处凉水湾头,临流背山,诛茅成当亦亭,书武陵《桃花源记》于壁以自况。”

前两例,一篇文章和一首诗,它们要表现的主体,都不是“武陵桃花源”,而只是用来做方位说明和景观对照,是借“武陵桃花源”来提升自己要展示的对象。由此可见,“武陵桃花源”在人们心目中已有的崇高地位。后一例,是直接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加上“武陵”二字,是为了增加其认同感。

然而更多的,是在把“桃花源”作为比喻、典故运用时,特意加上“武陵”二字,以增强它的识别度。也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弄错了。

宋代哲学家,开永嘉学派先声的薛季宣,晚年同朱熹、吕祖谦交往,商榷经济学问,强调“步步着实”。他在《石榴花》诗用典“东山旧游处,遥忆武陵家”,后面不忘加注:“福州东山有榴花洞,武陵桃花源比也。”

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后在世的吕不用,其《渔樵问答图》诗称:“武陵桃花源里客,石室神仙棋畔人。”

明代被称为治世良臣的李贤是河南邓州人,在《桃花源》诗中也称“武陵桃花源,邈矣隔人世。”

明代诸生葛芝,字瑞五,江苏昆山人。其《卧龙山人集》中有《西京石穴记》一文,开篇称:“宋以唐之东都为西京,即今之河南府洛阳偃师间,地号中州,为四达之逵,非僻在穷邑,著峭崿蒙密之名,而中有灵区幽壤,若所传武陵桃花源者,异哉!”

明末鲁宪学,字尔章,湖北南浔人。其诗《双池》序称:“泝石淙河而西,里许有峰,如博山炉。其下双泉珠涌,汇为池,宜佛宜僧;浚为渠,宜稉宜秫。其里名龙湾里,近日士大夫以是为武陵桃花源矣。”

清人陈文述在为钱塘汪琴云题画的《武陵种桃》诗中也称:“武陵桃花源,源外桃花溪。溪上桃花林,林下桃花蹊。花底乳燕翔,花上流莺啼。流水何涓涓,芳草何萋萋。”

以上这些,都是将美好的景物和景观,比作“武陵桃花源”。可见,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极为普遍。

此外,在古代的各地方志中,也喜欢将本地方的胜景比作武陵桃花源:

清刘遇奇等纂《康熙续华州志》卷之一录《区园》:“自东偏西向数十武,过木香架,结以茅屋,环植夭桃,曰桃花屋。春日融融,竹窻洞开,花片逐风,飞落几席间,无异武陵桃花源也。”

清王柏心、雷春沼纂《同治宜昌府志》卷之十四录孟登先《龙洞》诗:“昔有渔人来问津,行经昼夜难得穷原委。武陵桃花源里有人家,仙境依稀毋乃是。”

清宗绩辰纂《道光永州府志》卷一中《总图说》:“舂陵白水,诸山南绝,三分石,沃野甘泉,食有余粟,昔之避兵者,多比之武陵桃花源。”

文化是公器,其活力完全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武陵桃花源”这一文化意象,自从问世以来,便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普遍运用,完全具备了表达正能量的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他们借助“武陵桃花源”加强了自己要表达的难以用其他形式言传的内涵效果,借重“武陵桃花源”展示了自己地方上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无穷魅力。

看样子,古人的聪明做法,这比起当今动不动就说“桃花源”是我张三的,“桃花源”是我李四的,是不是聪明多了呢!

尚一网 于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