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界下厅始祖行礼十三太公曹大开,生于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公生四子一女:长子时选,次子时满(出继叔为嗣),三子时光,幼子时彩,一女,出嫁邵家埠戴家。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

礼十三公大开像

长子时选,字国用,行智二十四,生于康熙二十年(1690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下厅大房祖。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2)

智二十四公时选像

三子时光,字国声,行智三十五,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下厅二房祖。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3)

智三十五公时光像

幼子时彩,字国华,行智四十一,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下厅小房祖。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4)

智四十一公时彩像

据宗谱记载:光裕堂始建于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后毁于火灾(具体情况不详)。清朝康熙年间礼十三太公由上厅举家迁居下厅,并着手重建光裕堂。因光裕堂内的“礼十三太公匾”丢失,具体事迹无从考证。

从宗谱上两篇关于礼十三太公长子时选公的传记看,礼十三公生前没有完成整座光裕堂的重建,他手上只完成了“后厅”,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进,传说,这座“后厅”的外墙都是用木板做的,也就是外墙为板壁。礼十三公去世时,长子时选28岁,已成家。三子时光21岁,幼子时彩17岁都未成家。

礼十三太公去世后,长子时选接手主持修建光裕堂“前厅”并新建“大屋”五间花轩和帮助两个弟弟成家立业,并于26年后的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了光裕堂“前厅”跟五间花轩(下厅有一种传说,五间花轩是用造光裕堂剩下的材料造的)。此时时选已经54岁,时光47岁,时彩43岁。为重建光裕堂,礼十三太公贡献了祖孙三代人的财力!因为时选太公为下厅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两次修谱都为他写传记,修谱的人唯恐下厅后人忘记时选太公的伟大贡献。

礼十三太公祖孙三代人重建的光裕堂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我们只能从祖辈口传下来的描述中得知一些零碎的信息。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5)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6)

这里提到了光裕堂“前厅”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7)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8)

乾隆六年修谱为时选公写的传记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9)

这里提到的“大厦”应是“大屋”,厅应是光裕堂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0)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1)

乾隆四十一年修谱为时选公写的传记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光裕堂再次毁于火灾,礼十三太公祖孙三代的心血付之一炬。通过口口相传,下厅很多人知道这次火灾的大概,其中知道得比较详细的是曹根福。

因时局动荡,财力不足,清光绪年间(1885年前后),德字行太公曹文彬主持重建了光裕堂的上进,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才开始建中厅跟下进,历时三年完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先后经历了五十多年才重建起来的光裕堂。

曹界下厅人有一条世代严格遵守的规矩:不准砍下山岗的树木。据传下山岗是火焰山,树木砍光了就会着火。我认为先人们认为着火的不是下山岗,而是光裕堂。这一说法传到我们这辈传错了。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2)

远看像玄武的下山岗

从风水学上来看,光裕堂北靠下山岗,下山岗处在光裕堂的“后玄武”的位置。站在曹界畈看下山岗从西边杨园往东到后童这一段很像一只乌龟,这就是风水学上所说的“玄武”。玄武在北,五行属水,玄武被破坏了,水就没有了,没了玄武的护佑,光裕堂就容易着火。所以世代下厅人哪怕别的山上柴草被割得精光,也不会去下山岗砍柴。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3)

上进靠天井边两根用龙柏做的龙柱,简直是神来之笔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4)

喷着水花的龙形构件侧面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5)

喷着水花的龙形构件正面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6)

上进天井边的龙形牛腿

这次我们在光裕堂里发现了很多龙形构件,包括上进天井边的四个龙牛腿,两条龙柱,在上进的十四个喷水的龙构件。以及中厅几十个不喷水的龙构件。而这些,老一辈的人竟然都说没见过。光裕堂正面大门及外墙构造像个老虎头,里面的石柱又像是老虎脚。龙能喷水灭火,老虎可以辟邪,又和风水学里的“青龙白虎”有关,所以我认为光裕堂的这些构造元素都是祖先在风水上的精心布局。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7)

光遇堂的石门面像一张老虎嘴,两边墙洞像老虎的眼睛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8)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19)

门槛两边的虎须花纹

响堂寺山洞埋着几个皇帝(曹界下厅礼十三公与光裕堂)(20)

光裕堂里的这些石柱像是老虎脚或者是老虎爪

光裕堂是我们下厅的象征,是我们下厅人艰苦创业,愈挫愈勇,团结一致,走向繁荣富强的见证。今天,距最后修建光裕堂又过去了将近九十年,九十年来光裕堂历经风雨,内部已经破败不堪。好在今天的下厅人都很重视这个问题,大家为修缮工作奔走相告,群策群力,踊跃捐款。我下厅现有130多户,财力有限,很多嫁出去的女儿都回来捐款,很多祖辈父辈就已离开故乡客居他乡的下厅人都回来捐款,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永远都是下厅人。

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拥有五百年文化传承的光裕堂会以全新的面貌,像一只威猛的老虎雄踞在下山岗下,雄踞在下厅的中轴线上。这是我们下厅人的职责,也是我们下厅人的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