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这个古族,在普通的历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甚至,连一般民族诞生的神话传说都没有。柔然不像鲜卑,曾经孕育出了隋唐的制度的和盛世,也不像后来的突厥、契丹让众多人记住。它貌似一个简单又纯粹的游牧民族。

大宋真实的灭门案(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1)

可是,一个男人,成就了传奇般的柔然帝国,掀起了曾经横跨亚欧大陆的千年历史风云!

公元4世纪,鲜卑拓跋氏在一次战争中,掠得了一名俘虏,他身材高大,体质强壮,臂力过人,而且骁勇善战。于是,拓跋氏给他赐名“木骨闾”。一个被打散的部落的孤儿,在草原上流浪的孩子,他的民族实在无法确认。虽然暂时不能确定木骨闾的民族,但从他和他的后代的活动范围看,应是今巴彦淖尔一带,在阴山南北的草原上。

起初,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东晋政权,都不承认柔然这个新兴民族的独立存在,将他们与秃发鲜卑、吐谷浑、乙弗勿敌等部并列,混称为“河西鲜卑”,也就是住在黄河以西的鲜卑人。

独立之初,柔然男子大多效仿祖先郁久闾,不绊发,而是留着披肩长发,所以被拓跋鲜卑人称为“髦头”,还不能叫做“辫子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柔然人渐渐受周边游牧民族影响,不仅系起了醒目的大辫子,还用彩色丝带加以装饰,但那是上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柔然独立不久,又分裂为东西二部,分别由车鹿会的曾孙匹候跋与缊纥提两兄弟统治,都臣属于拓跋鲜卑,每年向后者贡献兽皮和牲畜。随着前秦皇帝苻坚在376年征服拓跋鲜卑,柔然人便沦为了前秦的属民。苻坚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以黄河为界,将拓跋鲜卑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归西单于刘卫辰管辖,东部归广武将军刘库仁管辖。刘卫辰与刘库仁都是匈奴男子和鲜卑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也就是所谓“铁弗匈奴”或“铁伐氏”。柔然人既然被称为“河西鲜卑”,自然要归由刘卫辰管辖。几年后,刘卫辰驱逐了刘库仁,独霸戈壁南北,东西两部柔然都得受刘卫辰的节制,不满情绪由此产生。

383年,苻坚大败于淝水,鲜卑族大将慕容垂乘机独立。刘库仁奉苻坚之命,率军去攻打慕容垂,结果反而丧了性命。刘库仁之弟刘眷害怕慕容垂,北迁到牛川(内蒙古包头市北)躲避。柔然人见前秦帝国崩溃,于是宣布独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眷毫不犹豫地对其发起攻击,柔然人因此损失了数十万头牛羊。虽然打了败仗,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不错。

公元5世纪中叶是柔然汗国的鼎盛时期,他们软硬兼施,建立起一个比匈奴帝国更加庞大的国家。北匈奴的直系后裔——悦般。

不久,柔然铁骑越过乌拉尔河,深入东欧腹地,若非他们伟大的可汗吐贺真正好在此时去世,柔然人早就可以在维也纳森林野营了。出于对柔然人的畏惧,东欧民族纷纷涌向中欧,在匈奴帝国崩溃后制造出又一波民族迁徙浪潮,最终将盛极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彻底倾覆。这次远征虽然半途而废,但为柔然人的后裔保存了西方的记忆,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突厥人、马扎尔人和蒙古人没有必要向别人打探道路,也无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就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从鄂尔齐斯河直扑多瑙河。

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北魏与柔然这对亦敌亦友、亦亲亦仇的欢喜冤家,相继分裂成东西两朝。柔然汗国经过艰苦努力,一度重整山河,并利用北魏的分裂,主宰了东方的政局。但上次分裂的恶果继续发酵,原本臣属于柔然汗国的突厥人在西魏的支持下突然崛起,一举结束了柔然人在漠北的霸权。在突厥人的追杀下,柔然民族四分五裂,大多融入其他的亚洲民族中,他们兄弟般的盟友——厌达也落了个相同的结局。

大宋真实的灭门案(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2)

