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1年,说着一口地道吴侬软语的《海上花》终于"回归本土"在上海上映。据说在2019年的上海电影节,侯孝贤的4K修复版《海上花》一票难求,最后的成交价格竟高达2000元。这部长达130分钟的电影,全片由40个长拍镜头组成,灯光昏暗、节奏迟缓,但民间给予《海上花》的评价却一直居高不下——语言障碍也挡不住这部作品的美。
侯孝贤本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透露一件很有趣的事,大概意思是因为复原19世纪的上海外景难度很大,所以他索性将电影版的《海上花》全部取景都安排在室内。最终这部"一章一场、一场一镜"的《海上花》,竟拍出别样民间风月场所的风情。这部电影大概也是李嘉欣最不"花瓶"的作品了,连侯孝贤本人也毫不掩饰对这位混血大美女的赞誉:
"我跟李嘉欣吃了一顿饭,我看她善于周旋,应对得体,我就知道她绝对不是个花瓶,果然拍片一次就过" 。
看过原著的人虽然张爱玲改编的原著说的是地地道道的苏州话,但侯孝贤为了电影效果和后期配音也做了不少的改动。大师侯孝贤秉承着古老的东方审美原则"少则多,多则惑"将这部电影的每个场景、每个镜头都精简到"多一分则余,少一点则缺"的境界。但读过原著的人如果看这部电影会发现,侯孝贤也许会放弃书中的对白,但一定还原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动作甚至细微表情。这也是一种对光影的忠诚。
《海上花》原著的点睛之笔没有被拍进电影这本奇书是由花也怜侬的一场梦开局,这梦境借由文字表达出来竟也有了《加勒比海盗》的画面和《盗梦空间》的意境。书中写道,也不知道花也怜侬是如何进入到梦中,只是左右摇晃地驻足在一片之间花瓣不见水的花海之中。
"不料那花虽然枝叶扶疏,却都是没有根蒂的,花底下即是海水,被海水冲激起来,那花也只得随波逐流、听其所止。"
在一阵欣喜若狂之后,花也怜侬注意到海上花"无根浮萍"的状态,但举目望去,这无边无垠的大海绝不是一般小池小糊所能比拟的。这段描写没有提到一句"人",也没有任何宏观如"世界""社会""现状"等名词,但随波逐流的无边漂泊,难免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以及社会环境下身不由己的众生相。
紧随其后的一段描写用极尽奢华的字眼道出了无尽的苍凉:
"若不是遇着了蝶浪蜂狂,莺欺燕妒,就为那蚱蜢蜣螂虾蟆蝼蚁之属,一味的披猖折辱、狼藉蹂躏。惟夭如桃、秾如李、富贵如牡丹、犹能砥柱中流,为群芳吐气;之于菊之秀逸、梅之孤高、兰之空山自芳、莲之出水不染,哪里禁得起一些委屈,早已沉沦汩没于其间!"
文中运用了大量自造的四字成语,也将花本身的姿态和原本的命运,以及外界不可控的摧残破坏等遭遇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开头的最后,一句"你道这花也怜侬究竟醒了不曾?"让人仿佛看到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却也处处透露着虚幻缥缈的气息。
但是《海上花》电影的开篇却选择用一段长达8分钟的长拍镜头,将嫖客、妓女的群像做出相应的概括梳理。他们的谈话内容看似闲话家常,却也处处透露出《楚门的世界》的意味——在这个上流的腌臜圈子里,没有秘密也没有隐私,有的只是无情无尽的窥视欲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第三者评论"。除了谈话内容以外,镜头中每个人的用品和屋子里的陈列也十分讲究,就连出场不多的"鸡缸杯"也是有据可靠的"上品"。《神宗实录》中曾有记载:
"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即便仿品,据悉价值也等同于羊脂白玉,这家妓院的高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李嘉欣所饰演的黄翠凤在最后净身出户时的"清点资产",也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她当年饰演的杜十娘。
一位外国学者在《无人是孤岛》这本书中对《海上花》的这个镜头有着极高的评价:
"它当之无愧是电影编年史上密度最强然而也最辉煌的镜头之一;这个长镜头几乎就是自成一体的一部电影——甚至是一个世界。"
所以对于一部改编电影来说,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取舍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没看过原著的人如果直接看侯孝贤的《海上花》,根本不会对花也怜侬的梦有任何的共情和代入。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也通过趋于完美的细节处理和空间转换以及人物刻画,将这部"吴语文学第一杰作"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保留时空连续性的密闭空间中,道具是人,人是道具有一部分观众在第一次看《海上花》时昏昏欲睡,根本无法一次看完这部时长不算折磨人的电影。相比现在动不动就150分钟往上飘的故事片,130分钟的大咖云集和敏感题材原本占尽优势,但结果却是"爱它的人爱到不行,剩下的基本没看完过"。直到今天,梁朝伟要烟、整理烟丝、点火、熄火、抽烟、沉默这一套在电影中出现无数次的连贯性动作,以及隔一会儿就会出现的饭局也让很多观众不明就里。
