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

初秋到冯梦龙村,路边的格桑花开得分外妖娆,果园里的果子像赶趟儿似的,黄桃刚下市,猕猴桃又挂满了枝,这里有1400亩果园,是远近闻名的“花果村”。

从去年6月开始,冯梦龙村就火了,却不是因为这四季不断的花果,而是电影《冯梦龙传奇》在国内上映,村里不仅参与了投资拍摄,还成了影片的重要取景地。当地人说,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居然一下子成了“网红村”。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戏曲家,相传出生于冯梦龙村冯埂上,他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廉吏。如今,400多年过去,冯梦龙文化和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村庄,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

大学生村官姚峰

廉吏冯梦龙的“三言”成了案头读本

从今年6月20号开始,大学生村官姚峰又多了一个办公场所——位于钱埂上的冯梦龙村第三片区,这个片区由党群服务点、网格服务管理站和警民联系服务站三站合一而成。

在冯梦龙村,乡里乡亲们都认识姚峰,“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后来到外面去上了大学”。

姚峰说,在村里做了5年村官,虽然村民的事情都很琐碎,但相比刚工作的时候,他倒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4)

“我们就是要将党建的红旗插在网格点上,为村民做好所有服务。”

结合基层治理网格化,今年,冯梦龙村采取“支部 网格”的模式,组建村民义工队伍,设置法治宣传岗、环保宣传岗、文体活动岗等乡风文明岗,开展法律援助、爱护家园、帮困扶弱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姚峰说,村里成立了6个这样的片区,像他这样的年轻党员都派驻到了网格点,直接听村民的声音,直接解决问题。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5)

“2013年,我考上的村官,也是那一年入的党,当时父母很开心,在农村的话,觉得这就是当官了啊。

但是在姚峰看来,这个“官”并不好当,“没想到村民的事这么琐碎,不好做”。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6)

“有一次,村里一位阿姨来找我,她是村里的保洁员,她老伴腿有残疾,走路不太好。她说,她老伴虽然腿脚不那么灵便,但打扫卫生还是可以的,如果能帮忙给她老伴安排一个在村里打扫卫生的活儿,她就可以到外面去找份工作了,这样家里还能多一份收入。”

听了阿姨的话,姚峰倒不觉得这是什么难事,就跟村里汇报,帮她解决了问题。没想到,几天后这位阿姨再见到他,连连说“帮她家里解决了一件大事情”。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村民的事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7)

姚峰告诉记者,在他考上村官的第二年,村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2014年以前,我们村叫做‘新巷村’,是以前的石新村和董巷村合并而成。2014年11月,我们新巷村正式改名为冯梦龙村。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8)

姚峰回忆,2012年,以原新巷村为基础的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成立后,村里研究和学习冯梦龙文化和精神的热情越来越高。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9)

“年轻党员都要学习,冯梦龙的‘三言’成了村官的案头读本。对冯梦龙的勤政爱民、清廉自律非常赞赏,我们组织学习,说实话,小时候不知道村里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文豪式的廉吏。”

姚峰说,一定要带大家去看看冯梦龙纪念馆,在那里有一面墙,是冯梦龙村人的骄傲和鞭策。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0)

在冯梦龙纪念馆,正对大门是一面“点赞墙”,记载了对冯梦龙的多次点赞内容。

2014年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讲话中,再次对冯梦龙做出高度评价:“明代以三言传之后世的文学家冯梦龙,科举之路十分坎坷,57岁才补为贡生,61岁担任福建寿宁县县令。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当时的记载是:牢房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这句名言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曾用它来强调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1)

“我们村里曾到寿宁去考察过,当地建了以冯梦龙命名的纪念馆、广场等,冯梦龙相传出生在冯埂上,做官时在寿宁,他做的是知县,官不大,历史上有很多流芳千古的廉吏,包公、海瑞等等,相比之下,冯梦龙的官位确实很小,但是官虽然小,他做的事情却很多,已经几百年了,当地的百姓还在怀念他。”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2)

(左为张新如书记)

相城黄埭高新区冯梦龙村党总支书记张新如介绍,目前,纪念馆已经成了苏州廉政教育、党建的教育基地,每天至少接待五到六批的参观团队。为了让前来学习和参观的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冯梦龙廉政文化,纪念馆已经通过高科技实现了与寿宁当地的实时互动。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3)

