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旺达 载于中读App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1)

翅发达,靠风传播的种子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和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右),两者均为豆科(Fabaceae)乔木。

另一类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依靠动物传播的种子,这类种子往往藏在富含汁液的果实中。动物在地点A取食果实,又在地点B排出不能消化的种子,将种子由A传到B,植物需要尽可能增加AB间的距离使种子传播的更远,又要防止种子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2)

取食樟科(Lauraceae)披针叶楠(Phoebe lanceolata)浆果的毛耳飞鼠

尽管利用动物传播种子和传粉看起来类似,但同很多植物仅和单一的传粉者互动不同,种子和传播种子动物的关系远没有那么特化,很多种类尽管有特定的受众,但并不放弃任何能够传播种子的其它机会,下面的介绍只能算是粗略的概括。

双角犀鸟取食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sp)果实,种子会随粪便排出,体型较大的犀鸟能够为很大的果实传播种子,图自wiki,(cc)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3)

取食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sp)果实的赤胸拟鴷,由于赤胸拟鴷能够适应开阔的次生环境,其存在对先锋树种占领空地非常重要,图自wiki,(cc)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4)

红顶绿鸠取食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sp)果实,和其它绿鸠属一样,能够消化果实中的种子,并不能有效地传播种子,图自Flickr, by Hiyashi Haka

哺乳类包括松鼠类,果蝠,灵猫类,灵长类和有蹄类,嗅觉发达,除灵长类外色觉差。因而依靠哺乳类传播种子的种类,果实成熟时依然绿色为主,但常会散发出气味。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5)

灵猫科是热带亚洲中最有特色的哺乳类,很多种以各种果实为食,图为取食桑科(Moraceae)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果实的果子狸,是国内最常见也是分布最广的灵猫科动物

吸引果蝠的种类,除了前边提到的果实特征之外,果实通常悬挂在较长的果柄上,着生位置突出,方便飞行中的果蝠取食。树干颜色浅色为主,有利于果蝠在黑暗中定位结果的树木(果蝠无回声定位,靠视觉捕食)。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6)

桑科(Moraceae)的青果榕(Ficus variegata)果实成熟时先为绿色,具长果柄,为典型的靠果蝠传播种子的类型,但随后会转为红色,同时吸引鸟类传播,相当于“双保险”

发达色觉而手指灵活的灵长类,其传播的果实往往比较大,颜色鲜艳,果实成熟时保护性的果皮往往不会开裂,作为灵长类的我们所喜欢的红毛丹,山竹都是这类果实的典型。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7)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8)

楝科(Meliaceae)作为热带树种的大科,对其种子的传播研究较多,其果实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果皮成熟不开裂,可食用的假种皮颜色平淡,芳香而而富含糖分,如上图的山椤(Aglaia roxburghiana),这类果实的种子通常被认为由灵长类传播;而下图所示的密花樫木(Dysoxylum densiflorum)则代表了第二种情况,可食用的假种皮橙色或红色,果实成熟时开裂,无特殊气味,这类果实的种子被认为由鸟类传播

有蹄类往往能够进行强力咀嚼和反刍,靠他们传播的种子往往有重“装甲”——种皮极坚硬而耐磨。果实成熟时落到地面,或果实着生的位置接近地面,无法消化的种子会被吐出。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9)

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的种皮厚而耐磨,因而常被加工成工艺品。

除了正面的吸引,另一类常用的策略是阻止能够消化种子的动物对果实的取食。一些榕属的果实外会有刺或者毛,研究认为刺或毛会阻止能够磨碎和消化种子的鸡形目吞食。东南亚南部分布的一些榕属的果实,大小对于犀鸟来说能够正常吞食,但对于能消化种子的绿鸠属却刚好太大。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10)

桑科(Moraceae)的粗叶榕(Ficus hirta )果实外表有刺毛

最后,自然界最不缺的就是欺骗,除了这些诚意满满的果实,一些果实本身对动物没有食用价值,却伪装成很美味的样子,来骗取动物(通常是鸟类)传播种子。

树木靠什么传播种子(为谁辛苦为谁忙)(11)

豆科(Fabaceae)的凹叶红豆(Ormosia emarginata)和对鸟充满吸引力的红色种子。

参考文献和更多阅读:

Corlett, R. T. (1998). Frugivory and seeddispersal by vertebrates in the Oriental (Indomalayan) Region. Biological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73(04), 413-448.

Phillipps, Q., & Phillipps, K. (2016).Phillipps' Field Guide to the Mammals of Borneo and Their Ecology: Sabah,Sarawak, Brunei, and Kalimant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heelwright, N. T., & Orians, G. H.(1982). Seed dispersal by animals: contrasts with pollen dispersal, problems ofterminology, and constraints on coevolution. American Naturalist, 402-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