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沧桑 鲁茅文学 2022-09-24 15:21 发表于广东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

第221期总1125期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4)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5)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6)

苏沧桑长篇散文《冬酿》18个小节近3万字,体验及写作历时10个月。海岛山里村的冬酿现场、三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酒故事、历史时空里的诗酒文化、当下的生态和疫情……纵横勾连,多维度呈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最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气质独特,意味深长。

◎《冬酿》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7)

苏沧桑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8)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凌晨五点。

如同四十六亿年来的每一天,太阳和地球无意突破洛希极限,依然相安无事,因此,东海上的玉环岛,和往日一样,太阳会如约翻过黑夜的墙,跃上墙头般的海平面。

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得更深,走得更远,光无法渗透的每个皱褶,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

一个灰扑扑的酿酒坊窝在庙垟塘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无孔不入的精灵——糯米饭蒸腾的热气正源源不断地从酿酒坊里涌出来。

山崖下传来隐约的涛声,酿酒坊里响起两个男人的声音。

老师头伊海伯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总管灵江叔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糯米从泉水里捞出来的样子,像冬日屋檐上的青苔被春雨唤醒。倒进木蒸桶时的样子,则像江南临近年关的一场小雪,薄薄的,瘦瘦的,哑光的。

那一眼泉,在一道山坡下,亘古不断。山下的楚门镇旱了,南门河底开裂,这眼泉也不会断流。浸米,洗米,炊饭,淋饭,用的都是这眼泉。

半小时后,糯米饭从木蒸桶里倒出来时的样子,变成了江南的另一场雪,停在南门河堤上,雪白,松软,一层叠着一层,像雪花瓣一片挨着一片,每一个镂空处,都住着一朵晶莹的晨曦。

糯米饭的暖香,来自谷穗,谷穗来自土地和阳光,它是光的孩子。初升的太阳向山里村撒下一缕缕晨曦的刹那,它与母体重逢。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做酒人伊海伯、灵江叔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

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

七个男人的身影穿梭在蒸腾的热气中。蒸汽升到屋顶,凝结,雨一样滴落到他们头发上,悬停在眉睫上,顺着脸上的沟沟壑壑往下淌。像蒸汽雨一样淌下来的,是七个男人的汗水。

七个海岛汉子,在热气蒸腾里挥汗如雨,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9)

沿着糯米饭堆蜿蜒的雪线,现在进入婴儿沧桑的时间。我一岁。

盛夏七点钟的阳光照在一张旧木床上,照见尘埃在光线里浮沉,水母般忽明忽暗,也照见一个女婴的落生。如同一颗种子,被飞鸟衔来,又随意丢弃,我落生在东海边的玉环岛。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0)

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深蓝色和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这个取名为“沧桑”的女婴感受大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树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至纯之味。

女婴闻到一股奇香,睁开了湿漉漉的眼睛。

一碗姜酒鸡蛋面,端到了母亲面前。浓郁的酒香,随着袅袅热气瞬间弥漫。属羊的母亲端着面,垂下了湿漉漉的眼睫,落下两颗泪。春天,当她挺着大肚子,穿过温州平阳街头武斗的漫天硝烟,穿过乐清湾海峡,穿过家乡熙熙攘攘的十字街,穿过东门街的一部分,终于回到娘家小院时,厚厚的云层中垂下一束阳光,落在一只刚刚封上黄泥的酿酒缸上。

外祖父压低嗓音说,我酿了一缸黄酒,给你月子里吃。

对于母亲,这缸酒不是酒,是乱世中娘家接住她的怀抱。

姜酒鸡蛋面的香味,像被一群释放的孩子,争先恐后爬出窗,跃过树,跳上屋檐,雀跃在楚门镇的一道道屋脊上,久久游荡在十字街头。

物质匮乏的年代,连空气都稀薄,香气在楚门街的空气里瞬间激起一层一层涟漪,邻居孩子们被香气牵着鼻子,嗅到了它的来处。

酒香出卖了外公的秘密。一个邻居举报外祖父,说他做酒卖酒,偷税漏税。

那个年代,私自酿酒卖是非法的。玉环酿酒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时有专营酒坊和农村家酿。酒坊一般为前店后坊,批零兼营,以生产黄酒为主,白酒次之。据《浙江特产》1949年9月号记载,民国36年(1947)玉环土酒产量为2341担。1951年9月后实行统购专卖,禁止家庭私酿,六十年代末仍是如此。

母亲急了,问,镇里有人来找阿爸的麻烦吗?

外祖母呵呵笑,说,没有,镇里人明白着呢。

那一坛琥珀色的黄酒,变成了母亲的姜酒面、糯米酒饭、炒米饭、核桃调蛋,变成汩汩的乳汁,母亲的心头血,注入了女婴最初的生命里。

自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起,中国尤其是南方大地上经年弥漫着蒸腾的饭香和酒香,中国独有的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先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为原料,酿成含有21种氨基酸的低度酒,维生素、有机酸、高级脂肪酸、芳香酯等主要成分,与各种微量元素,与酵母菌、曲霉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相互融合,成为最适合黄种人体质的保健养生佳酿,产妇少量食用最是补血驱寒。

日日夜夜,女婴蠕动着唇,本能地寻找那一缕异香。找到它,便找到了乳汁,找到了母亲,找到了安宁。

先人们相信,用酒喂大的海岛孩子,往后余生,不畏惊涛骇浪,亦无惧岁月苍凉。

两年后一个冬日的午后,弟弟快降生了,身为师范学校教师的父亲从温州平阳城东的家里走到城南的学校宿舍时,差点被一阵浓郁的酒香扑倒!

父亲为母亲酿了一坛红曲米酒月子里吃,搁在床底下,酒发酵了,坛子太小了,玫瑰色的米酒溢出来流了一地。

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颜色、这么香甜的水呢?姐姐带着两岁的我,常偷偷舀一勺米酒喝。然后,她将我捆在背上,飞奔到晒谷场和小伙伴们跳橡皮筋。

脸上红扑扑笑嘻嘻的姐姐,轻轻一跳,就够到了云朵,星星,感觉自己腾云驾雾的,像仙女一样。

脸上红扑扑笑嘻嘻的我,趴在姐姐背上,两只羊角小辫随着她的跳跃一癫一癫的,流着口水进入了梦乡。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1)

山崖下涌上来淡淡的海腥味,现在进入姨公的时间。我四岁。

姨公将筷子头蘸一蘸白酒,伸到我嘴边,让我吮一下。

讨海人黑红色的脸上,堆着海浪般沟沟壑壑的褶皱,骨节粗大的手放下筷子,撮起一只白底蓝花瓷酒盅嘬了一口,吱的一响,眉头瞬间舒展。然后,他捏起一只腌沙蟹,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起来。

年过半百无一子半女的姨公喂我喝白酒,把我当成他从未有过的儿子。姨婆看我的眼神,像看她想象过无数次的女儿。

姨公说,玉皇大帝叫神仙到人间看看,谁过得最苦。神仙看见喝酒的人皱着眉头那么痛苦,就说,给他好鱼好肉过酒吧。神仙又看见喝番薯丝粥度日的人,喝得稀里哗啦很痛快,就说,给他点咸菜过饭吧。

人世间,多少不公平啊。姨公说。

小屋门前的黑沙滩,如一匹无限光亮的黑缎子,讨海人姨公姨婆住在楚门靠海的外塘村讨海晒盐为生,父母将我临时寄养在那里。姨婆拿了蒲扇,抱我坐在竹篱前看星星看月亮,它们很少同时出现。酒意和海浪单调的哗哗声轻轻摇来我的睡意,我睁着大眼不肯入睡。

姨婆要将我抱回屋,我说,天上的月亮好孤单啊,我要陪着它。

姨公喂我的一口口酒,没有在我年幼的脑海里留下任何记忆。遥远的星辰,摇曳的油灯,墙上长长短短的物什的影子,姨公姨婆忽长忽短的身影,静夜里万籁的轰鸣声,构成了千万种稀奇古怪的想象,成为我一个人的、最初的童话。

姨婆后来说起,我那时经常哭,用平阳话喊着,我要回家!

父母调回玉环后,姨公常佝偻着背,挑一副装满盐或文旦的担子,穿过楚门十字街,坐到母亲的裁缝小店里。

母亲便停下手里的活,买回一斤酒,一包油炸虾,让他坐在店里慢慢喝。东门街人来人往,琥珀色的酒液映照着天光,呈现一道道黑沙滩般光亮的波纹。

太婆斜倚在老藤椅上,挽一头蚕丝般的白发,穿一身素净对襟小袄,双手或搭在铜制小手炉上,或静静捻着佛珠,或捧着线装的《醒世恒言》《红楼梦》《万花楼》看,或静静看东门街人来人往,静静听母亲裁缝机的哒哒声。黄昏降临时,太婆慢慢爬上楼梯,在太太婆留下的佛龛前,神情肃穆地点上油灯,燃上三支香,为家人祈求平安。

太婆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䟽仪狄。杜康作秫酒。

姨公没有说话,他听不懂。

太婆说,你恨一个人,让他喝酒。你爱一个人,也让他喝酒。

姨公笑笑。

太婆自言自语说,人活一辈子,也就是喝了几盏酒,赚了身边这么些个人啊。

姨公还是没有说话。他和姨婆的身边有谁呢,他们身后有谁呢?

