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暗黑女王的翻译空间

神是任性的,既能创造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圣经》给了理由--人有罪,所以该灭。而上古神话里,神看谁不爽就灭谁,没有理由。世间万物,凡是给与的,亦能收回;凡是拥有的,亦能失去。唯有一点,人不能任性。

文物名称:大洪水记录板

制作时间:公元前700年-前600年

发现地点:伊拉克北部

40个昼夜连续下雨。听到这里,估计您一定在发愁:一夏天都下雨,这日子可怎么过?不要担心,其实我们在说诺亚方舟。圣经里说,上帝发了场大洪水,诺亚造了方舟,拯救了世界。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连小孩子都知道,方舟里的动物成双成对。

抛开圣经不说,大洪水的故事也已经广为流传,全世界都默认。

百思不得其解:诺亚方舟、大洪水,故事这么古老,何以长久不衰?还有,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萌生了念头,要把故事记录下来?

大英博物馆不是方舟,门厅入口没有水,进来的游客也不是一对一对的,而是成群结队。来博物馆参观,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只花一下午时间,就可以穿越数百年、踏遍七大洲,汗都不会出。

各国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时间(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大洪水故事)(1)

神与人的世界里,充满了对人类文明的赞美,也不乏因上天惩罚、对人类脆弱的一声叹息。(戴维·丹罗什)

如果不是那名犹太人破了世界谜题,我们将永远与科学擦肩而过。(乔纳森·萨克斯)

一、惊天发现

午餐时间到了,博物馆里,一如既往,游客熙熙攘攘。当地人溜进来,例行公事一样,而且总有各种理由。

140多年前,就有这么一位,专捡午餐时间来。他叫乔治·史密斯,在附近印刷厂当学徒。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上古的粘土书写板,他痴迷不已。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摸索着解读古文,时间长了,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古文破解专家。

1872年,从尼尼微(今伊拉克境内)运来了一块特殊的粘土板,史密斯负责破解,正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粘土板,都存放在藏书馆内。一间大屋,书架一层层,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每一层摆了一个很窄的木盘,盘子里10多块黏土板,基本上都残缺不全。

各国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时间(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大洪水故事)(2)

1872年,史密斯慧眼看中的那块,大约5英寸~6英寸(相当于13公分~15公分)高度。黏土板黑褐色,文字密集,两栏书写。远看,像老版报纸上登的小广告。

板不可貌相,等史密斯同志破解完文字,估计故事大王《圣经·旧约》,会惊呆得站都站不稳。无论是文稿本身,还是由此引起的真相之争:事儿都小不了。

内容跟洪水有关:神跟一个人说,有一场大洪水,准备灭掉人类,这样吧,你造个船,带上你的家人,带上动物,到船上避难吧。

史密斯读到这里,激动得哭了,情节太熟悉了。眼前的上古神话与“诺亚方舟”讲的是一个事儿,时间上却更早。现在我们对比一下两个版本:

《圣经·旧约》是这样讲诺亚方舟的:

准你造方舟,地球上一切生灵,每一种类,一公一母,由你带上船。我将安排一场大雨,下满40个昼夜。在那以后,我先前创造的一切,都将在地球上毁灭。

再来看黏土板故事:

拆掉你的房子,造一艘船。放弃富贵,寻求幸存。散去金银,保住性命。世间万物的种子,你可带上船。你造船,长宽要等同。船要加顶。因为老天会把雨水赐个够。

希伯来人的圣经故事,美索不达美亚的黏土板居然先说了。史密斯意识到,这是个惊世发现。当代一本传记专门写过这件事情:

黏土板经过清洗,文字显现。史密斯接过来,开始破解。他认出了一个传说,印证了猜想,于是说:“这个故事沉寂了2000年,现在我是第一个读到的”。他把黏土板搁在桌案上,兴奋地一路狂奔出去,开始脱衣服,在场的人全部惊呆了。

发现了惊世骇俗的东西,人一般都不淡定,裸奔也在情理中。

赫赫有名的“大洪水记录板”,制作地点在今伊拉克,制作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比存世最久的《圣经》古本还早400年。也就是说,《圣经》并非天赋血脉,只是中东故事会开的小号,是这样吗?

