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是一个怎样的人(员工的好老板明孝宗朱祐樘)(1)

明朝最英俊的皇帝 孝宗朱祐樘

男人们常说,幸福取决于两件事,娶了一个好老婆,遇上一个好老板。这话一点都没错。什么是好老板呢?坏老板各有各的坏,好老板都一样,就是能让员工保持着快乐工作的心情和成长的动力。

总的来说,好老板有共同的特点:一是脾气好,好沟通,一般不会对下属暴跳如雷。二是水平高,业务水平自然是杠杠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知根知底、了如指掌、不点就通。三是温暖,经常是春风笑脸,关心帮助手下成长。这样的好领导不是没有,相信不少人遇到过。大明第九位皇帝,明孝宗弘治朱祐樘就是这么一个好老板。

弘治帝朱祐樘即位时,大明朝已走过119年的历史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很多朝代并没有这么长的寿命。秦二世而亡;西汉、东汉到这时已经大大衰弱,濒临灭亡;唐朝走到这个阶段已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北宋、南宋到这时都处在了亡国的边缘;元朝没有熬这么久就已经退出北京;明朝之后的清朝到这个时间已经进入乾隆中期,出现军备废弛、政治败坏等衰败症状,与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相比已大大落后。说这么多,就是说,从比较史的角度看,弘治皇帝朱佑樘即位的这个时期是比较封建王朝比较敏感的历史时期,祖上的余德余威已不复存在,继位之君的父祖已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长大,继位之君自己就更不用说了,大多不懂人间烟火,也缺少磨难。

朱祐樘看看这张干净的脸,相信很多人就喜欢上他了。不用多说,在明朝16个皇帝当中,这是最干净、最纯洁、最帅气的一张脸,再一次印证了相由心生这句老话。朱祐樘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第三子(第一、第二子先去了),1487年登基,1505年35岁驾崩,在位18年,年号弘治。弘治帝的童年坎坷不幸,比他爹成化帝朱见深的童年更糟糕。弘治的生母纪太后是广西土司的女儿,那怎么来到大明宫中的呢?成化元年(1465年),广西大藤峡叛乱被成化皇帝派人平定,土司的女儿小纪被俘入宫中,成化五年(1469年),纪美女18岁,一个冬日的下午,弘治他爹成化皇帝,在宫内闲逛,偶遇纪美女,就把纪美女给临幸了。纪美女的真实面貌已不可考,因为没有留下宫廷画像,这一点很奇怪,既然没有画像。

成化帝的老伙计、老搭档、老战友万贵妃(万贞儿)知道这事后,赶紧命宫女去给纪美女喝堕胎药。万贵妃希望自己能生个儿子当皇帝,万贵妃自成化小时候就陪着成化帝,她比成化帝大17岁,陪成化度过了成化帝当废太子的最幽暗岁月,成化帝长大后,老万近水楼台先得月,为成化帝生了第一个儿子,无奈没多久就死了,但万贵妃还是心存再生一个的希望。她所以干堕胎这事也不是头一回了,已经轻车熟路了,但是,万贵妃要消灭的是成化帝的亲骨肉,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去干,肯定还是宫廷内斗的黑暗手法,事情做了,但不动声色。可是,纪美女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女只让纪美女喝了两小口,就回去了。好在喝得少,纪美女的肚子还是一天一天正常地大了起来。

纪美女最终得以在冷宫的担惊受怕中偷偷生下了儿子朱祐樘。太监张敏冒着性命危险,帮助将婴儿朱祐樘藏了起来。被万贵妃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朱祐樘。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5岁。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一天,太监张敏为成化帝梳头,成化帝叹息:我快30了,还没有儿子,这可怎么办?张敏逮住机会,趁机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成化了解来龙去脉后,立即命人去接朱祐樘。随即就召集众臣说出真相,后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美女为淑妃。办这事,成化帝还是雷厉风行的,说办就办。