十年后一个夏日,超强台风即将登陆。下午三时,狂风大作,天完全黑了,黑压压的云层射下一道道诡异的白亮,特别恐怖。父亲不知关在哪里出中考试卷题,母亲和我用一块门板去顶一扇未装玻璃的窗户,突然看见田埂上摇摇晃晃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挑着两个大箩筐,走几步就被狂风吹到田埂下,又跌跌撞撞爬起来,箩筐被风拉扯着的惯性也拉扯着她,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要将她甩到天外。

是姨婆。外塘眼看要被海水吞没,她逃到我家躲台风。泪眼模糊中,我想起,姨公已经不在了,她一个人了。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2)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九点。

灵江叔将铁锹插进糯米饭,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似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又插进糯米饭里。一桶饭一百四五十斤,一锹约十一斤,一桶饭约十二锹。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腰、右胳膊、右手腕用劲最大。深蓝色的工作服上,汗水印子从脖子后面往四周扩散。他沉浸在一串行云流水般的动作里,没有听到有人说话,或许有,他耳朵有点聋,听不清。

个子最高的师傅全于,用带把的小水桶从大水桶里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从温水桶里舀起温水再淋四遍。必须是五桶半冷水,温度是否刚刚好,关键在那个半桶。他个子高,拎起水桶像拎白菜一样看起来挺省力,喧嚣的蒸汽声里,却听得见他的气喘吁吁。

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曲,曲是酒的魂。

在日本被称为“酒神”的酿酒专家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发明了酒曲,影响之大,堪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媲美。

人类用谷物酿酒分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周朝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

上午九点钟的阳光照进酿酒坊,落在十几只巨大的褐色发酵缸上,泛起黑亮的光,落在稻草盖子上,泛起毛茸茸的金光。四十九岁的平头壮汉永青,上身穿黑色背心下身青色牛仔裤,脚上黑色套鞋,右手臂上纹着一条老虎刺青,他在巨大的发酵缸边威风凛凛拌酒母的样子,像一个电影画面——他伸出粗壮的手臂,像搂一个小女孩一样一把将糯米饭搂进怀里……并没有,他将绛色的酒曲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两个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否则酒母渗不透饭会馊掉。然后,他将糯米饭从缸底一直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地,像一群被他哄睡了的孩子。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他抬起头,闻到了糯米饭香里夹杂着另一些香味,有麦曲香,酒香,还有樟树的香。

一小束极细微的阳光,穿透稻草盖某一个极细微的缝隙,潜入了酒缸内部,看见了一眼泉的胚胎。那眼泉,此刻如日出般静谧,即将如日升般盛大,日落般浪漫;那眼泉,源于远古时代树洞中变质的花果,遗落在山野的粮食,或动物的乳汁,以最清冽、最奇妙、最淳厚、最残酷、最美好的形式,随着时光之河滚滚向前。

贾湖文化的酒作坊遗址、余姚河姆渡的爵、三星堆的觚、邱城的觯等考古证明,黄酒是史前产物。学者洪光住先生所著《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说:“我国以谷物酿造黄酒的起源,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了夏朝已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真正蓬勃发展的时代,应当是始于发明酒曲、块曲之时,即大约始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最为古老的黄酒实物于1974年惊现河北省中山县战国时代晚期中山王墓。铜壶子母咬合的紧密壶盖,使酒液得以保存,打开铜壶时可闻到明显的酒香,酒液因铜盐而呈浅蓝色,经化验,为黄酒的原形。

更为神奇的是2003年,西安文物专家在发掘清理一座西汉早期墓葬时意外发现了存放在青铜器中的51斤古黄酒,仍香醇可饮。 多少年了,那眼泉始终汩汩鸣响在人类历史的肌肤、血液、心脏、灵魂里,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个细胞里,见证甚至参与过多少风云变幻、恩怨情仇,抚平过多少坎坷,亲吻过多少伤痕……人们贪恋它,怨恨它,却离不开它。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3)

穿透酿缸稻草盖的那一小束光,带我们进入祖父的时间。我七岁。

楚门镇南门河边,小叔叔和小姑姑两家挨着住。有一晚,小姑父喝酒到深夜回家走错了门,掏出钥匙捅小叔叔家的门,捅不进,自言自语道,怎么开不开呢?

小叔叔在楼上听到动静,吓得不轻,蹑手蹑脚下楼,摘下墙上一把宝剑,贴在门后听,心想,这个小偷胆子真大,偷东西还敢说话?

门一打开,哇哇!两人都吓得一声大叫。

我问小叔叔,为什么你拿的是宝剑,而不是菜刀或者棍子呢?

小叔叔答不上来。我想,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必然源于祖父的浪漫基因。

穿着长袍的、七十岁的祖父打开一方干净的手帕,包上一只红彤彤的大蟹脚钳,装进裤兜里,慢悠悠穿过楚门南门街,走到十字街的西北角,踱进了楚门最大的烟糖公司杂货店,坐到了高高的柜台前。营业员小婶婶便浅浅一笑,转身去酒缸前舀上一碗酒,放在祖父面前。

祖父倚在高高的柜台前,掏出蟹脚钳开始喝酒。十字街人来人往,影影憧憧,酒意慢慢上头,往事潮水般涌来——

四十岁的祖父守在漩门湾,等待渔船载回活蹦乱跳的小海鲜,装满他的箩筐,再挑回楚门镇小南门的家里。他坐在梨花木椅上,点起烟斗,像司令一样指挥着雇来的小工和妻儿将鱼虾蟹按大小分类,次日凌晨挑到菜市场贩给卖菜的,一家老小的生计,八个儿女的学费,都在那一担一担的小海鲜里。

月圆之夜,高高瘦瘦的祖父换上长袍,梳着大背头,捋着八字胡,变成了一位风流倜傥的绅士。他踱到南门河边,那里早已停着一条雇好的船,等青灯古、赖乌丁等一帮“狐朋狗友”一一上船。锣鼓笙箫三弦京胡一应俱全,却没有女人。他拉京胡,一帮人吹拉弹唱,开怀畅饮。夜半尽兴后,他哼着小调走在清冷的石板路上,一手烟斗,一手提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带给祖母吃,他知道她会一直等他。

祖父爱酒,一日三餐都喝一点黄酒,但不多喝,古人说酒是“狂药”,会坏事。他亲眼目睹小堂弟喝醉了酒,跟一个开酒馆的玩“跌三胡”把戏。一开始,他赢了人家整个酒馆。继续喝,继续玩,先把酒馆输了回去,又把祖上留下来的、镇上最大的两间酱油店也输掉了。

七十岁的祖父坐在十字街头慢慢喝酒,耳蜗里回响起一阵阵枪声。

第一阵枪声过后,苏家叔伯兄弟们跑过来愁眉苦脸围了一屋,说来抓壮丁了。祖父倾囊而出,找了几个外乡乞丐,顶替兄弟们当了壮丁。

第二阵枪声响在正月十三,楚门镇解放没多久,藏匿在批山岛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反攻回来,闯到一个小酒馆门前要酒喝。当时,我年轻的、做过地下工作的大伯为躲避追捕,化妆成酒馆小伙计,正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店小二按在后院柴房里死活不让出去。一个兵匪头子砸了半天门见没反应,拔出手枪,啪啪啪几声,把隔壁糕饼店的铅皮屋檐打了三个洞,正骂骂咧咧着,远处突然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有人跑过来喊,漩门湾那边,共产党三五支队打回来了!

一帮兵匪拔腿乱窜。年幼的父亲光着双脚追往漩门湾疯看热闹,祖父追上他把他按在一块岩石后,看到一群黑压压的青壮小伙们正在写血书,誓师大会后,几条小船在惊涛骇浪里向对岸发起冲锋,枪炮声隆隆作响,不一会儿,四周突然静了下来,说,胜利了。

多年以后,祖父挨了批斗回来,面对被他连累入不了共青团的孙女委屈的眼神,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帽子终于被摘掉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老了,除了喝酒,什么都无滋无味了。

吃了早饭酒,他坐在后院的水井边拉胡琴。木结构的两层楼上,他年轻美貌的女儿们足不出户地坐在花棚前绣花,小指甲长长的,透明的,小指尖撩起丝线,在阳光下一弹,穿进雪白的画了蓝线花印的布中,“蓬、蓬”轻微地、有节奏的响着。

吃了中饭酒,他将两桶肥料或水挑到山上,伺候他仅有的一小块庄稼地,他躺在阳光下的草坡上,眯着眼慢慢摸出烟叶,山风和烟拂过他日渐老去却依然清矍的脸。

吃了夜饭酒,他将双脚泡进热水桶里,戴上只露两只眼睛的棉线帽做鬼脸给孙子孙女看。低矮的屋檐下,传来小叔叔的提琴声。他另外三个儿子两个当了老师,一个在云南当地质科学家。

十字街人来人往,酒碗渐渐浅了,空了,年轻的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了。祖

父轻轻咳嗽着,食指在柜台面上顺着树的年轮,画着一个一个圈,想,酒终究还是甜的。

有一天,祖父轻轻咳嗽着,觉得今天喝的老酒比往日甜。他从长袍里掏出折得整整齐齐的手帕,擦了擦嘴角,看到一缕血丝正慢慢渗进手帕紧致的纹路里。他想,我的戏,要落幕了。

二十年后一个冬日的傍晚,天色阴沉,杭州笕桥机场停机坪上起了一阵大风,我焦急万分地等待着刚飞完航班的罗局长为我签一张候补票。小叔叔的好友阿平辗转找到我,要赶飞到路桥,去玉环。他说,你小叔叔被人诬告了,带进去了,我得去救他。

彼时,小叔叔小婶婶的好友阿雯已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翻山越岭抵达玉环,这个酒量并不好的杭州小女子,凭着一身豪气,把自己喝翻,让一个说得上话的人由衷感动,答应帮忙。最后,亲友们和赶来的阿平一起,把小叔叔救了出来。

和小叔叔有关的酒局,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海岛人喝酒,不管红的白的啤的,都论箱。尤其一到正月,每天睁开眼,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酒局,直喝到半夜眼睛都睁不开为止。朋友阿华喝多了,夜里回家,直接把车开到了海里,浮在海面上喊救命。

酒到底有什么魅力,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贩夫走卒,人见人喜?

酒到底有什么魔力,结千古仇怨是它,化三尺寒冰是它,安邦是它,亡国也是它,成是它,败亦是它?

从医学角度分析,乙醇是一种神经成瘾物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医学上称为中枢神经抑制剂。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06%左右时,首先抑制的是大脑皮层,使人松弛、轻快、愉悦、冲动。到0.1%时,就会出现醉酒状态,抑制加深,感觉迟钝,记忆、判断受损,自控能力下降。长期饮酒会改变大脑皮层的功能,出现上瘾现象。中医认为,酒精性阳、热、燥、烈。少饮怡情,养胃。多饮伤肝伤神,暴饮伤命。

医生对阿华说,你血压高,想长寿就戒酒吧。

阿华说,不能喝酒,不开心,我活那么久干什么呢?

