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传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李密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1)

《晋书·李密传》

一、 原文整体感知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二、 实词挖空训练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旧时称改嫁)。密时年数岁,感恋(感念眷恋)弥至(更甚;备至),烝烝②(谓孝德之厚美)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侍候;侍奉)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侧体呼吸,谓不敢大口出气,表示恐惧、不安),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谓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谯周,周门人方(比拟;相比)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从命;遵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副词,白白地)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按顺序排列、次序)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同一;一样)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相当匹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厌恶;嫉妒)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禀告;陈述)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清廉谨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职分;名分)怀怨。及赐饯(赐宴饯别)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指有权势的朝臣),不如归田。明明(明智,明察的样子,多用于歌颂帝王或神灵)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三、 重点实词积累

1. 华善之。(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形>好;善良。《〈论语〉六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动>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③<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

④<名>好的行为;长处。《劝学》:“积善成德。”

⑤<动>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⑥<动>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⑦<副>好好地。《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⑧<动>通“缮”。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

2.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名>病;疾病。《陈情表》:“臣少多疾病。”

②<动>疾苦;痛苦。《西门豹治邺》:“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

③<动>痛心;憎恨。《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动>妒忌;嫉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形>快;迅速。《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⑥<形>大;强;猛烈。《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①<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

②<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③<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④<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⑥<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⑦<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四、 实战训练

¨ 题组一

1.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 仕:做官 B.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称:称赞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夙:多年 D.慈父见背 见: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答案】C

【解析】“夙”指“早年,很早”;“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意思是“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D

【解析】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分析不当。由“自以失分怀怨”可知,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答案】(1)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使国家灭亡),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2)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

【解析】(1)采分点:“任”,任用;“士”,士人;“虚”,白白地;各1分,句意2分。

(2)采分点:“览”,阅览,读;“丧”,使动,使……丧(灭亡);“一”,一样,相同;各1分,句意2分。

¨ 题组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案】B

【解析】“出为温令”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而憎疾从事”,“从事”是官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句意完整,说的是司隶不肯弹劾李密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弗之劾也”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司隶”,而不是“清慎”,据此可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

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答案】C

【解析】C项,“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错误,“司空”主管土建工程,主管军队的是“司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D

【解析】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错误。“密有才能……自以失分怀怨”是说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答案】(1)(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2)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

【解析】(1)采分点:“暇”,空闲,闲暇;“师事”,拜……为师;“门人”,弟子;各1分,句意2分。

(2)采分点:“敌”,对等,相当;“是以”,因此;“碎”,琐碎,烦琐;各1分,句意2分。

5.“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

【答案】第一问: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后用来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第二问:在本文中,李密这句话说的是从事,他认为从事是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不除去国家就不得安宁,表现了他对从事的憎恨之情。

【解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鲁国公子,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齐国大夫仲孙湫说了这句话。李密把“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改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文中“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一语可看出,李密这句话是针对从事说的,表达了他对从事的憎恨。

附: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说: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雅;《大诰》是与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写信给人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策。”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