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杀掉有功之臣(被朱元璋称为汉之卫青)(1)

公元1393年,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夜,紫禁城白日里的奢华被黑幕敛尽,呼呼的风声像极了鬼魅的狂吼。

御书房内的烛光忽明忽暗,明太祖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端坐在龙椅上,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向朱元璋递呈了凉国公蓝玉的谋反罪证。至此,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拉开了序幕。

公元1393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早朝,蒋瓛告蓝玉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籍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被当庭收押,连同族人也被诛杀,而受“蓝玉案”株连的大臣及族人多达一万五千人,这是继十年前的洪武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后的又一场政治大屠杀。

朱元璋为何杀掉有功之臣(被朱元璋称为汉之卫青)(2)

1393,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他终止了在我国历史上存在几千年的丞相制度,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勋也所剩无几,而还有另一些人又迅速蹿红成为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凉国公蓝玉,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得宠的原因,还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朱元璋称帝之后,元军虽退至漠北,但仍不停地骚扰大明边境,故朱元璋召集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北元。

起初,明军在雁门关外与北元交战,捷报频传,可五个月后战情却急转直下,三路大军仅一路大捷,就连大将军徐达率领的那路大军也死伤无数,对战双方进入了僵持的状态。

虽然此次北伐没有让朱元璋达到肃清北元的目的,但他注意到了作战中表现英勇的新人——蓝玉。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眼光十分独道,因为他特别关注的这个人,将在十几年后打破大明和北元的僵局。

朱元璋为何杀掉有功之臣(被朱元璋称为汉之卫青)(3)

公元1388年,磨砺多年的蓝玉终于等来了让他名垂千古的一役——捕鱼儿海战役,他第一次担任主帅,率领十五万大明精锐进击漫天黄沙的大漠。

在荒芜的沙漠中,没有情报、没有方向、没有后勤保障,他没有退却,而是凭借着军人的敏锐揪出了藏匿于大漠之中的敌人。

压倒性的厮杀,一具具元军的尸体落于大地,蓝玉大喊:“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朱元璋得到捷报后,在朝堂上大赞蓝玉是“汉之卫青”、“唐之李靖”!

而战败的北元皇帝只来得及带走了自己的长子和丞相,留下了一干家眷、大臣和财物。

班师回朝途中,蓝玉却做出了一件令人颇为不齿的事情:奸污元妃,性格刚烈的元妃因此上吊自杀。

这无异于打了朱元璋的脸,要知道,朱元璋一直对各民族采取开明的政策,但念在蓝玉劳苦功高,再加上不久前胡惟庸案诛杀太多人,太子朱标又常以“尧舜”的明君之道劝告他,朱元璋逐渐懂得了“张弛治国”之道,所以对蓝玉的行为不予追究,而蓝玉却认为皇帝这是默许了他的行为,因此更加肆意妄为。

这一天,蓝玉回都城的途中,由于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还为此颇为得意。

远在京城的朱元璋得知后强压怒火,他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但为了警告他,将栋梁的梁换为心凉的凉。

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他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在朝堂上大喊:“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弄个太师当当吗?”

而后,他愈加骄横跋扈,仗势侵占民田、蓄养庄奴,还收了一千多个干儿子,而接下来说的这件事,无异于是在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

朱元璋为何杀掉有功之臣(被朱元璋称为汉之卫青)(4)

一次出征时,蓝玉照例率将领来向皇帝辞行,在朝堂上,朱元璋连续三次发出了“屏退诸将,与凉国公单谈”的指令后,诸将均毫无反应,而此时的蓝玉手臂一挥,将领们纷纷退下。

龙椅上的朱元璋不动声色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他原本打算将蓝玉交予太子朱标处置,但太子却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朱元璋任命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而此时的蓝玉并未发觉太子的死,已经使得政情大为丕变,他依然我行我素,一副京城霸主的气势。

朱元璋深知,这些大臣需要自己才能镇得住,现如今爱子已去,孙儿年幼,他不想自己百年之后,辛苦打下的万里江山为他人所拥有,再加上蓝玉的做派实在过于嚣张,于是,在那个冬季,铺满白雪的地上开出了一万多朵血花。

朱元璋设计的“胡蓝之狱”,一直被后人诟病其执政过严、滥杀功勋,但《明史》中对他诛杀胡惟庸、蓝玉的行为给出了一段还算公道的评价:“胡惟庸凭着奸邪当了丞相,蓝玉凭着受宠占了那么重要的位置,可是你们不学无术,你们的本事配不上你们的高位”。

胡、蓝二人确实不至于罚不当罪,但是那些数以万计株连的家眷族人,被连坐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未免太过残忍。

作者:洪丹淳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