楚门镇南门河边,大雪纷飞夜,小叔叔和朋友阿果喝酒。曾蒙受冤屈背井离乡的阿果闷头喝下一杯陈年花雕,问,当年他们打你了吗?

小叔叔说,倒是没有,但多少难熬啊。

阿果说,他们打我,不让我睡觉,让我编受贿的时间地点,我编不出来,又打。

他的近视眼镜片后,涌起一片泪光。

小叔叔给他满上酒,说,不说了,喝酒喝酒。我爹说过,吃过苦,才品得出酒是甜的。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4)

阳光洒在瓦当间的青苔上,沿着嫩黄的茸毛,现在进入父亲的时间。我十二岁。

这一场喜酒,父亲等了五年。

父亲想让三个孩子离开逼仄的老屋,在有花有树的园子里,喝着山泉水、吹着海风长大。

父亲想让三个孩子夏夜一抬头就能看到一整条银河冉冉升起。

从温州平阳调回老家任教后,父亲在楚门镇东南面金鸡岭下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山后浦村买了一块地基。全镇最高的三层楼房造好了,院子围好了,房梁起好了,喜酒开席了。

父亲端起酒碗,先敬天敬地,再敬相帮的父老乡亲。父亲酒量不好,却一碗接一碗喝。又高又瘦的书生大声说笑着,大碗喝着酒吃着肉,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父亲,三姐弟面面相觑。

父亲悄悄说,这一场酒我等了多少年啊!刚才已经垫了两大碗米饭哈哈哈!

晴朗的夏秋之夜,五口之家聚在三楼朝南的阳台上,吹拉弹唱,朗诵,对联。后山黑幽幽的,银亮的小路像一头浓发的分际线,夜虫的鸣叫和金鸡岭泉水的汩汩声清晰可闻。东南角,一整条银河正冉冉升起。

父亲说,我要挖一口井。

村里老人说过,山后浦靠山,翻过山是东海,地下都是岩石,不知道要打多少深才会有水,要有水,也是海水。

父亲不信,他将一口白瓷碗扣在泥地里,说,要是第二天碗壁有露水,就说明地下有水。

玉环岛缺淡水,人们甚至期盼刮台风带来珍贵的雨。金鸡岭半山腰的泉水从岩石里汩汩地涌出一朵朵水花,很甜。楚门南门河一干裂,山后浦的水井也干了,人们就挑着大桶小桶跑到金鸡岭排队接水。早晨,父亲开门去学校上课,门口常停着一桶水,是对门的根才爹娘从山上挑来的。父亲想打一口井,为自家,也为乡邻。

那一晚,父亲辗转反侧,后半夜总算迷糊过去,梦见一条青色巨龙从小院腾空而起,天上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父亲一醒来,就听见院子里母亲欣喜的喊声:快来快来!有水!

扣在地上一夜的白瓷碗壁上,挂满一颗颗白亮的珍珠,映出了小院如水的春色。母亲喝醉了一般坐在地上呵呵笑。

最好的打井师傅来了,叼着烟,嘿嘿笑,摇摇头。

父亲说,打,一定有水!

师傅说,难。

三米打下去,便有两支筷子粗细的水喷射出来,水井里一下子被水雾笼罩了。

师傅大惊,说,怪,这水怎的这么好?!

父亲让师傅不要浇水泥,弄几块石头围一下好了,否则把水流截断了,村里大井里就没水了。

那一晚,父亲端起酒敬打井师傅。又高又瘦的父亲,大声说笑着,大碗喝着酒,吃着肉,打井师傅仍是摇着头,啧啧称奇。

娘家小院的那口井,夏天冰凉入骨,冬天热气腾腾。

一眼井,是五口之家和满院花草鱼虫的吃喝用度。

一眼井,是父母亲背井离乡后的叶落归根。

一眼井,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年少的我趴在井口,听井水汩汩作响。我听见了外祖母家中春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听见雨落在不远处的稻田里,蛙声震天,听见桂花树的根使劲伸进井里喝水的嘶嘶声,听见从井底传来东海的呼吸,海鸥鸣叫,海浪滔滔。

还有一些更远更陌生更新奇的声音,比大海更遥远,比星空更神秘。我想,终有一天,我也会背井离乡,亲眼看看我听到的所有的四面八方。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5)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点。

米是骨头,水是血液,曲是魂魄。醪是酒的胎儿。

六十九岁的伊海伯困得厉害,窝在大樟树下暖暖的阳光里打了个盹。半夜,他要一次次爬起来听酒,听曲的轻歌曼舞,听曲的浅吟低唱,听曲的作威作福。

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几乎每晚都会看见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摇摇晃晃走来它熟悉的守夜人,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他敞着棉大衣,趿拉着棉拖鞋,红彤彤的脸,睡眼惺忪,两百步的路,他的鼻子一直使劲吸溜着。

他吸溜着所经之处的每一丝香气。从小屋到酿酒坊一百多米的斜坡上,他依次闻到了冬菊花的香,大樟树干燥的树皮香,冰冷,清冽,孤独,和春天开花时浓郁的樟树花香截然不同,和白天酿酒坊蒸腾的糯米饭香气也截然不同,他都喜欢。走近酿酒坊,则有一股熟悉的香气,如多年来他深爱的女人,牵着他的手迎他回家。

迈进家门的一瞬,他的耳朵雷达般炸开。

他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很细很急。像雪正在太阳下迅速融化。像他小时候夜里到屋外撒尿,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青蟹在灶台下吐沫。

醪是娘肚子里还不会说话的胎儿,嘤嘤嘤嘤哭着笑着,告诉它自己饿了,困了。

胎儿说,缸料厚了,温度高了,难受!

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等胎儿们安静了,他就回小屋睡一会儿。虽然每天酒喝得迷迷糊糊,脑子里却有一根筋吊着,会准时醒来,一两点起来一次,两三点起来一次,哄它们睡。有时候,胎儿们“补吃多了”,闹得太猛,“发高烧”,直接泛出酒缸,水舀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一夜四五遍,等酒缸里“潜实”了,他才安下心,天也亮了。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调节发酵醪的温度,补充新鲜空气,以利于酵母生长繁殖。人们尊称开耙师傅为“头脑”,即酿酒的首要人物,要断米质、制酒药、做麦曲、淋饭等等,一听、二嗅、三尝、四摸,负责酿酒的一切技术把关。没有一位开耙头脑能保证其一生中所酿的每一坛酒都是好酒,伊海伯却几乎从未闪失。

伊海伯是玉环岛第八代做酒人,三角眼人,祖辈从清朝开始做黄酒卖黄酒,最擅长做双缸酒,也就是第二遍加饭时,本该加水,他们加五坛老酒,味道更醇厚香甜,最适合女人和不太会喝酒的人喝,补的。从前从三角眼到楚门镇,要渡水,一家人摇着橹,船里满载黄酒过来卖给楚门人。后来,大伯和父亲先后成了楚门酒厂的掌门人,再后来,酒厂合并了,改做啤酒了。

少年伊海继承了一手酿黄酒手艺。上辈人说,黄酒的历史比白酒长多了,白酒在元代才兴起。黄酒里的山东即墨酒、福建红曲酒、客家娘酒、房县黄酒、福建沉缸酒等早已名闻天下,最有名的绍兴黄酒,按制作工艺的糖度分元红、加饭、善酿、香雪,人们更喜欢叫它们花雕、女儿红、状元红,其实女儿红状元红也属于花雕酒。早年间,江浙人家生了孩子,会酿几坛酒埋在院子里,等孩子长大成人后挖出来喝。女儿出嫁时喝的叫女儿红,儿子金榜题名时喝的叫状元红。 少年伊海也继承了好酒量,十四岁时一天吃过十二斤黄酒,现在还是一天五斤黄酒,当水喝,白酒一天可以吃一斤多,没酒吃不行。从醒来到睡下,到半夜起床,他都要喝酒,一天吃十几次。喝多了趴桌子上睡,醒来又喝,但从不糊涂。他喝什么酒都觉得不好喝,就喝自己做的酒。

有一次他去宜兴,酒馆里的黄酒卖35元一瓶,他品来品去,觉得酒瓶是好看的,但才七两半,舌头都没打湿,农民们哪里吃得起?回来就拉着哥们说,我们自己做酒。

白酒辣,红酒酸,他都不喝,只喝自己酿的黄酒。心里,对遥远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白酒红酒酿造人充满敬意,惺惺相惜。他听说,外国人把谷物酿的酒蒸馏,叫威士忌,把葡萄酒蒸馏出的叫白兰地。赤霞珠是萄酒王国中的国王,拉菲则是皇后。拉菲庄园中的种植葡萄基本不用化肥,两三棵葡萄树才能生产一瓶750ml的酒。拉菲酒的个性温婉内敛,花香果香醇厚柔顺,和他做的黄酒很像。于是,他觉得,在全世界,他都是有知音的。他暗暗跟他们较着劲,不能“倒牌子”。

“我一世人贪酒,这辈子,老酒和饭一起戒了。”

酒是他最爱,花也是。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6)

沿着酿缸里似有似无的“节节声”,现在来到母亲的时间。我十五岁。

卡车一寸一寸行进在天台会墅岭最高处的盘山公路上。天黑了,雪停了,狂风呼啸着将一尺厚的积雪吹成延绵不绝的一排排刀锋。横亘在玉环通往省城要道上的会墅岭,是十二小时车程里最险要的一段。

四十岁的母亲坐在卡车后座,紧紧抱着一包绍兴糕点,惊恐的目光在前座的大师傅和小师傅间来回跳跃。

车轮外是万丈深渊。

大师傅挺高身子,伸长脖子,紧紧抓着方向盘。小师傅一手紧抓着一块大石头,一手把着虚掩的车门,时刻准备着,万一车子打滑,他就跳下去用石头塞住轮胎。

母亲开办服装厂后,常常一个人到绍兴进货,包一辆卡车载着布匹回家,不料这次遇上暴风雪,一包从绍兴买的准备带给孩子们吃的糕点,成了三个人的救命稻草。

一寸一寸挪,一秒一秒挨。惊心动魄的每一秒,她不敢去想,假如车子坠落悬崖,孩子们怎么办?

