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亭候:汉朝的郭伋,字细候,是茂陵人,担任并州太守,向来广施恩德,后来巡视考察去到西河。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着竹马,在道路旁行礼迎接郭伋,问他什么时候会回来?郭伋就计算日程,告诉他们回来的日子。等到巡视回来,郭伋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就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皇帝称赞他是个贤良的太守。后来郭伋活到八十六岁去世。

以太守的尊贵地位,郭伋和骑竹马的孩子偶然在路旁说的话,竟然因为不愿意对儿童失信,在早回来一天的情况下,宁愿在野外亭里等到约定的日期,可以说是守信到了极点。虽然守信不仅在于言而有信,但依据这件小事推断,他所展示的重视信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会有几百个孩童迎接礼拜他的美谈呢。

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曾这样问孔子。

孔子的回答有两点:一是言语的忠诚老实,二是行为的忠厚严肃。“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在春秋战国,信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字,尤其是战国时期,不仅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如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还作为一种吉语铭刻在印章之中。但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背信弃义、欺诈虚伪之事并不少见,顾炎武曾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信的频繁出现,恰恰显示了人们内心对于信的渴望、对于信的要求。

信(两个读音:xìn和shēn),本身与言挂钩。在金文中,信的写法众多,战国各国文字中的信各有特 点,并不相同。秦汉起,信的字形基本固定,从人从言。从这个字形来看,信是 与人的言语挂钩的。“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所以正如《说文解字》言:“信,诚也。”信的本 义就是指言语真实、不说谎。

信的真实,源于内心,不加修饰。正如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未经修饰和加工的语言,好像不那么美妙动听,但却是最真实的,而那些表面华 美、刻意修饰的辞藻,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孔子对“信”极为重视。纵观《论语》,信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共计38次。而孔子教育学生,也主要是四项内容一一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弟子为学, 需要重视德行,怎么做呢?就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杨伯峻先生在译注时,认为谨是寡言的意思,谨而信就是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由言语的真实扩展到为人,那就是诚实不欺、守信用。大信不约,最讲诚信 的人不必靠立约来约束。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礼挂剑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的诠 释。季礼虽未将诺言说出口,却依旧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诺,这就是信。而诚实守信是贯穿于人生的,若说话不真诚,如何取得他人信任?若不守信用,如何在社会立足?若双方之间没有信任,人事如何运转推进?

孔子用牛车和马车作喻,说明了信的重要性。牛车古称大车,马车古称小 车,其车辕前与车衡衔接处的关鍵,分别叫做輓、軏。这个地方对于车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有牛或者马拉着车,又有轮子可以滾动,还有辕、衡等等构成一辆 车,但如果没有鲵与軏,车就无法行进。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鯢,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对于人的重要,就如同鲵軏对于 车的重要。

有言语的真实,才有诚实守信的品质,有了诚实守信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 的信任。信,也引申为相信、信任之意,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所必不可少的。孟子说的五伦中,有“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口头上不欺骗、行为上不欺瞒,是互相信任的一种关系。

同时,这种信任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对国家而言,人民的信任是一个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治理国家要以民心为本,取信于民极为关键。子贡曾问何为为政之道,孔子则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是要养民,食不足则民不能富;足兵是为了保护民众,兵不足则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 为政要以使民得食保其生为先,这样人民就对政府有了信心。如果迫不得已要去 除一项,先去兵,再要去除,则去食,为什么?民无信不立。

在国与国交往之间,信任也是重要原则。《左传 僖公十四年》中说:“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认为如果丟弃信用,背弃邻国,那么患难时恐怕就没有国家会来周济。

信,从人从言,人言为信。这是一种希望,希望人言真诚,希望人诚实守信,希望人与人之间信任长存。这或许是在造字之初就赋予信的意义。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1)

每一个字,有筋有骨,有血有肉。透过文字,回溯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探寻文字的源头活水,解释她们的含义,讲述她们的故事,也通过她们,来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厚。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2)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3)

《曾子杀彘》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他们的儿子跟在曾子的妻子身后哭泣,想要和妈妈一起去集市。可是曾子的妻子不想带儿子去,便对儿子说:“你乖乖回去,等我回来的时候我给你杀猪吃肉。”当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时,看到曾子正捉住一头猪准备杀掉,她立即制止曾子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则说:“怎么能够与孩子开玩笑呢。孩子没有思考能力,需要向父母学习,等待父母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呀。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最终,曾子还是杀了猪给儿子做了猪肉吃。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中庸》云:“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并且说道:“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信”字最早是见于金文中的,写作“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4)

”,是一个会意字,就是“人嘴里在说话”,而人嘴里说的话就应是真的、是诚实的。在随后的字形发展中,“信”不再写作“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5)

”,而是写作了“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6)

”,仍然是会意,只不过是“人”“言”会意了,但是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信,诚也。诚、信也。从人言。……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古代造字者认为,“信”应当遵守的就是人言可信,故而是由“人”“言”会意。

“信”的本义便是“人言真实,诚实”。《老子•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的话是不华美的,而往往华美的言辞也并不可信。

魏征妩媚

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贞观之治”。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在太宗皇帝朝里做官,曾经责问皇上对百姓们失信的事情。每逢劝谏皇上,皇上不肯听从时,他对皇上的讲话也不答应。太宗皇上说:“你答应了我之后,再来劝谏,又有什么关系呢?”魏征说:“从前舜帝警诫他人不要在面子上服从。现在做臣子的倘若心里明明晓得不是,但是口里却勉强答应皇上,这就是面子上的服从了,哪里是积极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着说:“别人说魏征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越觉得妩媚可爱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出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鹰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魏征这么善巧地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太宗大笑后点头称是。有一次,太宗从外边回来往寝室里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完后,怒气逐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守 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

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世界坦荡,没有羁绊。

身于山野,寂寞和自由,都很好。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7)

何为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