558年,自称“阿瓦尔人”的异国使团抵达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请求与拜占庭人结盟,这给西方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不久,突厥人也派来使团,抗议拜占庭人接纳阿瓦尔人,这时的西方才知道,阿瓦尔人就是柔然人,他们只是回到了祖先阿波罗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而已。

拜占庭与较为强大的突厥人结盟,以对付死敌波斯,阿瓦尔人则巧妙地拉拢波斯夹击拜占庭,又先后征服了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等西方民族,在东欧平原上重建柔然汗国,从此开始了他们“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第二春。

柔然铁骑的出现,给衰落中的欧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要向东方军队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欧洲最早的军事理论巨著《战略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弯曲的马刀、丈八长矛、鱼鳞甲、新式钢盔,特别是金属马镫,这些阿瓦尔武器使欧洲的军火库焕然一新。同时,阿瓦尔人也乐于引进西方独有的科技,例如马蹄铁和马刺。正是在阿瓦尔汗国,现代马匹的全套装备才最终成型。

虽然被突厥人赶出家乡,但阿瓦尔人毕竟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还拥有了一位杰出的君主——伯颜可汗。伯颜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更是高明的外交家,为了给本民族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与拜占庭人进行了多次经典的谈判。他也意识到武力的局限性,所以尽量避免对征服地区进行经济上的破坏,并且用减税的方法促进农业生产,促成了中世纪欧洲农奴制经济的发展。

依靠军事才能,伯颜西征法国,生擒了法国国王西格伯特,导致墨洛温王朝的衰微和加洛林王朝的兴起;依靠外交才能,伯颜利用日耳曼民族间的矛盾,成功地吞并了曾经翦灭过欧洲匈奴人的格皮德王国,并迫使伦巴第人向南方迁徙。后者在意大利北部一直居住至今,当地因此得名为“伦巴第”。

至此,整个中欧地区都落入了阿瓦尔汗国,也就是柔然帝国之手。随后,伯颜东御突厥,南征拜占庭,勒索了巨额贡金,使濒临绝境的阿瓦尔民族快速崛起为欧洲第一强权。

草原帝国的一大缺点是过于依赖英雄。由于缺乏稳固的政治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帝国的盛衰几乎全部系于可汗一身。伯颜的儿子滥用父亲的遗产,联合波斯夹击拜占庭,把实力全部消耗在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之下,最终功亏一篑。

草原帝国传统的“暴力经济”需要不断的军事成就来维持,没有取得战利品的征战就是失败。缺乏掠夺成果使阿瓦尔汗国内部矛盾重重,地方诸侯各怀鬼胎,汗位争夺斗争更使得阿瓦尔汗国彻底分裂,大保加利亚汗国、可萨突厥汗国和各个斯拉夫国家则趁机相继形成。而当大保加利亚汗国瓦解之后,保加利亚人便在可萨突厥人的驱逐下四处迁徙,引发了新一轮的民族迁徙狂潮,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阿瓦尔人的实力。

大宋真实的灭门案(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3)

时光又流淌了八百多年之后,“Abahai”再次成为满洲酋长努尔哈赤最钟爱的名字。

1601年,努尔哈赤迎娶了纳喇氏女子阿巴亥为妾,后来将她提升为大妃,宠爱无比。阿巴亥给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临终前,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为自己殉葬,因此引起了轩然大波。“阿巴亥”即“Abahai”,相当于维吾尔语的“阿瓦尔古丽”。

为了对抗明朝,努尔哈赤在1614年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联姻。莽古思把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阿拔嘎(Abahai),由此开启了满蒙联盟。努尔哈赤死后,满蒙贵族推举阿拔嘎继承了后金汗位。不久,这位阿拔嘎改国号为“大清”,汉族官员称他为“皇太极”。“阿拔嘎”与“阿巴亥”发音一样,都等于“阿瓦尔”,也就是柔然。换言之,清太宗皇太极的满语本名既可以音译为“爱新觉罗;阿瓦尔”,还可以意译为“金柔然”!