夜里九点,卡车终于慢慢“溜”到了山脚下,直奔一家刚要打烊的小饭馆。

大师傅边擦着额头上的汗,边让店小二快上老酒。哗哗哗倒了三碗黄酒,大师傅先端一碗一口气喝了,小师傅也端起碗一口气喝了。两人把目光看向母亲。

素味平生的三个人,已是过命的交情。

母亲什么也没说,端起碗一饮而尽。酒到了胃里,变成泪涌上母亲羊羔般温柔的眼。泪眼朦胧中,她看见一百多公里风雪路的尽头,山后浦15号那个开满鲜花的小院,一个男人和三个孩子正望眼欲穿。

凌晨五点,卡车到了楚门车站,卸了货,母亲央几个拉板车的人把布匹拉到山后浦。穿过风雪,拐过村口的小桥时,母亲看到了自家二楼一盏彻夜未熄的灯,整个人一下子软了下来。

母亲发烧整整七天,人瘦得脱了形,才挣脱了鬼门关。母亲并没有和三个孩子讲过那一个雪夜的惊心动魄,却反复说着她从卡车大师傅那里听来的笑话:

说,从前,有个老婆特别笨,老公从外地回来跟她说,有一种被子很暖和,四四方方跟我们家天井一样,你也缝一条吧。老婆说好。夜里,老公一脚伸到了被子的大窟窿里,骂,咋回事,好好的被子让你剪了一个大洞。老婆答,你笨死了,咋把脚伸到水井里去啦。

说,老公出门前让老婆烧半条带鱼回来吃。老婆说好。老公回家一看,只见半条带鱼煮在锅里,尾巴却挂在锅外。老公骂,这是干啥?老婆说,你不是让我烧半条带鱼吗?

母亲笑点低,总是边说边笑,还没说完,眼泪已糊满她粉红色的眼眶。

母亲恢复元气了,又开始跑——沿着巨大的裁缝桌子,用蓝色印油将花样印到一层层布上,绣花,做被套,一天跑下来的路,从镇里到县城都跑到了。

她跑的路、下的力、担的惊、受的怕,变成了儿女们一场接着一场的喜酒:姐姐读大学了,我读大学了,弟弟读大学了。姐姐出嫁了,钢琴陪嫁,小镇之前没有过的。我出嫁了,空调陪嫁,也是小镇之前没有过的。弟弟娶妻了,楼房翻建一新……然后,桂花树开枝散叶,孙女外孙女们一个接一个远赴英国美国读研攻博了,工作了。孩子们带他们去了很多地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瑞士……

多年后,我第一次听母亲轻描淡写地说起雪夜的故事,心里暗暗落泪时,想起一个纪录片:非洲刚果雨林里,一条巨大的岩蟒爬到岩石上晒太阳,直到体温升到她无法忍受时,她才爬回巢穴,将那些巨大的蛇卵缠绕在身上,将温度传给那些幼小的生命,直到它们出生。不正常的温度让她忍受了巨大压力,需要三年才能恢复体力。

而一百条小岩蟒里只有一条能侥幸存活到成年。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7)

沿着月光羽翼般的波纹,现在进入少女沧桑的时间。我十八岁。

月光照进“鸡窝”,穿过蚕茧般的蚊帐,照在三个小女人满月般光洁的脸上。小女人们窝在草席上,一首接一首朗诵诗歌。

二十三岁的谷音最爱李清照的诗,十八岁的我最爱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劫运教天悬地殊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了你那颗心,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正像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

十六岁的琼环不肯朗诵,被挠了痒痒般呵呵呵笑。

“鸡窝”般大小的出租屋里,靠墙一张床,靠窗一张小桌,自封“鸡窝协会会长”的谷音是我姐姐的老同学,也是玉环县正名声鹊起的第一位女律师。我家新房造好后,她冒着大雨从老家芳杜村扛来一棵半人高的桂花树,栽在娘家小院的水井旁。琼环是我姐姐的小姑子。我到县城参加高考,寄宿“鸡窝”,高考结束了,赖着不走,三个臭味相投的小女人天天黏在一起。

小桌上一片狼藉,半瓶十全大补酒,一个用来当酒杯的搪瓷茶杯,一盘卤鸡爪剩了两个,三碗煤油炉煮的清水挂面都剩了大半碗。

“鸡窝”的门外是一堵矮墙,看不到一丝绿色和一片蓝天,偶尔,月光会漏过屋檐和矮墙之间的缝隙,照进“鸡窝”,照见那本黑白两色的《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书页里有十来幅剪纸一样的黑白插画。

先来我最爱的苏轼。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她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说,我喜欢他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酒趁年华”应该接在这里,你听,一蓑烟雨任平生,诗酒趁年华!

她便笑我醉了。

我们读《诗经》里的酒,数《诗经》里写到酒的诗篇到底有四十几首。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我们读屈原的酒。《离骚》是圆周率一般的存在,我只会背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后就背不下去了。我说屈原会不会是外星人,如果不是,那《九歌》《天问》一定是他酒醉后写的,否则怎会如此瑰丽磅礴?怎会有一连串的终极拷问?

谷音说,屈原太憋屈,不如曹操潇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她念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我对聂夷中的“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她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她念“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我念“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醉吟先生”白居易的,“醉翁”欧阳修的,杜甫的,李商隐的,陆游的,辛弃疾的,等等。

自然绕不开李白“斗酒诗百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问她,这一首可听过——“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她用鼻子哼了一声,我将来可不要嫁给李白这样的醉鬼,天天守空房。

谷音最爱的李清照,自然是她反复吟诵的。她说,你知道李清照醉过几次吗?

我说不知道,感觉很多次。

她说,有诗词为证的酒有大小十六次,醉酒程度不一,酒的滋味也不同。

出阁前,李清照醉了三回。“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每一杯酒,少女般甜美。

嫁人后,南渡后,李清照微醉过两回,大醉过五回。醉得最厉害的,是两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一杯比一杯苦涩。

丧夫、亡国后,李清照醉了六回。“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每一杯,都是难以下咽的苦酒。

历史时空中,酒走着走着,从稚嫩的少年长成了壮年,走着走着,遇见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一场场化学反应,一场场旷世情缘。酒给人类艺术史涂上的,不是浓墨重彩,而是绝色。

三个小女人在月光下默默无言,思绪破蚊帐而出,随月光飞得很远,月光照不到的暗处,是随着酒香流逝的芳华,是她们看不到尽头的人生。

“鸡窝”里也会响起放肆的大笑声。三人轮番朗读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笑作一团。

鲁迅先生的这篇演讲,最初发表于1927年,对当局暴政极尽讽刺。那段“五石散”和魏晋风度的描述,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他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但有钱人觉得吃了对身体有益,由何晏带头吃起来了。吃了这个药,“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

他对晋人为什么宽衣穿屐做了一番有趣的研究:“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鲁迅先生笔锋一转,转到名闻遐迩的“竹林七贤”:“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读到此,不装一下“青眼”和“白眼”对不起鲁迅先生,于是,三个女子的阵阵爆笑声飞出“鸡窝”,惊醒了熟睡的房东大娘,蹿上低矮的屋檐,回荡在玉环岛寂静的夜空。

日光和月光轮番盛满“鸡窝”,如同诗歌、泪水、笑声盛满“鸡窝”,那时候,我们迷恋诗歌里的一切,相信眼见的一切美好,也相信爱情。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如我们所愿,玉环著名律师谷音遇到了一段令她神魂颠倒的爱情。如我们所担心,那段婚姻留给她的是千疮百孔和巨额债务。多年后,已过天命之年的她遇到了一段新的爱情,我们在娘家小院她种的桂花树下端起酒杯,将十全大补酒一饮而尽,身穿旗袍容光焕发的谷音说,来来来,做诗啦——没有啥事大不了,开开心心最重要!诗酒趁年华!

这个典型的海岛女人,拿得起放得下,并依然相信爱情。

深夜,大雨如注,院门外响起汽车喇叭声,她说,他来接我了。

夏夜十点,两个模样文静的女大学生趿拉着凉拖鞋,推推搡搡溜出了杭州大学6幢309女生宿舍,大摇大摆晃出校门,穿过天目山路,晃进了杭大路上一家小餐馆。

小餐馆最受穷学生们欢迎的是酱爆螺蛳,宿舍聚餐每人点一盘。我和海燕两个吃小海鲜长大的台州女孩,对这份湖鲜上了瘾。

一人一杯冰啤酒,一盘炒螺蛳。小菜馆里已无其他客人,老板娘坐一旁摘着菜,偶尔抬头看我们一眼,又看我们一眼。

一瓶啤酒还没喝完,两个女孩已醉意朦胧。

海燕把脸凑到我鼻子底下,抬起又圆又大的眼睛,我清晰地看到了她一根根直直的、浓密的睫毛。

她说,我终于明白了,你眼睫毛为什么这么翘。

我说为什么。

她说,你今天午睡时,我看了半天,你睡觉时眼睛闭得很紧,硬是把睫毛挤弯了,这我可学不来,哼。

一旁的老板娘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四个春夏秋冬,一瓶瓶冰啤酒,一盘盘炒螺蛳,见证了两个“死党”注定绵延一生的情份。

我晃着脑袋对海燕说,你上辈子是欠我什么了吧对我这么好?