但随之,纪美女在宫中暴亡,太监张敏吞金自杀,这几乎断定是万贵妃的迫害无疑,又一则“赵氏孤儿”的故事上演。成化帝的老娘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朱祐樘下毒手,就亲自将宝贝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确保朱祐樘安全成长,朱祐樘很是得奶奶疼爱。后来,万贵妃金盆洗手,朱祐樘陆陆续续有了七八个弟弟,大明朝自成化以下,从弘治开始的所有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都没有男性后裔活在这个世上。但成化帝的后裔还是比较多的。不要觉得是故事,以上都是《明史》正式记载的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朱祐樘的老爹成化帝因万贵妃病死悲伤过度驾崩,朱祐樘于九月继位。朱祐樘从5岁被立为太子到17岁登基,受过比较正规的12年储君教育,有较好的职业训练,这在明朝是比较少见的。然而,老爹成化留下的是一个杀猪刀缺了口、磨刀石磨损严重、砧板凹凸不平的破烂卖肉摊子。

除东厂、西厂外,成化还设立了内行厂,重用太监汪直,朝廷实在被弄得不堪入目。也好,如果是个好摊子,弘治发挥才干的空间就有限了。整顿朝纲。成化帝宠信佛道,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朝廷乌烟瘴气,弘治帝登基后即着手整顿朝纲。弘治的开明是难以想象的,当然开明是需要本领的,没有高水平,不能明辨是非,怎么能开明?朱佑樘登基后,对老爹的政策大胆拨乱反正,弘治皇帝要求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成化朝的法王、国师、真人等封号一律革除。在朝廷人事安排上大换血,对成化朝臭名昭著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做了处理,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但难能可贵的是,弘治并没有大开杀戒,没有到处牵连,处置相当有分寸、适度。从此,朝廷又开始像朝廷。整顿吏治。

弘治的干部工作做得相当扎实,他将四品以上官员简历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有事没事就到墙壁前看看,看看官员们的籍贯、看看履历,思考思考他们的才能。别小瞧,大明朝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不少,知府全部都是四品以上,想想这个工作量。这点值得好好学习,老板不熟悉员工,老师不熟悉学生,这肯定干不好工作。

因为干部工作基础扎实,心中有数,弘治帝任用干部得心应手,无需过多依靠内阁、吏部,有效防止了干部任用暗箱操作,防止无能之辈混入高位。弘治朝的吏治清明,能干事的有平台,会干事的有皇帝做后盾。在弘治的努力下,大量有真才实学、工作实绩突出的才俊得到重用,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良好局面。

最著名的是“弘治三君子”,即:陕西三原人王恕(号称“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河南禹州人马文升、湖南华容人刘大夏。他爹成化的朝廷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他的朝廷是能臣君子齐聚。所以说,高下之间,不辩自明。抗战时期冯玉祥办公室对联爱护干部。弘治帝对干部是相当爱护的。在廷杖泛滥的明朝,弘治在位的18年间从未廷杖过任何大臣。要知道,他爹成化帝、他儿子正德帝、他侄子嘉靖帝,特别是正德帝和嘉靖帝,打死打伤过多少大臣。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朝中大臣加班晚了,夜返家时,弘治帝必派武警提灯送他们回家,点滴之间、细微之处,让大臣们普遍感觉到找到了一个好单位、遇上了一个好老板,敢不用命?可以说,弘治朝的臣子是幸福的,这样爱护手下的皇帝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干部工作做得扎实,弘治帝自己也起到表率作用。所谓“己身正,不令而行”,弘治帝除正常参加朝会之外,还能按时参加“经筵”,“经筵”是什么呢?有点像现在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不过比政治局集体学习繁文缛节更多,大明这项工作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正统皇帝朱祁镇9岁即位,考虑皇帝年幼,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掌政,上疏请求开经筵,每月3次,遇寒暑则暂免,比较人性化,也有寒暑假。后世的正德、嘉靖、隆庆、天启等皇帝都无法坚持,不过,崇祯帝可以坚持做到。这算大“经筵”,弘治帝还不满足,经常召集小“经筵”,有点像现在的党委中心组学习。