在了解这样的拍摄手法之前,要先了解《海上花》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唯一背景——青楼真正的样子。
侯孝贤曾透露,他产生拍摄《海上花》的冲动其实要归功于和青楼八竿子打不着的著名历史人物——郑成功。当年有人希望侯孝贤拍一部有关郑成功的电影,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侯孝贤了解到郑成功曾到过南京,而南京又让很容易人联想到秦淮河的风貌以及当时的文人雅士在青楼留下的风流韵事。于是在别人的推荐下,他读了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列传》,了解那个时空之后便萌生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最后付诸行动。
《海上花列传》作者的真实境况外界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版本中是说他39岁英年早逝,因为仕途坎坷故而终其一生都流连于青楼,也因此他笔下的妓女嫖客的心境话语都非常生动真实。
在原著中,除了语言极尽详细地展现出黄翠凤的辣、张蕙贞的庸、吴雪香的憨、周双玉的横、陆秀宝的浪之外,每个人的动作细节也被描写得极尽详细。
"双玉近前,与淑人并坐床沿。双玉略略欠身,两手都搭着双玉的左右肩,教淑人把右手勾着双玉头颅,把左手按着双玉心窝,脸对脸问道......"
这样的动作描写让人不由得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而侯孝贤就很好地将书中的画面进行了还原和二次加工。在《海上花》中,一位妓女的吃穿用度和自己的身份高低是挂钩的。虽然再下等的妓女也有佣人呼之即来得"绞毛巾",但佣人的态度和妓女本身和客人说话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一幅浮世绘中,有的人不用露脸就知道她是谁,有的人张牙舞爪到最后也无法逃脱回到原点的命运。人不是人,物不是物。人就和道具一样,没有归宿,只有位置。
原著的"藏闪"结构,变成了《海上花》的"淡入淡出"
戛纳影展期间,法国《解放报》的一篇报道这样评价《海上花》:
其中所有事都发生在Action之前、之后,或旁边。
不同于常规剧本的文本和潜文本,《海上花》中几乎每一句台词都"言不由衷",由这些"词不达意"的话语组成的电影,其真正含义也就隐匿在电影之外的那段时空之中。
电影中所有场景都是室内的同时,所有的"镜内光源"也都来自煤油灯。忽明忽暗、一闪一闪,人物就像火苗一样——命运和抉择都摇摆不定,亮不起来的场景中,流淌着看不见摸不着却无不处在的暧昧与沉沦。在侯孝贤的"读后感"里是这样评价《海上花》和那个年代的:
一个爱情比性还刺激的年代。
结合时代背景来说,那是一个"自由恋爱"还没被普及的年代,男性早婚仍是普遍现象。在动荡的表层之下,掩藏着这样一群"收钱不收爱"的情色交易主。通过情节交代和历史资料不难发现,那时候的妓女学问不低、公关能力佼佼,而且拿捏自己与客人和东家之间的分寸也十分游刃有余。她们是时代的产物,无关乎个人的选择——那是一个别无选择的年代。
所以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性爱唾手可得,爱情却千金难求。梁朝伟扮演的王莲生不断在粤语和吴语中转换说话方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转换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个人物是整个电影中最纠结、最揪心也最杀人不见血的存在。他代表的是一种人,一种应运而生却爱而不得的人。其实说白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于同说粤语的小红,他更多的是爱?还是他乡遇故知的怜悯?还是被欲擒故纵挑起的占有欲?他说不清,观众亦然。
所以"暧昧"是整个电影也是《海上花》原著的基调。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欲推还就,这种"暧昧"更多的是勾勒人物、呈现情节的背后,其中原委和真意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探寻。而原著开篇"留白"的梦与现实,也造成了电影"淡入淡出"的拍摄手法的选择初衷。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跟随摄像机的视角进到一个又一个场景中去,看浮华之下千疮百孔的众生。
- 男人的美梦,女人的噩梦;
- 男人的温柔乡,女人的炼狱场;
- 男人的理想国,女人的假天堂。
《海上花》无论原著还是电影,对是非对错都不置一词,但字字句句都是最原始也最生动的控诉。没有血肉模糊也没有老泪纵横,仅凭一种真实和忠诚以及最大程度的还原,就让人见识到彼时所谓的"感情"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人又只能选择怎样的人生。
《海上花》是侯孝贤脱离家乡社会后第一次用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异地的故事,也是采用全新形式的一次影像实验。电影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证明了侯孝贤的多样性,也巩固了他的无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