食堂买菜秩序乱,我买不到好菜,她帮我挤。

我懒,早饭起不来吃,她买好包子逼我吃。

我腿烫伤了,她用自行车驮着我去校医院打针换药,替我打水买饭。

我们一到月底饭菜票就合在一起省着用。

我们穷游过西湖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闹别扭憋不过一天。

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她拍的:雪后的灌木丛前,十九岁的我穿一身母亲做的墨绿色呢衣呢裙,围一条米色羊毛围巾,长发及腰,侧头望着某个远处。

照片里的样子,也是他第一眼见到我的样子。四年后,四月的第一天,春雨绵绵,伴娘海燕将盛装的我送进了他的家门。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8)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点半。

伊海伯爬上五米高的酿罐,打开铁皮盖,看到烟雾袅袅的酒的前身,仿佛他身后烟波浩渺的东海。

酒婴儿吐着一缕缕袅袅白汽,被山岗后吹过来的海风瞬间带走。一个多月后,酒婴儿将长大成人,变成琥珀色的、海岛少年般澄净、淳厚的黄酒。

他将目光收回,盖上盖子,看到了梯子下一只只废酒缸里的花草,都枯了,在海风里瑟瑟发抖。都是他种的,这阵子太忙,顾不上,只有一株红石榴,还结着几颗瘦弱的果子。

不做酒的时候,他种花。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挖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枝,或从家里带点花籽。他给树们造型,比如那棵石榴,像一只鸟。家里有一棵龙柏,他从山里挖来的,已经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后来政府还奖励了他五千元,说是他种得好。

做什么,他都要做得好。

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这五只巨型酿罐里,三四十日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则最好。至于如何变成金黄色,他说不清,按照家传的酿酒“老古法”,从浸米开始,一步一步做好,一步都错不得。

从梯子上下来,他折进酿酒坊最里面的一间小屋。地上,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的寒光,幽幽的香气。伊海伯手捻三米长的小酒舀,轻轻打上来一舀酒,像从井里打上来一舀月光,抑或童年。

这是一舀新酒,他品出的却是老时光,他不关心老章他们把酒叫做玄和酒还是仙泉酒。灵江伯跟他说,传说玉环岛最高的大雷山头,从前有个和尚叫玄和,有一手酿酒绝技,后人就把他传下来的黄酒叫做玄和酒。“和”字,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字。他说行,那就叫玄和酒。他只知道,自己做的酒,不止海岛人,外地人也喜欢,不叫别的名,就喜欢叫它“山里的酒”。

他也不关心怎么卖谁来买,他只管把酒做好,他自己吃着有数,好酒,总有人要的。

十一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19)

尾随着新酒残留在舌尖的芳香,现在来到笕桥时间。我三十岁。

一辆桑塔纳轿车喝醉了般,歪歪扭扭蹒跚在漫天大雪里,穿过杭州笕桥机场大门,进入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神秘园。

车里,挤了整整十三个人。

航班已停运,机场万籁俱寂。高村光太郎在《山之四季》里说,“下雪是没有声音的。这时,我待在屋里,感受着寂静的世界,觉得自己像聋了一般。”我听见了雪落的声音,是母亲轻吻熟睡中的婴儿,是泥土张开婴儿般的唇吸吮的声音。

十三个人,一半大人,一半小孩,一半醉了,一半乐疯了。民航局年会结束后,杭州下起了新年的第一场大雪。一帮同事挤在我家那辆旧桑塔纳里回家,从秋涛路到民航宿舍,约五公里。

民航局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但局领导不像领导,一早上班第一件事是亲自去开水房打开水;同事也不像同事,像一群玩伴,一到周末便通宵达旦打坦克游戏、打红五、打保龄球。十来个人常常一下班便成群结队去南亚保龄球馆打球,然后喝酒。一次我和君君打球上榜了,奖励了不少球券,大家高兴,都喝了不少,且怂恿我喝了平生最多的一次酒——一大玻璃杯京酒,差不多半斤!君君说,你走路怎么S型了?老白说,你怎么老是笑老是笑?那时也没有酒驾一说,酒量最好的局领导当驾驶员,开车把我们一个个送回家。我径直冲向床,感觉自己是被自己狠狠扔到了床上,睡意像两片松软的面包一下子将我裹进了梦里。

一到岗位上,局领导便“翻脸不认人”,该咋地咋地,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永远的安全第一。有一阵经常发生劫机事件,气氛紧张时,面对面走过,平日里的酒友们就像不认识一样。

机场边检站和民航是兄弟单位,指导员老白是先生的铁哥们,酒量好,气魄大,带兵很有一套。有一个安徽新兵羁傲不逊,一天到晚光着膀子,或者将棉衣用根绳子扎在腰间去机关食堂打饭,影响很坏,谁都拿他没办法。有一晚,老白当着众人面猛灌了一瓶白酒,装大醉,大喊大叫跑到新兵宿舍,先把班长抱起来往床上猛地摔,床板立马碎了,然后操起一把菜刀就追着那个安徽新兵砍。新兵吓坏了,抱头鼠窜,老白脱下鞋子就朝他扔。绕着操场追了几圈,新兵实在跑不动了,趴地上认怂。

老白吼,把鞋子给我找回来!

新兵乖乖把鞋子找回来,扣到他脚上,从此听话了。

桑塔纳很破旧,先生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紧紧箍着三个孩子。后排层层叠叠坐了八个人,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侧着斜着挤着挨着,有的干脆溜到座位下卡在那里,就这么挤回了机场。

于是,一个站岗的武警看见一辆破旧的桑塔纳里一个接一个“滚”出了大大小小十三个人!这些“球”滚到停机坪进口处,码到了一杆高耸入云的聚光灯下。

强烈的聚光下,我仰望着传说中的“鹅毛大雪”,大片大片的雪翻卷着,飞舞着,天空像大海,雪像从大海深处翻涌上来的巨浪,把人托了起来。看不见灯光之外的雪,感觉全世界只这一片灯光照到的地方在下雪,这一场雪只为我们这十三个人而下。

“这是天空所写的诗/慢慢写在寂静的音节里/这是绝望的秘密/久久隐藏在阴霾的心底”

忘了这是谁的诗。雪是天空的秘密,轻易不会诉说,一诉说,便恣意汪洋,把一整年的话都说了。就像我身边一个醉酒的男同事,雪落般独自絮絮叨叨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这是余光中的《绝色》。我想他写的是爱情,但我觉得与酒、与雪有关的,多是友情,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沉浸在对雪的仰望里,像聋了一般。我听不到他们呜啊呜啊叫着笑着,他们无声地打着雪仗,一张张通红的笑脸和一个个雪团一起绽放。

回家掏钥匙开门时,摸到了不知谁塞在我口袋里的两大团雪球。

自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2000年一个深夜,机场搬迁至萧山,我坐在一辆指挥车上回头看,浩浩荡荡的车队静静驶离神秘园大门,承载着几代民航人光荣与梦想的笕桥机场慢慢消逝在视线中。桑塔纳里的十三个人从此各奔东西,再也没有一起踏入过遗落着无数往事的神秘园。

然后,我调离民航了。

阿杰做律师去了。

君君调重庆去了。

兰姐娟姐做奶奶了。

老白头发全白了。

洁姐办理退休手续准备好好享受后半辈子时,她的先生猝然而逝。

曾开车送我们回家的局领导,坐在上海的法庭上接受公开审判,白发苍苍,心脏还做了支架。

命中遇见的每个人,雪落般不肯停驻,包括曾经的自己。多元时代,随着时间渐行渐远的,还有彼此的价值观,彼此的哭声。那夜的鹅毛大雪,那些通红的脸颊,常常在记忆里突然闪现,却想不起他们当时说过什么,那一夜的记忆里,唯有雪落的声音,是泥土张开婴儿般的唇吸吮雪的声音,那么纯净,一如我们的友情。

一岁大的小猫银河平生第一次看到雪,在阳台上好奇地跳来跳去,耳朵上沾着雪,它的哥哥小野躲在某处睡大觉。银河只要有一会儿找不到哥哥,就会冲着我喵喵叫,直到我帮它打开某个房门,或柜们,找到小野为止。此刻,它们团在一个窝里睡得很香,窗外,雪在静静地落。

十二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0)

沿着春雪在掌心融化的水痕,现在进入北京时间。我四十五岁。

深夜的丁香树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味。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1)

2013年春天,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两个月。夜里从外面回来,经过暗香浮动的丁香树,听到了一阵很响的哭声。一位女同学显然喝多了,拖着长裙高一脚低一脚,两位男同学一左一右扶着她,劝说着“还会再见的还会再见的”,她说,我知道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哭,然后又大哭起来。

圆月将丁香树的影子投在我脚下,斑驳迷离,我看到了十五年前的一轮圆月和来自海峡对岸的两位老人。

和台湾高雄文艺协会周啸虹理事长第一次见面,是在绍兴举办的“西子湖畔海峡两岸中秋诗会”上,品过各种各色黄酒后,每个人得到了一张“品酒师”的证书。年过花甲的周理事长祖籍江苏,自从两岸恢复走动以来,他和夫人已经到大陆走了二十几趟,足迹几乎踏遍万里河山。故土的中秋圆月,照见白发苍苍的他将一杯黄酒一饮而尽后,含泪朗诵了一首《乡愁》。

一年后,我随作家代表团出访台湾,给周理事长和夫人春华女士带了一套小小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站在垦丁眺望三色海时,我想起老家玉环岛,一时默默无语,一路上谈笑风生的他也默默无言,我想他也想念老家了。一年后,他和夫人从江苏老家来杭,特意给我带了一串扬州出的碧玉项链,对我先生说,我是他们的“杭州女儿”。我惊住,原来,有一些无需言语表达的共鸣早已在我们心间温暖流动,这一声“杭州女儿”才来得如此自然。

2002年“春在西子海峡两岸文学恳谈会”上,我们又见面了。当大巴车在霏霏细雨中缓缓驶进作家协会大院,车上车下所有的手同时举起来,隔着窗玻璃又摇又摆。我一上车,车厢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沧桑!沧桑!”一双双手伸向了我。夫人从座位上远远伸过手来,拉住我,又轻轻拍了拍我的脸。他们给我女儿带了一只变形金刚手表,在座的还有曾带着我们在台湾街头大嚼槟榔的蜀君姐、送我们亲手做的陶瓷项链的丽卿姐……更没想到沈立大哥给我女儿带来一只穿着开衫的小白兔公仔,占了箱子好大的体积,逢人便问我会不会来。

我回赠理事长夫人一只玉镯,寓意我的家乡“玉环”。临别时,我们说,还会再见的还会再见的!