弘治帝觉得还不够,经常(据说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大臣议事,我们常听到的“平台召见”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行政创新,意味着大臣有急事能很快找到皇帝汇报,及时处置。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期间还在用。让大臣进的了门,说的上话;弘治帝一点就通,不抠死理,也不打破沙锅问到底,知道大臣的意思,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洞若观火又坦诚相待,君臣沟通的难度大大下降,沟通的成本也大大下降。

现在我们经常讲要建立运转协调的政府,政府的运转向来是个难题,部门之间的协调难,更难的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时下级上报的文会石沉大海,有时会久拖不决,有时会牛头不对马嘴,几个来回下来,若是还没解决,人心都凉了,历史遗留问题就是这么来的,君臣协调才能不耽误国事。

弘治帝对驾驭群臣有方,作为一个开明的老板,弘治帝知道班子团结的重要性,弘治帝极力营造“一个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深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语,在此借用)。弘治帝对大臣了如指掌,谁有什么才能,谁的心思怎么样,心中有数。待人宽厚,从不体罚大臣,更没有杀过大臣,也很少尖锐批评大臣,不像他的侄儿嘉靖帝,动不动廷杖,动不动杀人,动不动批评大臣“为难君上”“以门生天子视朕”等等。

有一次宫内失火,弘治帝一夜没睡,不能上朝还和群臣请个假。有时大臣们在朝会上当着他的面争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甚至有时在朝堂上差点大打出手,他也不生气,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公事嘛!吏部尚书王恕是个火爆脾气,逮谁骂谁,弘治也能容忍,一直重用。明君出直臣,昏君出奸佞。嘉靖十七年大礼仪事件完全结束后,嘉靖帝逐渐不上朝了,朝堂开始鸦雀无声,已没有人敢在嘉靖面前大声说话了,嘉靖帝的孙子(万历)出生好几年了都没人敢去向嘉靖帝报告,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为什么大臣们不敢在嘉靖面前大声说话,因为嘉靖是疯子,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垃圾人,一言不合就挺杖,就杀人,来真的,既然碰不得,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君臣关系有时就像大人和小孩的关系,父母开明,孩子撒撒娇,父母来真的,小孩也就不哭不闹了。就是因为弘治皇帝开明、好说话,大臣才敢喜忧都报,才敢争执、才敢说真话。简刑约法。严管宦官,成化朝的宦官乱政是很厉害的,西厂就是在成化时设立的,小时候看《故事会》,经常有文章开头就是“明朝成化年间,某某太监......”,鉴于老爹的弊政,弘治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不敢任意行事,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这是明中后期所罕见的现象。在对刑罚运用上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学法律的人应该都知道,弘治皇帝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弘治十五年(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对司法、执法队伍管束的比较严,法外用刑,滥用刑罚的事情也较少发生,执法能做到相对公平,以至朝廷纲常稳固和社会风正气顺。

目前,还有很多人提倡重刑治世,迷信严刑峻罚,比如常有人说,行人闯红灯,随地小便,吐痰,施以鞭刑,看谁还敢?新加坡能做到,我们难道不能做到?其实,社会管理有社会管理的规律,管理措施要和民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应采取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举措,闹得满城风雨,鸡飞狗跳,民怨沸腾。知道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吗?残暴。商鞅变法后,一盘散沙的秦国逐渐变成拳头,但是严苛的法律把越来越多的国民变成残疾人,被挖鼻子的、割耳朵的、砍掉手的、砍断脚的,导致人心不稳,农业生产力和兵员素质迅速下降,饮鸩止渴,最后帝国轰然坍塌。干事要考虑当前和长远,要干成事、但不能出事。

