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7月2日电 题:岭上花开——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斗贫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版纳脱贫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版纳脱贫故事
新华社昆明7月2日电 题:岭上花开——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斗贫记
新华社记者
马樱花盛开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坡上,坚韧不拔,红艳似火,成片如海。
在当地人心中,马樱花是奋斗花,是红军花,是团结花。红军精神成就它的底色,战天斗地的气概铸成它的风骨,各民族携手共进汇聚它的特质。
在国家级贫困县禄劝,48万各族群众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矢志不渝向贫困宣战,彝乡苗岭谱写着一曲壮丽的马樱花礼赞。
一种干劲自强坚韧
群山横亘、山路难行……禄劝,古语称“洪农碌券”,意思为很多石头的山梁。在这片梨叶状的土地上,山区占98%,峰峦重叠,一望无际。
交通闭塞,水源缺乏。贫穷,长期在这片土地上肆虐——
有的村寨走路三小时才能取到饮用水,出村一公里才能找到手机信号,困难群众甚至面临断炊之忧。
病、灾、缺土地、缺技术……12种致贫原因,解决哪种都不易!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绝对不能向困难低头——在全国上下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时,禄劝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激发出自强坚韧的干劲。
阿角岔村就是这种干劲的缩影——
当年的阿角岔村,望见金沙江但没水吃,雨水足的年份才能吃到大米。一到大旱年份,田地干涸,生活不便,连孩子都要带着小水罐去一公里外的小水潭背水。
如今,由山顶引来的渠水清澈奔流,滋润着这方水土。金沙江畔的山坡上,一阶阶梯田栽满了水稻、小葱……
“这水渠是村民拿命换来的。”村民邹鲁华感慨。
砸锅卖铁,也要修条水渠!邹鲁华带领全村75人每人凑了十块钱,没日没夜地挖了半年多,终于修通了这条通往山顶水源、长四公里多的水渠。
“水改变了村子的命运。”邹鲁华说,现在政府出资加固水渠,还在村边修了大型蓄水池,用水问题彻底解决了。
再大的石头也要搬走!和阿角岔一样,禄劝人在脱贫攻坚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乡干部基本没有双休,老人孩子生病没空照料;几位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累得直掉眼泪,可到屋外面哭一通就又回来接着干;村民白天忙着盖房子,晚上头上顶着电筒到地里去栽烤烟;全力开掘,硬是在山间凿出通往8户人家的“孤岛”二道坪的进组路……不等不靠要干起来!
2016年以来,全县硬化通村道路1595公里,新(改扩)建通村道路693公里;通过实施集镇供水改扩建、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等项目,解决12.6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覆盖率均达100%……
靠着干群同心、宁可脱几层皮的干劲,今天的禄劝,不少贫困群众正在走出困境。
12岁的张认走进了宽敞的教室、40岁的王群明新买了装载机干工程、81岁的潘志荣搬进新房……
“今年马樱花开得格外红。”一辈子与贫穷抗争的邹鲁华望着大山,由衷感慨说,“今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一种精神世代传承
“老乡,江水为何这么大?”
“好多条小河小溪汇流到江里。”
“就像我们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壮大!”
“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当年经过禄劝,爱民助民,深得百姓拥护。在皎平渡镇,曾有36名船工帮助红军渡过金沙江。当时红军战士和船工的一则对话故事,深深刻在皎平渡镇皎平村支书毛洪银的心里。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员干部就像红军一样,一心为民的初心不变,本色未改。
80多年后的今天,金沙江湍急依旧,皎平渡已换了容颜。修路、建桥、盖房、教技术、搞电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昔日渡口小村日新月异。
“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带领群众苦干,才有了如今的巨变。”老船工张朝满的女婿裴清说。
脱贫攻坚中强化干部执行力,加快节奏扎实推进,成为鲜明的“禄劝特色”。
找项目、寻支持;下基层、进农家、到工地、入田地;推进基础建设,开展产业扶持……全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农户建安居房,有的党员干部家却仍是旧屋;建饮水入户工程,党员干部让农户先建;九龙镇工作人员杨俊峰经常加班,婚礼推迟再推迟……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中屏镇植桂村开展“强筋壮骨”,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每个村干部包户帮扶,每个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子,以“责任清单”落实“全员捆绑”。
全县36支驻村帮扶工作队、232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定点帮扶,4852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群众,48位市县级领导、百余个各级部门及企业的干部职工实现了县内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36支,任命第一书记36人……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员就出现在哪里。
宽敞明亮,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是团结镇治安村朱学昌的新家。“党和政府处处为群众着想,不然我做梦也建不起新房。”66岁的老人眼角湿润,“如今,干部和群众真是越来越亲、越走越近!”
一种力量相依相伴
禄劝县居住着汉、彝、苗等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4.3万人。各民族就像山间的马樱花一样相依相伴。
但是,脱贫攻坚任务也格外艰巨:全县贫困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四成。苗寨洗马塘52户农户中,就有4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少数民族村寨贫困的缩影。
晚上睡觉有蚊帐、不被蚊子叮咬;每家都能卖更多的肥猪;讲究卫生,可以经常洗澡……几年前,苗寨子屏镇芹菜塘村民小组曾经写下了11条“好日子”愿望,朴实简单得令人心酸。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禄劝各界行动起来,各族群众携手并进。
县委书记联系苗族,县长联系傈僳族……围绕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摘帽”,禄劝出台整族推进方案,每个领导至少对口挂钩一个少数民族。
教育、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脱贫工程,都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全县51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中,仅苗族村寨就有19个。
在洗马塘易地扶贫搬迁点,记者看到一派全新的景象:白色二层小楼整齐划一,4.5米宽的硬化主干道通到房屋前,活动室、小广场、公厕等一应俱全。村民原以种玉米、土豆等为主要收入,在政府带动下种植了樱桃、青椒等,在果林里套种蔬菜,每户还领到一头能繁母牛。
禄劝县提出,各族村寨都要像洗马塘一样,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整族不脱贫,干部不脱钩,还要被问责。”
禄劝人格外喜爱马樱花,因为地越贫瘠,它生命力越强;山越陡峭,它扎根越深。
人们深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禄劝人一定能实现心中的憧憬:“待到各民族全面脱贫致富之日,那图景一定更胜于马樱花海。”(记者唐卫彬、王长山、侯文坤、庞明广、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