世事沧桑,圆月依然,十八年了,我们再也没有遇见,周理事长已驾鹤“回家”,多么遗憾啊,我从未好意思喊过他们一声“干爸干妈”,即使在书信里。

曾经在香港兰桂坊的人山人海中斜背着一瓶啤酒跨年。

曾经在澳大利亚一家华人餐厅,偶遇当地女孩出嫁前一晚的狂饮狂欢。

曾经在瑞士雪山脚下的寒夜,和两个陌生的欧洲旅人一起露天喝冰啤酒。

曾经坐在巴黎街角的长椅上抽过一支烟,看街对面两位法国白发夫妇坐在屋檐下,长久地、默默地饮着鸡尾酒。

曾经在塞尔维亚酒吧震天的音乐里和同行师友们纵饮大笑。

曾经被伦敦一个集市几千人一人端一杯酒闲聊的巨大喧哗声吓跑。

曾经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举杯遥祝朋友生日快乐。

曾经迷恋清迈四季酒店里那杯卡着兰花的甜酒和一头白毛耕牛。

曾经坐在京都琉璃光院的庭前饮一盏抹茶,像饮下一杯苦酒般五味杂陈。

……

随着年岁增长,我酒量越来越差,人越来越懒,极少参加酒局,却闻酒则喜。我仰慕古往今来的酒文豪,羡慕爱喝酒的文友,他们火焰般的豪情,雪霁般的清新,酒席上的头脑风暴,掏心掏肺的交情,他们举杯邀明月啊对影成三人啊……那种快意人生,我永远无法企及。

即便如此,仍碰到过两件惊心动魄的文坛酒事。

2016年冬,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期一周。一天会后,和我同住北京饭店的一位老哥带我赶了两拨文友酒局。第一场肚子笑疼了。第二场吓坏了。

十几个文友围坐在两张临时拼成的木桌前,相谈甚欢。突然,席间有两人脸红脖子粗地嚷嚷起来,不一会儿,都站了起来,眼看就要动起手来,脚下的酒瓶子乒乒乓乓响、哗啦啦倒地。大家连忙上前拉架,也有几位淡定地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常有的事儿。

酒席散后,老哥似乎喝多了,死活不肯上我叫的网约车,他说,无论如何,不能让女士付钱,坚决不行!我来拦出租车!

我说,你也可以付的。他说,你骗我!

司机听出醉意,说,醉了?!掉转车头就走。

深夜陌生的小街上,空无一人,出租车的影子都没有。那一刻,我害怕极了,这么冷的天,一个喝醉酒的大男人,我又搬不动他,手机又快没电了,假如所有司机都不肯送,那可怎么办?

老哥晃过来一只胳膊挡着,不让我看手机,说,你不许叫车,不能让女士付钱,我来拦车!

我边说好的好的,趁他不备,赶紧下单。车终于来了,我一边推他一边说,是出租车,快上!顺势把还想辨认一番的他一把推到了后座上。

后来会场里碰到,老哥恨恨地说,你也会骗人啊!

庚子年初春,华夏大地被疫情围困,都说喝酒能杀毒,不知能否让人反省。北京那个冬夜在酒桌上认识的全兄在朋友圈里说:“风雨交加夜,酒为灵魂生”。

他家的猫叫月亮。

当今中国文坛上最著名的酒事,当数著名评论家老孟的酒事,有书为证:老孟的一众好友专门出版了一本书《老孟那些酒事儿》,著名学者谢冕作序,细数“酒做的老孟”桩桩趣事,读来让人笑也让人哭。其中,吴玄写到一件与我有关的酒事:

老孟和文友们从北京来杭,我小病初愈,约好就近在我家小区会所一聚。老孟刚说着“好酒”把酒杯端起来,又放下了,悄悄叫上吴玄、石一枫赶快送他去医院,感觉自己快不行了。所幸一瓶点滴打下去,老孟又活了过来。当时我根本不知他劳累过度已然酒精中毒,每每想起来心有余悸。

殊不知,那是一声警哨,不久后,老孟病了。

三年后,大病初愈的老孟来杭,我带了一瓶先生准备的白酒去看他。当年先生和老孟都在香港工作,我们曾经穿过大半个香港聚在一起喝酒,三个人坐在海边的海鲜大排档,吹着夏夜的海风,喝了一瓶白酒,又喝了两瓶啤酒漱漱口。分手时,第一次见面的两个大男人握手言欢怎么都不肯撒手。

湘湖边落座,见老孟清减了许多。他只浅浅喝了三小盅,却做出有滋有味的样子。好歹他又能喝白酒了,我的鼻子和心里一酸一酸的。

那瓶喝剩下的白酒,还有三分之二多,家里几乎从不喝酒,便搁了很久。庚子年雨水过后,在抗疫一线呆了一个月的先生终于回家,晚饭时,他拿出那瓶剩下的白酒,倒了两小杯,白酒呈淡淡的黄色。

他说,这酒,可是十年陈的。好酒,要有好身体喝啊。

少年时,目光总是向上,功名,理想,境界。中年后,尝过世事艰涩,懂得命运多舛,目光渐渐低垂,底线渐渐下降,健康平安就好,别的都顺其自然吧。最后,如日落西山般,目光只落在地平线上一起走着的几个人身上了。

最珍贵的,无非是波澜不惊的日子。

十三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2)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一点。

正午的阳光肆无忌惮起来,穿过窗棂,闯进酿酒坊,泼在一个个男人健硕的半裸体上。

一个个曾在风浪里讨海、庄稼地里风吹日晒的身体,接受着泉水的冲淋。淋过糯米饭的温水,从头顶倾泻而下,抚摸酸痛的四肢,流入饥渴的嘴,光一般向四周飞溅。

光影变幻,雾气蒸腾,肌肤黑亮,像一幅幅油画。

油画里响起了男人们的歌声和说笑声,用土话唱的歌谣:

荆轲喝了酒,壮士一去不回头。

秦皇喝了酒,一统江山并九州。

汉武喝了酒,开疆拓土筑丝绸。

曹操喝了酒,横槊只待小乔柔。

唐宗喝了酒,宣武门外鲜血流。

宋祖喝了酒,黄袍加身陈桥头。

李白喝了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陶潜喝了酒,弃官不做乡下走。

杜康喝了酒,一壶佳酿解千愁。

刘伶喝了酒,神灵焉能帮戒酒。

阮籍喝了酒,竖子咏怀八二首。

右军喝了酒,兰亭翰墨领千秋。

王勃喝了酒,滕王阁序成不朽。

东坡喝了酒,长叹明月几时有?

稼轩喝了酒,沙场点兵恨悠悠。

岳飞喝了酒,恨不饥餐兀术头。

如果没有酒,

武松焉敢景阳岗上走?

如果没有酒,

鲁智深怎能倒拔垂杨柳?

如果没有酒,

关云长如何能斩颜良诛文丑?

如果没有酒,

杨贵妃又怎能千古而不朽?

如果没有酒,

李玉和就不会浑身是胆雄纠纠!

如果没有酒,

杨子荣哪能甘洒热血写春秋?

将军喝了酒,腹内隐神兵,胸中藏锦绣。

文人喝了酒,开谈惊四座,笔下龙蛇走。

同学喝了酒,推心置腹一唠准半宿。

同事喝了酒,前途在招手,跟着感觉走。

朋友喝了酒,哥们五魁首,互相扶着走。

……

有的从做戏人那里“贩”来,有的从踏三轮车的老倌那里听来,有的是网上学的。他们中也有不识字的,不知道那些字怎么写,意思却懂。

从冬至到次年端午,山里村的酿酒坊会飘出香气,笑声,顺口溜,亦会飘出一两句嘶吼: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哇……”

随之飘出的,定是一阵哄笑声。

男人们洗澡时,灵江叔在炒钉螺。深蓝色工作服后背上汗湿的那一大块冒着清晰可见的袅袅热汽,显得飘飘欲仙,又有点滑稽。

作为酒庄的经理,按山里村原村长老章的话,灵江叔一点都没有领导的样子,只管自己做事情。除了锹饭,他还要买菜洗菜给大男人们做午饭,完了还要洗碗收拾,喂四只小野猫。酿酒时,几个老哥们也不开会,说几十年了都这么干的,默契着呢,像他们得空时,坐拢来晒太阳打打牌一样默契,像和当地山民一样默契,敞着仓库,也从没人会来偷酒。 灵江叔先炖上排骨插上电饭煲,再起油锅炒菜。用的是泉水,吃的是男人们自己种的大白菜、盘菜,还有从山下带上来的鸦片鱼头、钉螺、龙头鱼,还有老章特意去栈头码头买的刚下船的梭子蟹。喝的自然是自己酿的黄酒,一坛一坛码在屋脚,一直码到伊海伯的床头。

自称“吃饭第一”的伊海伯,已就着昨天中午剩的螃蟹脚喝上了。

十一点二十二分,背上汗汽蒸腾的灵江叔冲着大樟树喊,吃饭啦!

