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坛,有一类诗叫题壁诗。一般来说,这类诗作都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写下的即兴之作。既然是在墙上公开写的,那如果写得不好则难免脸上无光,而写得好的则往往会有人写唱和之作。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朱德朱老总的一首题壁诗。

1916年初春,刚刚打了一场胜仗的朱德带着将士们抵达四川古宋县休整,在这里部队一共休息了半个月左右。一天他带着几名战友,登上了城中的香水山,游览了山上的芙蓉寺。

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1)

正值初春时节,满目碧翠,百花渐开,但30岁的朱德却无心欣赏风景,他想到的是山下的黎民百姓,这些人此时仍处于水深火热中。一时感慨之下,朱德便即兴在墙壁上题写了这样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也是迄今世人见到的朱德最早的一首诗:

《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新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仍作荆棘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2)

在写这首诗前,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令朱德颇为感动的小事。当时他们一行人来到寺中,寺人为表感激,便煮了一些红苕稀饭来招待他们。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这样的稀饭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朱德一开始并不肯吃,后来推托不过,便坚持付了饭钱才肯吃。

百姓的善良,让青年朱德更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就的。诗的一开篇就体现了他的忧思,“己饥己溺”化用了《孟子》中的典故,而“急济新怀”4个字后再加上“几度秋”这个时间定语,说明诗人为民之忧并非一时。

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3)

次联再次用《晋书》中铜驼荆棘的典故,这是形容军阀割据下的乱象。颈联是笔者最喜欢的部分,千年的绳索极容易断裂,自己承担着为苍生立命的担子,一刻也不敢松懈。到了尾联,诗人别出心裁用了一个设问句,这样的乱局中谁能力挽狂澜:只有像自己这样的有志之士。这最后一句诗人自问自答,自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强烈的使命感。

这样一首诗作,看起来语言很质朴,但却一连用了数个典故,毫无雕琢的痕迹。要知道这可是一首即兴题壁诗,也就是说写此诗时朱老总手上是没有任何古籍可翻看的,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上《孟子》、《晋书》中的典故,朱老总的古文功底不可小觑。

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30岁的朱德在寺庙墙上题首妙诗)(4)

这首诗写成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很多游览此寺的路人都会驻足吟读此诗,有些文人也会即兴写诗赞颂。后来这座寺庙起了大火,朱老总的字迹咱们也就看不到了,不过这首诗当地人早就记下来了。而在众多赞颂诗中,有一首是最有名气的,大家且看:

当年朱帅驻旌麾,壁上琳琅有旧题。

岘首人思羊叔子,香山千古此招提。

这首赞颂诗写得也是很有水平的。在这首诗,百姓用“羊叔子”来比喻朱老总。羊叔子指的是晋代杰出的战略家羊祜,他一生屡建功勋、仁德流芳,1000多年来深受百姓喜爱。这首诗前两句由题璧诗出发叙事,后两句则用典故抒情,写得工整质朴。

如今曾被烧毁的芙蓉寺已被重修,朱老总的诗也被刻写在石碑上。很多诗词爱好者,仍会前去一看,并尝试念上两句和诗。这两首作品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