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实拍遵义汇川区的落炉村手工织布工艺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1)

采棉花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2)

弹棉花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3)

搓棉条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4)

绕线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5)

纺线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6)

正在织布

山西手工布扎技艺(寻访落炉村七旬老人传授手工织布工艺)(7)

织布机

织布得先“机布”。所谓“机布”就是将纺好的棉纱一根一根穿过“经簰”与“筘”(即杼),卷在布架上备织。“经簰”与“筘”都是织布机上的主要机件,“经簰”的形状像梳子,用来确定经纱的密度,保持经纱的位置;“筘”能将纬线打紧。民间的织布机都是传统腰式机,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介绍其说:腰式机亦称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记得小时候最爱看织布匠织布。织布匠坐上织布机后,将专用腰带套在机架上,手持线梭,一只脚一踩踏板,经线便上下交叉分离开来,于是,快速把线梭送过线隙,然后再松开踏板,拉动吊筘,打紧纬线。如此不停反复,经线与纬线就被组织成了一寸寸的棉布。在整个织布过程中,织布匠的手、脚、腰协调运动,可以说是手、脚、腰及大脑一刻都不停歇。织布匠每踩动或松开踏板,布机上方形状像乌鸦的装置就一起一伏,发出“吱-嘎-吱-嘎-” 的声响,仿佛是那两只木鸦在鸣叫。织布匠手中的木梭左右飞速传递,能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南北朝的《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妇女对着门户织布的情景。织布,对织布匠来说,是一种艰辛的劳作;在旁人看来,这种劳作很有节奏与韵律感,织布匠的肢体动作也很优雅,且不乏力度,就像是在做劳动舞蹈动作。

据说,好的织布匠一天就可织出一丈二尺布来。这样的速度与工效的确惊人!要想,那得织布匠起早贪黑,耗多少力气,流多少汗水呀!(遵义人全媒体/穆向东 苟光素 王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