窗台外的一只母猫和三只小野猫闻声喵喵叫了起来。

十四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3)

沿着小野猫喵喵的唤声,现在进入讨海人兼诗人张一芳的时间。我四十七岁。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4)

张一芳大哥陪我去玉环的几个离岛走走。这个有名的玉环通,勤劳、智慧、豪爽、幽默、执拗,典型的家乡人性格,十六岁起讨海为生,散文诗歌都写得好。坐在开往洋屿的小船上,海风吹得衣服呼喇喇响。他和我说起十六岁生日那天出海打渔死里逃生的事。以下是他的原话:

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一。我们正在舟山渔场大龟山洋面放绲线钓带鱼哩,天比往日高,海比往日蓝,“海路”是特别的顺,延绳绲线拽上来的,清一色是两斤以上一条的大带鱼哪,一个巴掌那么宽。天气预报说是晚上有八到十级的西北大风,西伯利亚来的。船长骂人了,骂天骂地骂电台,骂气象台,也骂我,说是诳鬼话。

还不等天黑,风来了。大风一来,浑黄如姜汤的黄海浊流随着一条一条接踵而至的潮涡线,从北往南压过来了,替代了原来的碧清与瓦蓝。什么叫“沧海横流”?这就是!浮海垂放的延绳钓线也随着风浪漂流,我们赶紧扬帆起钓线。小木船一下子左倾着颠浪驶行,一下子右倾着颠浪驶行。我就站在舵工身后,帮着料理风帆的缭索。

骤来的风和骤来的浮浪急流,已将这条长不过6米的小木船,漂送到朱家尖山外海。

小木船七颠八簸驶到朱家尖南端的黑山屏山门,浪已更恶更险,又遇着退潮和扣山的“鬼盘风”,小船根本无法驶进。八个老人也完全预料不到接着将面临什么。只我,无知者无畏,还想煮一大锅鱼汤,小木船近四十度的顶风侧舷驶行,又不时来个大颠晃,柴火只烧在灶壁上。

夜已经降临,天上却有繁星如缀。周围汹涌成峰的波涛,浪花冲向舱盖板,舱面上一片流泻的光。呜呜的风声如手执勾魂票的白无常们在狂舞中叫着谁谁的名字。木船一下子被抛向浪峰,一下子又陷入波谷,风帆如浪尖上翻飞的蝴蝶。不能吃横浪,否则会翻船。

我不晕浪不晕船。这是命,我认了。

在船长的策划下,八老一少九个男人,三个人成一组,一组把舵,一组守望,一组蹴在舱里抽一回烟,歇一歇。

“廿一生生,月上三更。”这时有片刻的风浪暂息。船长用一根麻绳一头捆了自己的腰,又捆了我的腰,一头系在舷桩上。万一我们掉下海去,也能拉上一老一少两具尸体来。两个年岁最小的披沥劈头盖脑飞溅的浪花,手拉手爬到船头,把锚碇放到海里。数十米长的锚索放尽了,风浪再度辉煌时,船身的颠晃已不再那么张狂。

八个平均年龄六十岁的老人。加上一个十六岁就差一门槛的我,就这样和死神闹了一整夜的别扭。合该是我年少眼尖,天慢慢放亮时,当一个排浪把我们推向浪巅的时候,我先看到船舷左后很远处朦胧着一片大山。老渔民们揉揉凝满盐渍的老眼,猜是北麂,猜是马祖岛,最后认出是熟悉的大陈岛。

肯定死不了了!木船驶进岙口。船底搁上卵石滩时,八老一少九条生命同时疲瘫在舱盖板上,身上穿的油布衣如包裹着一层薄冰的铠甲,与舱板的碰撞中发出猎猎的响声。

我不无感慨的一声干嚎,招来了船长的臭骂:书好读不读,偏来挣这份鬼食!

我盯着洗生盆一样血红的太阳,说:船长你狗屁了!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知道不?

船长把烟竿吸得叭叽叭叽如咂他老娘的瘪奶子,然后敲着我的头说:好!生日好!你狗屁今天这个生日真算生日了!

船长掀起舱盖板,拎出一筐大带鱼,甩几条给我。我把鱼剁好后,他已从舱里搬了半坛进了海水的酒出来。

船长斟了满满的第一碗,推到我面前,说:喝吧!过了今天,你狗屁成精了,是大人了。

八个平均年龄六十岁的老人,就这样为我的十六岁生日祝酒。九个粗釉大碗一起举着,举得和太阳齐高。

第二天中午到达沈家门港后才知道,江浙闽三省在舟山渔场有七条渔船失踪。

当年那八个老渔民,七个不在人世了,我去送过殡的,有五个。船长还健在,我每年春节回家,捎带着看他一次。每次我都带去两瓶酒。不喝完这两瓶酒,他不放我回家。

在海风里,张一芳大哥大声朗诵了一段他的《海神庙》:

拿大碗筛酒在海滩 豪饮

醉了就摔碗 就在焱焱的火上跳舞

沉重的木鼓 荡气回肠

吆喝 如春三月的涛声

海之神因而动了 真情

这时有如珠的精血 被注进大海

这滩泥 便可造就生命

男人像构想女人那样构想海神

海之神因而是 女人

他们从臂上剜血 为她画眼

泥胎便有了女人一样 慈善的 心

男人们把自己灌醉

便眯痴着双眼 奉献虔诚

直到膝上的殷红滴成莲花

又眯痴着双眼 走向海边

男人们笑呵 笑海神柔情

男人们哭呵 哭海神太真

他们如疯般扯起风帆

看不见黑压压站在岸上的 女人

十五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5)

海风席卷着海浪声翻上悬崖,现在进入酒吧老板康康的时间。我四十九岁。

从窗口望出去,是北山路,再过去,就是绿柳掩映下的西湖。傍晚时分,月亮形的路灯在静谧中次第开放。

康康端上一大盆海鲜面,得知我生日,他亲手下厨为我做长寿面,还有一个鱼头浓汤,几个小菜。我们围在他的办公桌前吃,酒柜里立着各色洋酒。我不想喝酒,康康便也不喝。

我问康康,老弟,你酒量到底有多少?

康康不说话,伸出一根手指。

我问,一斤白酒?一瓶白酒?

康康说,NO,一,直,喝。

我问康康,你一个玉环穷乡僻壤出来的细佬头,做成杭州最大的酒吧老板,真神奇,不容易吧?

康康又伸出一根手指,说,一根稻草逆袭成一根虫草,是要拿命拼的,鬼知道我都经历过什么。

我参加过纪录片《天南海北玉环人》的拍摄,看过无数家乡人在海内外闯荡江湖的动人故事和傲人成就,深深感佩,康康是我最熟悉的一个。 我问康康,酒的江湖,很深吧?

康康说,我东海舰队出来的,东海浪大,西湖浪也不小,习惯了就好。

康康写一手好字,出口成章,爱编顺口溜,我让他形容一下吃酒人,康康说,开始豪言壮语,中间胡言乱语,最后默默无语。

常常,康康没空吃饭。他说,也不知道图什么,累得要死,不如拆迁户来钱快:拆字一喷,马上大奔,房子一动,揽胜运动,房子一移,兰博基尼,房子不动,还骑电动。我就是个骑电动的。 当然不是,他就是想让手下的员工骑着电动车进来,开着宝马出去。

在康康小伙伴们的脑海里,印着一个共同的画面:一桌人东倒西歪,康康一

个人淡定地靠在沙发上,拿手机慢慢刷着微信,偶尔抬头看一眼,像看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

康康说,让他们厘头嘴(说大话),还不是白眼话靠(翻白眼)。

不惑之年的康康一副明星相,开心起来像个大男孩,会用鼻子喝啤酒,会变魔术,去剧组客串拍戏,拍抖音,租直升机在西湖上飞,包个车队带所有员工回老家玉环采文旦,会年复一年到贵州大山里给孩子们送吃的穿的。酒吧每开一家加盟店,他都会捐一座希望小学。

康康也醉过,一群人喝不会醉,一个人喝会醉,压力太大了。有一次洗完澡,出来时听见什么东西在“叽咕叽咕”叫,原来他一直穿着皮鞋在洗澡。 对于康康,酒并不是酒吧的灵魂。每一瓶酒都有供应商,自带光环,没有个性,个性在于酒吧能给客人什么。客人来干什么?在音乐和酒精里释放压力?不不不,他们更需要的,是被尊重的感觉。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谁没有伤口?用美酒,用真诚的笑,用最走心的服务,治疗它。当年,我抵押房子,到处贷款,孤身一人到杭州闯荡,谁替我舔伤口?不是酒,是那些目光,不含一丝鄙夷的目光!

熟客来了,康康让保安打着伞毕恭毕敬去迎接。谁过生日,他让出品部定制一杯酒,一排服务员穿上发光的衣服,将那杯酒一道一道传过去,绕场一圈,最后传送到他的台面上。他把每一个进酒吧的人,看成他受了委屈的兄弟,他使劲抬举他。 康康耳鸣,累的。我说,你少喝点吧。

康康说,没办法,不是我死要赚钱,身后跟着那么多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庭啊。

庚子年立春,窗外阴雨绵绵,周遭一片寂静。康康电话来问,老姐,你在老家吗?我带你喝酒去吧。

我说,开什么玩笑,我在杭州,居家隔离呢。

康康说,是开玩笑的。我在老家陪俩闺女,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好好陪她们。

我说,你那儿刚扩大规模升级,疫情还不知道几时过去,你可怎么办?

康康不响,过了一会儿说,不说了,惨不忍睹啊。

我说,会好的。心里重复了两次,会好的,会好的。

康康说,等我们都出来了,直升机带你西湖上兜两圈放放风,你不要吓得白眼话靠(翻白眼)!

我只好哈哈大笑。

等春天来了,等着他的必然是一场新的硬仗。我相信,他每一道指纹里藏着的梦想,一定会春花一样舒展开来。

十六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6)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午后一点。

胳膊上纹着老虎的永青递给我半酒瓶盖酒汗。70度的酒汗。

舌尖被电了一下,一阵酥麻从舌根直通食道,小小一团火轰地爆成一股热流一路山呼海啸,直达胃部,像山里村的日出,从初升到辉煌,只用了一秒,一秒后,人进入了难以名状的仙境。

“酒汗”,酒的精华,煮酒时一根管子通到一个小陶缸里,酒蒸汽凝结而成,永青他们煮了一万瓶黄酒才积聚成一小瓶,度数很高。温州瑞安有专门做老酒汗的,在晚清时曾列为贡品,出酒量仅百分之一,闻之,清冽醇芳,喝之,口鼻生香,通筋活血、清心祛邪。

煮酒也叫煎酒。灌装,密封,贴商标,对于之前各道工序而言是小菜一碟,还是这七个男人,一人一个小板凳,“一条龙”一气呵成。冬日午后,山里村笼罩在浓郁的酒香里,直到傍晚时分,男人们坐车到山下,回家。

日复一日,冬去春来,直至次年端午。

老章时常羡慕把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的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啥都不着急。老章不做村长,做物流了,整日奔波。他放不下酿酒坊,想把山里村的好酒和好山水一起分享给更多人。

伊海伯们不关心他的想法,也不着急卖酒,也不管酒被他卖到哪里去了,他只管把酒做好,死活不肯加任何添加剂。伊海伯说,他能保证把糯米自身的天然色素释放出来,他的酒,有世界上最好看的颜色。

这些海岛男人,固然人人都有烦心事,个个都有病痛,上了山,下了车,走上通往酿酒坊的斜坡,就像进了一个结界,“一老一实”,不急不躁,舒坦。

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永青的大嗓门,然后听见了男人们暄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男人们,快活得像一群少年。

他忽然想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日子不就应该这个样子的吗?

