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散文摘抄赏析(著名作家余秋雨给文化下的最短的定义)(1)

我为文化制定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数一数,这句话正好30个字,全世界最短,而且好像不能再短了。对于这个最短的文化定义,我需要做一番解释。我们还是回到前面讲起过的跨国婚姻的离异事件,我始终认为这样的事件触及了文化的深层本性,关系到一个人的安身立命,远比几句古诗、几件文物更关系到文化的要害。

文|余秋雨

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例如,我知道一种跨国婚姻的最初的裂缝是怎么产生的。男方是中国人,女方是美国人,原来是大学同学,在美国结婚,在美国国日子。女方很好,一点也不苛刻,但是实在不理解,丈夫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必须回国回家来扫墓。她想,工作那么繁忙,又并非是长假期,路途那么遥远,何必年年如此。

但男方想的是,父母已经年迈,好像来日不多,弟妹众目睽睽,我不能不回来。这中间就触及了中国人的一个核心的精神价值,那就是亲情伦理;而且每年必须在那个时候回来,又变成了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女方难以体会的了。


余秋雨文化散文摘抄赏析(著名作家余秋雨给文化下的最短的定义)(2)

举了这个实例,让我们再读一下我的定义,就非常好懂了。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们夫妻因文化差异而离异,也就可以理解了。由这个实例生发开去,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文化不牵涉到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呢?

从根源上说,我们遥远的祖先,不管是择水而居,还是狩猎为生,开始都只是为了生活,但是当生活稳定成为习惯的时候,也就变成了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在一定的生活方式当中,人们逐渐地会处理自己与天地的关系,与家属的关系,与同伙的关系,那就出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文化?比较清楚的回答是,中国人形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例如,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八大菜系、中医中药主要属于生活方式,加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最佳组合。

在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还分很多地域文化。譬如,什么是山西文化、什么是上海文化。同样,那就是山西人、上海人也形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一步问什么是80后的文化、90后的文化,同样是指几个年龄层的人所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发现倒是很多文化学者固守的文化,恰恰是把文化应有的生命幅度放弃了。他们往往是,对上不问鼎精神高度,对下又看不起衣食住行,在故作艰深的咬文嚼字当中,做着小文化、私文化、我最短的文化定义,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出发。上精神之田,入生态之地,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文化。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本意上的文化解放。


余秋雨文化散文摘抄赏析(著名作家余秋雨给文化下的最短的定义)(3)

文化的最终成果


说到这里,我只是停留在这个定义的上半句,也就是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现在要讲下半句,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变成习惯的精神夹着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这东西就是集体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

这个学术深度最先是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创建的,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打下了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学生和对手荣格,明确地提出一切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他又说,对于人类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集体人格。荣格以歌德为例,他说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就是德意志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是由文化沉淀出来的,因此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写出来罢了。所以荣格写了一句著名的话: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说到这里,你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艰深?那我们就不要跟着艰深下去了,回到比较简明的叙述上来。荣格的意思是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作品,而是人,而且是群体性的人。这种群体性的人可以寻找一个象征体,譬如浮士德。说得更通俗一点,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一大堆书,而是一大批人。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按照上面的分开的说法,山西文化的最后成果是山西人的集体人格,上海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上海人的集体人格。

荣格关于集体人格的说法,被一个比他小六岁的中国人听到了,那就是鲁迅。鲁迅也希望为中国人寻找集体人格,那个时候他把它翻译成国民性,他找到了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体那就是阿Q。除了阿Q之外,鲁迅还写了《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等作品,他在寻找国民性,也就是寻找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一点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是一个真正懂得文化深意的中国现代作家,可能还是唯一。

大家一定会问鲁迅所寻找到的阿Q、孔乙己这样的国民性、这样的集体人格,都包含着很大的负面性质,确实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严厉解剖。因为按照荣格的理论,阿Q、孔乙己他们,正是由中国文化沉淀出来的结晶体。鲁迅明白,改造国民性,提升阿Q、孔乙己等人的集体人格,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那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了:中国文化的最大成果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中国人。如果中国人真的提升了,中国文化也就是真正的伟大、完成了使命。

余秋雨文化散文摘抄赏析(著名作家余秋雨给文化下的最短的定义)(4)

人格的理想模型

我在举世最短的文化定义中,包含进了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这三个关键词是这样的,第三个关键词——集体人格,是前面两个关键词的成果。这么一说,这个定义虽然很短,内容却很丰富。

我的思路来自近代,特别是受益于荣格这位瑞士的心理学家。但是我必须立刻说明,荣格的学说来自于他对古代智慧的吸取和消化。例如在古代中国,很多智者已经明白文化的标志和成果都是集体人格,虽然他们没有这么表达,但意思很明白。他们比鲁迅乐观,因此很早就提出了集体人格方面的一系列理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儒家。他们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提出了很多主张,但千万主张背后却只有一个主张,那就是要大家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两种对立的集体人格,孔子把他们放在庞大的文化课题的起点和终点上,足见它与现代国际的文化观念遥相呼应。

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都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君子之道,获得了听众的认同。君子确实是中国文化对集体人格的重大理想模型,类似的人格模型世界各民族都有,但是互相之间又很不相同。

例如,有的文化把先知作为人格理想的模型,有的文化把巨人当作人格理想的模型,有的文化把绅士当作人格理想的模型,有的文化把武士当作人格理想的模型,而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模型,则完全不同,是君子。这是中国文化的本性和秘密。

当然在中国文化当中,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模型的,是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与儒家相依相存的还有佛家和道家。佛家的人格理想模型是觉者,觉悟的觉;道家的人格理想模型是真人,真假的真。于是君子、觉者、真人互相呼应,又互相弥补,构成了中国集体人格的系统,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完整实现系统。

到这里,我把文化定义讲完了,由这个定义得出来的君子人格,觉者人格和真人人格,我以后会——详细地讲述。

概述一下:

第一,必须再复习一遍我所议定的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第二,作为组成文化含义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早期时间顺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先,精神价值在后。但当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第三,这个文化定义的精华是集体人格,这个概念取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人格这个概念出现,使文化找到了终极归集点,那就是人。

第四,中国最早以创作来实践荣格的观点的是鲁迅。他通过阿Q等形象对国民性的解释,就是对集体人格的探索,促进了文化的本义。

第五,其实儒家学者早就把中国文化的目标与人格理想相连,因而建立了君子之道,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君子理想互相共存的,还有佛家的觉者理想和道家的真人理想,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宏大内涵。

今天的概括就这五点。文化的定义解决了,我们也就越过了恩格斯所说的布满荆棘的沼泽地,接下来就可以在平坦的开阔地上,痛痛快快地来讲述中国文化了。

讲述中国文化,首先必须有全球视野,所以你明天即将听到的,是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这个题目很大,所以要讲很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