别看“皇太极”这个名字像汉语,其实也与柔然有关。它本来叫“黄台吉”,是汉语和蒙语的混合词。“台吉”是蒙古贵族头衔,相当于满语中的“贝勒”。阿拔嘎是后金的四贝勒,又主管正黄旗和镶黄旗,所以被称为“黄色的台吉”。

“台吉”经常被译为“太子”,但它与汉语的“太子”并不相同,因为中原政权的太子只能有一个,而草原政权却可以并立多个台吉,台吉并不自动获得皇储的身份,更像是亲王。金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金兀术(完颜宗弼)情况与皇太极类似,岳飞称他为“四太子”,也就相当于“四贝勒”。其实,金兀术并非真正的皇太子,而只是个“台吉”。“台吉”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柔然时期,当时柔然、突厥、厌达各草原民族都称高级别的贵族为“特勤”(Tegin),它显然与“台吉”是同一个词,尔后被蒙古人和女真人沿用。

类似于金兀术和皇太极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许多。成吉思汗的祖先吐贺真、伯颜,就是一位柔然可汗与一位阿瓦尔可汗名字的结合。

正因为有柔然汗国的存在,草原民族历史的传承才不至于过于突兀。历史不曾忘记,万物皆有遗迹。历经千载,柔然民族的后裔依然生活在祖先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大草原上,谱写着新的传奇。

——延展阅读 《草原上的帝国》作者勒内·格鲁塞,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附——《崔浩遭灭门原因的争议》

崔浩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英明谋臣和政客。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告密,却让崔浩此人的品行蒙上了千古的阴影。那人就是崔浩的小舅子——柳光世。

大宋真实的灭门案(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4)

公元450年2月,拓跋焘留太子拓跋晃和崔浩等人驻守平城,亲自南征,围攻刘宋的悬瓠城(河南汝南)。城内的僧人因为恨拓跋焘灭佛,帮助守军设计防御器械,北魏军屡攻不克,但宋军也无法解围。不料到了四月,拓跋焘却突然撤兵,快马加鞭,返回了平城。

拓跋焘放着统一天下的正事不干,忙着回来做什么?

答案是——忙着回来杀崔浩!诛灭崔氏一族!

崔浩全家的惨死,被《魏书》作者魏收 (魏收主持编纂北魏正史《国书》)解释为:秉笔直书,触犯了拓跋鲜卑贵族的忌讳所致,又说崔浩参予灭佛,所以遭了报应。陈寅恪也认为:“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但这些原因,足够使拓跋焘放下南征大战不打,突然返回平城灭了崔浩满门吗?

有观点认为,以上《魏书》的两种说法都是崔浩的堂侄女婿——魏收对他的涂脂抹粉之词。如果拓跋焘只是为了杀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官,就慌忙中断了南征计划,实在不近情理;而且处死崔浩后,他仍旧没有放松对佛教的镇压。

《宋书》(宋指南朝刘宋)里一段话,让崔浩的真正死因大白于天下,或者说让崔浩此人的品行从此蒙上了吃里扒外,足以满门抄斩的千古阴影。

按照《宋书》(宋指南朝的刘宋)的《柳元景列传》和《索虏列传》记载,在崔浩被杀后,他的小舅子——折冲将军、河北太守柳光世南奔刘宋,向宋文帝刘义隆报告说:当拓跋焘南下时,留守北方的崔浩“密有异图”,柳光世也组织了“河北义士为浩应”,结果崔浩“谋泄,被诛”。让人大跌眼镜,自己的小舅子居然告发——崔浩是因谋反而死!

历史总是巧合得令人喷饭,当时的许多史官都有谋反的怪僻,许是因为朝代更替频繁的缘故。

就在崔浩东窗事发五年前(公元445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因为密谋刺杀宋文帝刘义隆失败,于447年被处决。这两位史官颇多相似之处:范晔“耻作文士”,“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崔浩“自比张良”,而且还“稽古过之”。范晔盛赞自己的著作,“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崔浩则号称“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他们两人都负责国史的编纂,又都是太子的老师,还都是无神论者,经常嘲笑佛教。事发之后,他们又都勇于谋反,怯于认罪,结果下狱受辱,惨遭满门抄斩,令后世史学家为之寒心。