“冯梦龙精神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现在的共产党员怎样做到一心为民、勤政务实?村里借助这个机遇,打造了一个‘梦龙清风’的廉政品牌,这几年先后建起来了梦龙清风园、冯梦龙纪念馆和廉政工作室,鞭策我们共产党员基层干部要做到为清为民,两袖清风。在开展这项工作期间,村里按照纪委要求,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创立了‘一二三’工作法。打造一个平台,即廉政工作室,主要对村里的村务、政务、财务进行监督,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并对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巡查。在重大资金支出方面,村里有一个财务理财小组,通过小组审核才可以报支。这样,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也是对我们自身廉洁的警示。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4)

冯学文化痴迷者侯楷炜

将冯梦龙文化根植于学校是最好的传承

每到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的夜晚,在黄埭镇东桥街的一户居民家中,写字桌前伏案的背影或翻阅古书,或摘抄文章,侯楷炜用心血和精力找寻冯梦龙的生平。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5)

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侯楷炜:

几十年与冯梦龙魂牵梦萦,十几年笔耕不辍写冯梦龙的文章,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请冯梦龙回到家乡。

今年71岁的侯楷炜,是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秘书长,他与冯梦龙的“魂牵梦萦”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8年,我当时是东桥镇文化站的站长,北京有些知名的研究冯梦龙文化的专家学者到这里来考察,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冯梦龙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6)

(冯梦龙故居)

侯楷炜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好老百姓,跟着这些知名学者走访当地老人,寻找冯梦龙在坊间的传说和故事。

“冯梦龙在自己的书里说他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长洲包括哪些镇、哪些村,他并没有提到。专家们要研究的,就是长洲到底是哪个地方,他们将凡是地名带‘冯’字的地方都走了一遍。”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7)

(冯梦龙故居)

冯梦龙村位于苏州相城区西北部,明代时属于长洲县区域。侯楷炜回忆,当时他与学者们一起走街串巷来到冯埂上,那里的老百姓讲得最多,说我们这里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姓冯的大官,家里有三个兄弟,能写能画……

当地老人们还零零碎碎讲了很多故事,都与冯梦龙有关。相城,石新,冯埂上……这些侯楷炜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他怎样都没想到,历史上相传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此,侯楷炜开始对研究冯梦龙文化产生兴趣。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8)

“2008年,我向新巷村正式提出,说这里据说明代末年有个人叫冯梦龙,非常了不起,并把我搜集到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样的历史名人如果挖掘出来,对村里的影响会非常大。

最终,在村里的支持下,侯楷炜在冯埂上设立了一间办公室,专门研究冯梦龙,继续搜集和整理冯梦龙的传说和故事。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19)

2011年12月20日,对侯楷炜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冯梦龙研究基地”、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冯梦龙故里采风基地”、复旦大学文学研究中心“教学实践与冯梦龙研究基地”同一天举行了授牌仪式。

“这些都是国家响当当的高等学府,这些专家学者来了,近一步帮我们策划怎么研究和深化冯梦龙精神。”

2012年,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成立,并且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冯梦龙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黄埭这个历史上偏远的小镇,共同研究和探讨冯梦龙文化。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0)

“我们把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汇编成书,把这些书作为乡土教材送到学校里。后来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这些故事做了连环画,有图有文,汇编为三本,第一本叫《天才少年》,收录10个故事,写的是冯梦龙小时候的故事;第二本叫《文学巨匠》,也是收录10个故事,写的是冯梦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第三本叫《勤廉知县》,冯梦龙做官了,记录他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这三本连环画送到学校后,非常受欢迎。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1)

在侯楷炜看来,送书进校园只是一种传播,怎样才能让冯梦龙文化根植于校园呢?

“引导学生写冯梦龙、画冯梦龙、唱冯梦龙。写,就是用书法写冯梦龙的名言警句;画,就是让学生们用画笔将冯梦龙的故事画出来;唱,邀请学校的音乐老师编出新的唱法,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新时代的感觉。通过这些方式,将冯梦龙文化根植于学校,这是一种最好的传承。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2)

46年党龄老党员张灶元

把冯梦龙笔下的田园风光植入现实的土壤

每年8月份一过,老党员张灶元承包的75亩黄桃园里,就一下子清净了许多。刚刚卖掉了最后1000斤黄桃,接下来,他要聘请有经验的师傅来修剪桃枝了。

今年70岁的张灶元说,活到这把年纪,有三件事情让他觉得最骄傲。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3)

“我1972年入党,现在,我已经有46年党龄了。

每当说到自己的入党经历,张灶元的声音就无比洪亮有力。他说,近些年来,村里挖掘和推广冯梦龙文化,村民们都说,不能给历史名人丢“面子”,他这个老党员怎么能落后呢?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4)

