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本里的洛阳名句 闪耀千年的中国智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洛阳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出了陋室主人品行的高洁。

“学者先要会疑。”这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首句,这句话出自“伊川先生”程颐之口。程颐和哥哥程颢是洛阳伊川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用单独一课介绍了他们开创的理学。因为被称为“二程”的程颢、程颐是洛阳人,再加上他们曾在洛阳讲学,故其学派称为“洛派”。

洛阳小学课本选用哪个教材(中小学课本中的洛阳)(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王昌龄这首情感真挚的离别诗,至今读来仍令人齿颊生香。“诗圣”杜甫那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用两个地名串起了诗人对于唐军收复失地的振奋和喜悦,这些情感哪怕历经千年,仍让人心潮澎湃。

写下古代游记名篇《小石潭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与洛阳关系颇深。他专门列了一个提纲,初步确定了“洛阳八大景”,即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的唐代文学家韩愈,那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传诵至今,他也曾在洛阳求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宋名臣范仲淹长眠于洛阳伊川,他在西北边疆担起防卫重任时写下《渔家傲·秋思》(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 课本里的洛阳历史 曾经的历史舞台中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河南中西部作为夏朝的中心地区,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因发现于洛阳市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课本上,有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还有精美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等。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当洛阳再次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已是公元25年。这一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历史继续向前,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西晋末年,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口南逃,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作为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实力最强的政权,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用一段话描述了“北魏时的洛阳”:“北魏迁都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

到了唐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 课本里的洛阳成就 开创诸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中小学课本里记录着洛阳诸多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佛教寺院。东汉明帝派使臣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后来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了白马寺。

南北朝时,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课本插图中,有一幅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图片,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是北魏晚期造像的代表;而同样位于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盗凿后流失海外至今。

在唐代,一位高僧名垂史册,他就是老家在洛阳偃师的玄奘;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在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中间有不少名篇名句,例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出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关于他砸缸的故事,成为童年的记忆。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到隋文帝末年,这里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课本中的含嘉仓示意图,显示出了这些大型粮仓的内部构造。

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古代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1949年10月1日,历史的车轮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提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批批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工业项目纷纷落户洛阳。1958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标志着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曲正式奏响。

千年古都洛阳,也掀开历史崭新的一页,开启了新的篇章。

(洛阳晚报 记者 李砺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