看来,史书经常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还是当事人的亲笔信比较可靠。

从悬瓠城外撤兵前夕,拓跋焘给刘义隆写信说:“柔然可汗吴提已经死了,其子吐贺真继续像他爹一样胡作非为,但今年二月也死了。我现在北伐,先除了这个长着马蹄的对手……因为你没有马蹄,所以我先不去管你……”

崔浩死后,刘义隆下令全国总动员,大举北伐,诏书说:

近日,朕得到河朔、秦、雍各地华人和戎人的上书陈词,说他们已经全部组织起来,正准备迎接王师……还报告说,柔然军今年春季南下,袭击了拓跋鲜卑的老巢,他们的百姓和牲畜损失大半,两军长期拉锯相持,至今尚未决出胜负。拓跋焘又心生猜忌,屠杀自己的亲戚和党羽,亲手毁掉了他的根基。柔然使者也刚刚抵达,报告了相同的事件,并表示他们将会尽力配合我军的行动,说明这些盟友都是诚实可信的。现在降雨充沛,水上交通便利,光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就在今年……

据此,我们可以将450年上半段的历史真相复原如下:

二月,拓跋焘听说柔然可汗吐贺真已死,判断柔然军队暂时不会南下,于是立即向刘宋进攻。岂料吐贺真其实还活着,更不像《魏书》说的那样不敢再次南下,而北魏朝堂崔浩又心怀叵测,与亲友策划推翻北魏政权,同时还向柔然可汗吐贺真求援。柔然军于是乘虚而入,直逼北魏首都平城,沿途抓获了大批百姓和牲畜。

四月,正在围攻悬瓠城的拓跋焘得到柔然军南下的消息,急忙解围北撤,并写信威胁刘义隆,叫他别轻举妄动。

六月,拓跋焘及时返回平城,将兵临城下的柔然军赶往阴山,并将崔浩灭门,但柳光世逃脱。

七月,柳光世抵达建康,刘义隆从他口中了解到北魏内乱的情况,又获知间谍和柔然使者的报告,认为拓跋焘正在长城脚下与柔然军相持,北魏军主力肯定无法南下,便大举北伐,自以为会像乃父刘裕一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自信满满的刘义隆万万没想到,他的这次北伐会落得一个极为悲惨的结局。

拓跋焘得到刘义隆北伐的消息,命令太子拓跋晃到漠南屯田,以防柔然人卷土重来,自己则带主力南下迎战宋军。

接下来,我们曾经英明无比的宋文帝刘义隆因一时糊涂妄信,倒了大霉。

拓跋焘一直打到长江北岸,沿途屠戮甚重,江淮之间的居民几乎被杀光,而刘义隆只能站在京口(江苏镇江西北)的一座凉亭里,恐惧地向北方眺望。这座亭子因而被叫做“北顾亭”,后来变成了辛弃疾笔下的“北固亭”。北魏大军撤退时,江北地区被挥之一炬,满目疮痍,焦土遍野,刘宋的经济从而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根本性的摧毁。从此,刘宋再也无力对北魏形成威胁了。

反思整场灾难,也根源于宋文帝刘义隆一时头脑发热,不合时宜地提出“封狼居胥”的口号,得罪了最重要的盟友柔然。使得柔然在这次战争中,坐了壁上观。

大宋真实的灭门案(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5)

再回到451年春,拓跋焘无法渡过长江,只得挥师北返。途中,他得知太子拓跋晃要谋杀自己,于是效法吐贺真装死,派使者召拓跋晃来迎丧即位。拓跋晃信以为真,美滋滋地前往军营,却看到了诈尸的父皇,结果被装进铁笼带回平城,秘密处决。高凉王长孙那、略阳王长孙羯儿也都因涉及此案被赐死。

《通鉴 考异》司马光倒知道如何拨草瞻风,云:“《宋书 柳元景传》与魏事不同,今从《后魏书》。”不过,对于历史,我们并非千年老妖,又怎知何为真实何为后世子孙杜撰、粉刷掩饰?闲暇时我们谈历史,也是后世人根据仅有文献的臆想和揣摩。

正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谈笑间,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