弘治帝体恤民生,经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并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与民争利。弘治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靠水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弘治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弘治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完成。苏松消再度成为鱼米之乡。据说有一次,弘治特地派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这事,后世也有不少模仿者,比如,有的包工头在节日请工人喝酒。真是暖心的好老板,这样的老板应该不会拖欠农民工工资。

弘治帝重视军事国防,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弘治命马文升前往平抚,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弘治坚决主张出兵收复哈密。

弘治皇帝象爱护文官一样爱护带兵之人,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30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弘治坚定支持马文升整军,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中南海保镖)保护马文升。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将其赶跑。弘治年间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甘肃武威)、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弘治对鞑靼小王子等集团的多次入侵,只是驱赶,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等集团的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对此,史家褒贬不一。但其他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爪哇、日本等,则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应该说,弘治的国防战略属于积极的防御战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笔者认为,作为守成之君,以守成之势,这样做并无不妥,穷兵黩武并非上策。深谙世故。弘治帝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6岁时就被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都是大学问家。从9岁出阁讲学到18岁(虚岁)即位,整整接受了正规的九年教育。当然,这个9年,比现在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含金量要高,毕竟是皇家多对一的精英教育。

弘治帝画画、弹琴水平不错,他爹成化也很会画画,他曾祖宣德也热爱画画。但在文官们看来,皇帝喜欢画画、乐曲,恐怕将来会贪图享受,步宋徽宗之后尘。因此,纷纷上疏,劝说不要耽于声乐,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上。对于这种事情,弘治帝内心是无法接受扫尾,但表面上接受,不和群臣争执此事,只是私下里却对身边的太监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弘治帝不直接反驳文官的建议,但私下和身边工作人员(太监)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他们多嘴。”这种对身边人发发牢骚的行为,充分表现了弘治的宽容和处事的圆融。

作为明君,弘治尽可能地避免与文官发生冲突。有一次,弘治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他知道此事如果被大臣们知道后肯定会没完地上疏劝告,弘治就对吴伟说,你不要客气了,赶紧拿去,要是那些书生(文官)知道这事就不好了。但不管弘治高兴不高兴,在对待文官上,至少在表面上始终给文官们留足面子,一以贯之,有始有终,不是装出来的。由于在娘胎里喝了几口堕胎药,加上童年多难,弘治身体素质不好,他一度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增强体质。

于是,一些奸佞之人趁机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此人深得弘治的宠信。后来因大臣告状,李广畏罪自杀,弘治命人到李广家中搜寻,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弘治马上醒悟,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整顿朝纲。

弘治帝对家人也是温暖和宽容的。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最能体现他的宽容。尽管传说弘治帝的母亲纪美女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弘治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没有再追究这个事情。弘治帝自己差点被万贵妃害得胎死腹中,老娘也被万贵妃害死,按理说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放在一般人那里是很难咽下这口气的,要是放在嘉靖帝那里,嘉靖说不定就要诛灭万贵妃九族。

能管住脾气的人、能化解仇恨的人,都是内心强大的强人。弘治皇帝只有一个老婆,就是张皇后,弘治帝对老婆很好,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有点怕老婆,好在张皇后也不向弘治帝他爹成化帝的万贵妃那样飞扬跋扈。不过话说回来,张皇后也是够苦的,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正德皇帝),病死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享年70岁,正好是他她男人弘治帝寿命的两倍。

弘治元年(1488年),南京户部员外郎周从时上奏弘治皇帝朱祐樘,说应追究成化朝太监汪直等人的罪责,抄其家以济边用,弘治帝以奏疏格式(公文格式很重呀)不对为由将周从时下狱,不过两个礼拜后又将其放出来了。汪直是明朝四大太监之一,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除了汪直,其他3个太监都死于非命,唯独汪直没有。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汪直和弘治的母亲纪美女都是广西贺州人,广西大藤峡叛乱被朝廷平定后,汪直和纪美女等一同被押解入宫,一个做了太监、一个做了宫女,后来一个做了大太监,一个做了妃子。

