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各自为政。这个成语典故源于一碗想吃而没有吃到的羊肉汤。

倒戈相向成语故事出自哪个战役 一碗羊肉汤引起的败仗(1)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落,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纷纷称霸,郑国的庄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棘(今河南柘城)之战前的中原局势是这样的:晋国经过晋文公、晋襄公两代的经营,成为霸主。可南边的楚国,由楚庄王的励精图治,开始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双方一南一北,夹在晋楚中间的国家,特别是宋和郑,不断受到双方的胁迫。因为城濮之战时晋国曾经援救过宋国,所以,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坚定地与晋结盟。郑距楚最近受到威胁也最多,因此,感受到楚国压力的郑穆公,在大棘之战二年之前选择了与楚结盟。这就明白上篇讲的楚国为什么派人给郑国送只大鳖了。因为郑国是楚国的同盟国,是楚国在中原争霸的先锋,而宋国是晋国的同盟,郑国、宋国之间摩擦不断,所以发生了大棘之战。

大棘之战,郑宋交战双方皆严阵以待,摩拳擦掌,士气很盛。在正式交战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要做一番战前总动员。除了要说一番气势轩昂的话语来鼓舞士气,并杀羊做成羊羹来犒劳军士。但是,百密一疏,主帅华元忘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车御——羊斟,也就是他的司机。这个叫羊斟的司机没有分到羊羹。华元为什么偏偏忘记给羊斟赏赐。可能主帅华元事务繁忙,所以遗漏了;或许羊斟平时与华元太亲近,自己人而不需要通过稿劳奖赏的形式来达到提升气。不管是什么原因,事实就是羊斟没碰到一点羊肉,而是闻足了羊膻味。

倒戈相向成语故事出自哪个战役 一碗羊肉汤引起的败仗(2)

第二天,两军对阵,战争打响,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宋国主帅的车子飞速地驶人了对面郑军的队伍里边。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太诡异了,无论是宋军还是郑军都没有反应过来,难道华元在使什么计策不成?最后还是郑国人反应了过来,最后郑国人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宋军主帅华元。擒贼先擒王,宋军眼睁睁地看着主帅自动送到人家门前让人家给绑了起来,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战。军心一乱,喝过的羊羹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自然,郑军大败宋军缴获车马、俘虏无数。

那么,华元的车子怎么会平白无故地跑到敌阵当中去了呢?难不成他疯了?疯的不是华元,而是那个受到冷落的羊斟。

羊斟在华元分羊羹的时候没有言语,没有给他羊羹喝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言语。但是,不说话不等于没想法,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他在想他对华元的忠心,他在比较他与华元相互的付出是否平等,他在猜忌华元没想起他的原因:他在控制他的怨愤与不满。但是,心胸狭窄的他内心容不下如此的漠视,最终他爆发了,他要让华元付出代价。

倒戈相向成语故事出自哪个战役 一碗羊肉汤引起的败仗(3)

在策马扬鞭的一刹那,羊斟似乎看到了华元不解的眼神,于是他大声地向华元咆哮着:"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谁的地盘谁做主,昨天那只羊由你说了算,今天御车我羊斟说了算,我想往哪儿赶就往哪儿赶。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血与火的较量,战争的胜败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但是这样重要的"国之大事",竟葬送在一个人的私心,竟然是因为一碗羊肉汤引发的。所以,不管那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批判羊斟。《左传》中以"君子"的口吻骂羊斟说:"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语气极为严厉:羊斟根本不是人,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一已之恨,让国家败亡,百姓受苦。

羊斟这个人是小肚鸡肠,但话说回来,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华元难道没有责任吗?孔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均。"(《论语.季氏》)所以说,东西少没有问题,只要分得平均大家就不会在意。羊斟在意的就是对他的忽视。所以,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很有道理。

就是羊斟这出人意料的行为生成了一个成语:各自为政。一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集体中互相不配合,互相不协作,不顾整体利益而各行其是。

这就是因为想吃而没有吃到,引发出来的一个历史事件。

此战结束后,宋国人用一百辆兵车,四百匹毛色有光泽的马来把华元从郑国赎回来。可这些厚礼才刚送了一半,华元就自己逃了回来。他站在宋国都城门外,报称自己的身份后就入了城。他见到羊斟后说:“是先生的马的缘故才导致战车误入郑军战阵的吧?”羊斟回答说:“不是马的缘故,而是人的缘故。”等他说完后,就投奔到鲁国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