二、“潘多拉的盒子”

19世纪有一大招牌动作,就是争相重写世界史。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才不过12年光景,史密斯就把洪水记录板内容公之于众了。“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宗教界轰动了,场景历历在目:

19世纪70年代,人们还很迷信圣经。史密斯一公布,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种新说形成了:洪水记录板故事在前,圣经在后,证据确凿。史密斯举办了主题讲座,连时任首相也来旁听。全球各大报纸纷纷引为头版头条。

1872年,《纽约时报》也援引为头条,但也有评论:解读洪水记录板,无非两个方向,要么证明《圣经》说得是真事,要么证明它就没真事,二选一,大家怎么看?史密斯大发现捅了不小的篓子,先是掀起《圣经》真相大辩论,还不过瘾,接着扯上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地质学论”,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戴维·丹罗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各国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时间(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大洪水故事)(3)

直到今天,争议仍在继续。仅从宗教角度来说,一个非常古老的社会,发生了一些真实的事情,最后却变成了别人家的宗教故事,连信仰都改了,这个心理阴影面积比较难求吧。就这个问题,我们请教过乔纳森·萨克斯大法师:

两个版本,一件事,就是大洪水,灾区人民不可磨灭的记忆。洪水记录板叙事有它的重点:神拥有不可抗力,神不喜欢人类,对于不喜欢的,直接用实力碾压。《圣经》复述故事也很有个性:神赐大洪水灭世,因为人世太暴力,所以整个故事披上了道德外衣,道德成为《圣经》的宣扬重点。于是,实现了多神教向单神教的激进飞跃。多神教世界,存在多个力量,多个神,战争不断。单神教世界,信众膜拜无上的权力,《圣经》宣扬,权力须公正,也要适当仁慈,便宜行事即可,整个宇宙都在服从一个理性的神谕。所以,我们越是清楚《圣经》反对什么,就越能领会它的真谛。

三、事情没那么简单

洪水记录板,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文学意义。它是公元前7世纪的作品,现在举世公认,大洪水故事版本众多,而原创是在千年前。

往后,有说书人编故事,编出了世界文学史的瑰宝、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它的第十一章,整篇都在讲大洪水。当然,成书时间要晚。

吉尔伽美什是个英雄,毕生追求长生不老,逢人就问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他打败了恶魔和怪兽,历尽千难万险。接下来的剧情很套路,他遭遇了世间最大的挑战:本源和生死,就是说,你从哪来,要到哪去。

《吉尔伽美什》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叙事诗的典范;不仅如此,它还开创了写故事的先河。

各国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时间(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大洪水故事)(4)

中东地区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过是数豆子之类的话题,主要是方便当地贵族记个数。因此,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才会书写下来。当时,讲故事主要靠说、唱两种形式,一般用脑去记。

到了4000年前,《吉尔伽美什》等叙事类题材也开始记载。英雄内心的希望与恐惧,该怎么表达出来,说书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说法,精炼一下语句,把故事语言固定下来。有了文字记载,说书人的叙事语言、以及对故事的理解,会非常清楚得展现出来,再也不用担心其他人转述得面目全非。此外,文字记载便于翻译,一个故事可以用许多语言去讲。世界文学就是这么来的。

《吉尔伽美什》是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毫无争议。并且,它在整个古代世界广为流传,有了全球化的意思。今天重新审视这部史诗,是要说另一层意思:中东和西方,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文明冲突。《吉尔伽美什》可以看做是文化的鼻祖,它的许多情节,在《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以及《圣经》都有重现。因此,它实际上成为贯穿全球文化史的一条主线。(戴维·丹罗什)

无论是史诗故事,还是一块粘土板,都在说明,书写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人性也发生了转变。文学给后人的启示在于,不仅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思想。这也是博物馆的目的,一个又一个的文物,把人类历史贯穿起来。我们的视野也因此丰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