纪美女多难,弘治帝幼年丧母,对母亲的思念一直魂牵梦绕,多次派人去广西贺州寻找母亲的亲人、故事,并设立纪念馆。这样一说,汪直相当于是弘治皇帝的舅舅了,是弘治帝思母的最后感情寄托。当然,汪直讲义气、讲国家大义,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绝不是王振、刘瑾、魏忠贤那种无底线的人,比他们3个要好些。

先天不足,加上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彻底拖垮了弘治帝的身体。弘治十八年端午节前(1505年),35岁的弘治帝已在弥留之际,他召刘健、李东阳、谢迁(时言: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意思是刘健善于决策、李东阳善于出谋划策、谢迁善于游说协调,这个班子肯定不错)等大臣接受顾命,叮嘱诸卿说:太子这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喜欢玩乐,兄弟们要好好辅佐他,使他能担当起大任,我死也瞑目了。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看到了没有?弘治帝至死都是明君,一点都不糊涂,知子莫如父,对儿子的评价一针见血;对儿子的要求切中要害。做老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用干部,用好干部,高枕无忧,事事亲力亲为,不论大小事,从头忙到尾,谁有那个精力?1505年6月8日,弘治帝朱祐樘驾崩。弘治帝的过早逝世,是明朝不可估量的损失。山河同悲,日月无光。 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18年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正统年间,赋税收入锐减至二千六百余万石。景泰、天顺、成化始终徘徊于二千五百万至二千六百万石之间,而弘治朝却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人口也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增长,从弘治元年(1488年)50207934人,增至弘治十七年( 1504年)的60105835人,17年增加了1000万人。弘治帝一生宽厚仁慈,不管对谁,他都是宽厚对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他一生都不折腾、不懈怠、不打击报复。《明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清朝修编的《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而对弘治却如此慷慨。明朝人朱国桢:“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清朝人曾国藩评价:“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曾国藩强调的是皇帝用人英明。这些评价,笔者认为基本到位,弘治是守成之君,没有开国之君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但作为守成之君,能做到的都做到了。

他治下的“弘治中兴”不是没有饥饿也不是没有冤狱,国势也没有强大到太祖、成祖那样的状态。但是,“弘治中兴”总体做到了朝廷纲常有序、吏治清明,让有才干的老实人有奔头,奸佞之人有惩罚;国内总体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别小看这些,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能取得这样的治理成就是相当了不起的。弘治就是这种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人。

当老板,不能学习嘉靖帝,但要学习弘治帝,一是要学习他的爱岗敬业。始终抱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把祖宗江山社稷传承好、巩固好,勤政爱民,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折腾、不懈怠。二是要学习他的高超工作水平。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掌握高超的工作本领,懂业务又懂人,24小时不关机。三是要学习他严于律己。不碰红线不踩地雷,按规矩办,自己当表率,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四是要学习他有情有义。宽以待人,有温度有热情,爱护干部,爱护员工,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弘治帝驾崩后安葬在明十三陵之泰陵,庙号明孝宗,和皇后张氏合葬。

以《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一段话作为结尾:明武宗朱厚照登基的第二个月,即弘治十八年六月甲寅朔敕谕礼部曰:“。。。。。。 皇考大行皇帝嗣登宝位垂二十年敬天勤民敦孝致理见诸遗诏实本圣心至于议礼考文亲贤纳谏安内攘外谨始虑终宏纲大目深猷远计皆前代帝王所不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我爹朱祐樘在位将近20年,敬天、勤民、敦孝、致理、亲贤、纳谏、安内、攘外、深谋远虑,这些方面,历代帝王都比不上我爹朱祐樘。这种话会出现在明实录里面,实在震惊,弘治帝的前代皇帝都是朱家自己的祖宗啊,竟然贬低祖宗,不惜通过贬低祖宗来肯定弘治皇帝朱祐樘,这只能说明这个朱祐樘同志实在是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