今年,村里整理了冯梦龙修身齐家名言100句,向每家每户征集“好家风好家训”,这可是村里的一件大事。经过深思熟虑,张灶元将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一句名言——“辛勤好似蚕成茧,茧老成丝蚕命休”作为自己的家风家训,之所以选择这句话,张灶元认为,这是对一家人几十年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最好的写照和鼓励。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5)

“7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唯一的事情就是种田,那时候种田完全靠人工,哪有机械,凌晨3点钟去,晚上10点钟回来,是常有的事。”

在张灶元记忆中,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村里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包产到户,村里也有了工厂,这时很多村民能够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农闲的时候到工厂里去上班。

到了90年代,很多工厂不再适应市场发展,亏本关闭,这时,张灶元开始思考新的出路。包产到户时,家里承包了4亩田地,张灶元又向村里租了4亩空地,搞起了蔬菜种植,一年的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这一干就是16年。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6)

买只牛儿学种田,结间茅屋向林泉。这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描绘出的理想田园风光。

怎样把冯梦龙笔下的田园风光植入现实的土壤?

2008年,村里开始发展高效农业,红红火火地建设起千亩林果基地,先后引进红心猕猴桃、黄桃、东魁杨梅、翠玉梨等水果品种。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7)

“2008年,村里请我到林果基地做技术员,这么大的一个摊子,1400多亩地,已经建起来了,总要有人去做。年轻人都到外面去了,留下的人又不愿意干这个,我想了想,我有种蔬菜的经验,我是个党员,我应该带这个头。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8)

来到林果基地后,村里多次组织张灶元和其他林果技术员到外面去学习取经,同时,请进来老师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几年过去,基地引进的水果品种越来越多,三年前,在村里的鼓励下,张灶元一口气承包下75亩黄桃。

“一棵树上能产150到200个黄桃,平均八九两重,最大的要长到一斤四两,礼盒装的可以卖到12元一斤。”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29)

说起现在的年收入,张灶元笑起来,“比起种蔬菜那会儿,收入是那时候的至少15倍”。

一年的种植成本就要30万元,每年6月份包桃子和8月份收桃子的时候,起码要雇用20个工人。现在桃子都卖完了,该剪枝了,剪枝可是个技术活,一位剪枝师傅一天的工钱就要300元。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0)

张灶元所雇用的这些工人都是本村村民。据了解,如今在冯梦龙村,像张灶元这样“党员 农户 产业”的模式已经辐射到全村村民,带动农户103户,解决村民就业200余人,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 29750元。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1)

21岁农人王洁

留在冯梦龙村做农业是有前途的

午后,窗外突然下起了雨,一阵紧一阵缓。王洁看着窗外喃喃自语,有点秋雨的感觉了,这个夏天竟然没有晒黑。

王洁,文静乖巧,刚刚21岁的她,去年从农校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徐州,来到了冯梦龙村,做了一名农业技术员。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2)

“说起这个村子,还是有有些缘分的。”

王洁回忆,在农校读书的时候,一次学校安排大家到冯梦龙农耕文化园来拓展实践活动。

“那时候只知道冯梦龙是位文学家,不知道他的故乡就在苏州。”

作为一名“95后”,王洁坦言,她的很多同学在毕业的时候都转行了,做农业不时尚,赚钱也少。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3)

“去年快毕业的时候,农耕文化园去我们学校招人,我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以前学校组织去过的那个村子吗?”

毫不犹豫,王洁选择了冯梦龙村,她说,这里和她以往印象中的传统农村是不一样的。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4)

“这里有文化底蕴,并且这里的农业发展很现代化。我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图纸,然后告诉工人在哪里插苗,告诉他们每棵苗之间应该保持多大的距离,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冯梦龙村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建成了林果、水稻、养殖三个“千亩基地”,将原本水质恶化的废弃鱼塘打造成了300多亩的黄公荡生态园。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5)

9月的暖阳温柔地洒路边的格桑花上,将小村庄点缀得分外好看。5月的樱桃,6月的蓝莓,7月的葡萄,8月的黄桃和翠玉梨,9月的猕猴桃,11月的冬枣……月月有果,季季有花,穿越400年,冯梦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村”。新时代的美丽乡村被赋予冯梦龙文化内涵,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2017年,冯梦龙村的游客数量达到3万人次。

我的驻村生活故事乡村振兴(40年40村冯梦龙村廉吏之乡)(36)

在王洁看来,留在这里做农业是有前途的。

“有时候闲下来会想,这是不是就是冯梦龙笔下所描绘的农耕生活呢?

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