十七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7)

雏鸟啁啁的啼鸣声,带我们进入山后浦15号的端午时间。我五十岁。

含笑树上,四只小白头翁伸长鹅黄色的脖子,拼命喊叫着。它们叫父母亲怎么叫呢?是随口乱叫,还是和人类一样,统一叫“爸爸妈妈”?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8)

父亲不知道白头翁夫妇将小窝搭在树冠顶部最中间,请人给树剪枝,树冠削掉一层后,鸟窝和四只雏鸟便袒露在天光下。

清晨下起大雨,白头翁夫妇不见踪影。我采了一片芭蕉叶,踩着梯子爬到树上,把芭蕉叶盖在鸟窝上,看见还未长毛的雏鸟们大张着嘴巴,冷得瑟瑟发抖。我给芭蕉叶和鸟窝之间留了个洞,方便它们的父母进出。

蒸糯米饭的香味弥漫了雨中的娘家小院。站在梯子上,可以看到厨房窗户逸出大团大团的白色蒸汽,属羊的母亲从蒸汽里探出头,唤我下来。

来,酿米酒了!

红曲是父亲托温州平阳的老友寄来的,糯米饭凉透后,母亲手把手帮我将红曲拌进糯米饭里,一勺一勺舀进粗陶罐。

一个月后的端午节,娘家小院在一阵粘稠的酒香里醒来。像桂花或稻谷被阳光晒透,散发着有点陈旧的、温暖的香味。玫瑰色的米酒,盛在三只白瓷酒盅里,摆在院子的玻璃桌上,映入了桂花树叶和啁啁的鸟鸣声。

小白头翁们没来得及长大,就被老鹰叼走了,白头翁夫妇也没了踪影,几只鸽子、喜鹊和一群麻雀常来院子里觅食消食。父亲很是内疚,说,都怪我让人把树冠剪了。

我仰脖将酒一饮而尽,一到春天就过敏的鼻子一下子通透了许多。

有一个古老的成语叫“酒药同源”。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一个奇妙的默契,酒一开始都被当做药品。古埃及医学文献里记载了700多种处方,其中约100条中出现了“beer”(啤酒)这个词。西方医学之父希伯克拉底发现用葡萄酒清洗伤口更容易避免感染,欧洲人用酒对抗瘟疫。繁体字“醫”的上半部是“殹”,指治病时的叩击声,下半部分的“酉”,就是酒。《汉书·食货志》有“酒乃百药之长”一说,《本草纲目》则认为,酒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一本本医学宝典里,酒这一神奇的液体,常常被当作“药引子”,浸泡、烧煮、蒸炙中草药,或调制药丸。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酒慢慢变成全人类疗伤的药,中国人给酒取了很多名字: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等等,疗肉体的伤,也疗精神的伤。

此刻,父亲将一包雄黄粉倒进半碗白酒里,顺手折了一小枝迎春藤,将雄黄酒洒遍院子的角角落落,驱邪除秽。父亲路过歪在藤椅上的我时,顺手在我额头抹了一抹雄黄酒,像我儿时一样。

额上的那一抹清凉,迅速渗入皮肤,往两边的太阳穴走,弥漫到后脑勺,与刚刚喝的米酒大部队汇合,继续向上游走,直抵头顶最接近天空的那个细胞。端午的暖阳罩着我,像法海的金钵罩着我,我看到自己像蛇一样现出了原形,嘴里发出的不是哀求,而是一声声忏悔:

原谅我生过母亲的气

原谅我吃过父亲的醋

原谅我不会做菜

原谅我对亲近的人说话有时不耐烦

原谅我坚持不了吃素

原谅我滥用餐巾纸

原谅我依赖空调

原谅我每天洗热水澡

原谅我叫外卖使用塑料袋

原谅我经年累月往脸上抹化学品

原谅我说过谎

原谅我爱听好话

原谅我给文字加过滤镜

原谅我愤怒时忍气吞声

原谅我对恶人起过恶念

原谅我没有倾囊相助需要帮助的人

原谅我常躲在美与不美势不两立之间的缝隙

原谅我的外圆内方

原谅我对宇宙不够敬畏觉得它只是巨人身上的一团细菌

原谅我相信万物有灵

原谅我杞人忧天

原谅我一生产生的所有垃圾

原谅此刻我没有帮母亲洗碗

原谅我

我醉了

十八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29)

最后,沿着戈登的时间,进入庚子年春天。我五十一岁。

遥远的阿拉斯加,来自欧洲的体验者戈登,跟着一个当地女人,乘着小木船穿过巨浪,抵达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冰河,取一块史前留下的蓝冰用来做鸡尾酒。

他们将一个螺丝固定在一块蓝冰上,从11点钟方向开始凿挖,终于得到了一大块世界上最纯净的冰——晶莹剔透,沉睡了几万年。

他们将冰敲碎,放入两只高脚酒杯,倒上白兰地,冲着太阳晃了晃。

唇与烈酒触碰的刹那,他们同时嘴角上扬,瞳孔放大,仿佛看见了史前的日月同辉。

戈登确信,跋涉万里,他终于捕捉到了酒的活灵魂。

河西走廊焉支山下,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

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的美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

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似凌厉眼神,似铿锵之音,又似温软的炉边夜话。从前,它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一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一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劫后余生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飚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只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时间来到庚子年立春,杭州春江花月小区。

木塞从葡萄酒瓶口轻轻弹出,像一声叹息,来自戈登故乡的“活灵魂”,轻轻逸出了瓶口。

我爱它的名字“活灵魂”(Almaviva),甚于它细滑如丝、馥郁醇和的质地,这款由法国酒王木桐家族与智利酒王家族联手酿造的顶级佳酿,静静的,像一朵初开的玫瑰。

打开“活灵魂”的我们正被困在屋内,居家隔离。新春伊始,地球与人类突破了“洛希极限”,什么都没说就动手了,森林大火、新冠肺炎、蝗灾、地震、海水温度骤降……整个世界瞠目结舌。

女儿将葡萄酒煮热,加入苹果、柠檬、豆蔻、肉桂、丁香、橙皮和冰糖,四杯散发着热气的红酒盛在英式茶杯里端了上来,加温过的红酒,散发着奇异的香气。

年轻人喝酒,饮法不一样了。古时黄酒盛行温饮,如今年轻人将黄酒冰镇后,饮时再在杯中放几块冰,或兑雪碧果汁。红酒热饮源自德国,我还是第一次喝。

“活灵魂”加热后,仿佛真的活了,在心脏里奔突,脑海里燃烧,变成一个个肆无忌惮的话题。

月球是不是空心的?月球背面真的是外星人基地?

推背图真的准吗?

中国人是天狼星人的后裔吗?

去哪里能看到麦田怪圈?

人类遭受劫难是为了从三维文明提升到四维文明?

李白追月溺水,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维度、更文明、更幸福的时空吗?那么,诱他落水的那杯酒是什么?是通往高维度文明的灵媒吗?那么,酒是什么?是高低纬度时空切换的一道机关吗?

这次疫情,人安静了,天蓝了,水清了,仿佛是地球开启了一次自净模式。对于地球而言,人类才是病毒?

像醉汉们说着梦话。

女儿说,作家可能是从四维文明自愿降生到三维文明帮助人类提升精神的人。

我猛地一激灵。

时间来到庚子年惊蛰,一艘艘渔船经过疫情严格审核后,从玉环岛大麦屿港起航,驶向了春天的大海。西湖边一棵柳树下,一位身材壮硕的大妈骑坐在一张散着几盒吃食的长石凳上,口罩褪到了下巴,抓着一瓶黄酒,仰脖痛饮着。印在她棉袄上的一只只蝴蝶展翅欲飞。

此时,山里村的酿酒坊又开耙了吧?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0)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1)

《遇见树》是苏沧桑继《纸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精选散文集。

内容简介:《遇见树》是江南散文名家苏沧桑继《纸上》之后推出的又一本精品散文集。作为在散文园地深耕多年的女性写作者,苏沧桑的文字被称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著名作家莫言曾赞其“好像一杯清茶,好像一环凉玉。高的立意,大的思想,都从小处自然得来”,有多篇文章入选全国各省市中高考试卷和各类教材读本。作者有一颗温柔恬静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万物之美的眼睛,无论是故乡海岛的山山水水、古村古镇,还是西北塞外的荒野戈壁、古城遗迹,在步履不停的行走中,她与山水和大地上的人们产生温柔的羁绊,更是与真实的自己直面相对。所选篇目包括《水边》《日出泽雅》《向荒野》《遇见树》《古村心跳》《酿泉》《戏班》《玉苍山南》《夏履之履》《唐诗来过》《李庄意象》等,分为时光篇、故土篇、乡野篇、手艺篇、古迹篇五个部分,文字唯美灵动,兼具大气和柔美,不但能与写作对象四目交接,更能与读者互相凝视,产生共情。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全彩印刷,文图相映,精美典雅。

作者简介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2)

苏沧桑,浙江玉环人,现居杭州,当代散文名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在《新华文摘》《人民文学》《十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在《解放日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散文集《纸上》《等一碗乡愁》等多部。获“十月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中国故事奖”等文学奖项。

编委会鲁茅文学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3)

总编:厚成山顾问:王宗仁、李斌奎、徐岳、冯积岐、范宗科、赵韬,李跃峰编委:厚成山、杨萍、张玉琴、武双喜、朱晓林、杨荔佳、胡敏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4)

鲁茅文学◇华夏文萃,是海内外优秀华人作家、诗人,广大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主旨以文会友,相互交流促进,将文学艺术这项神圣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欢迎您的加入!2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5)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散文 名家苏沧桑(36)

音乐●天地

苏沧桑访谈

【名家】苏沧桑: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