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是在雷阵雨过后往山上跑,只为捡这野菜,外形似木耳,加点酸菜炒一炒,下饭又开胃
夏季雨水也较多,每当下雨后,第二天我总会再市场买点这个野菜回来。这种野菜说来也怪,只有下了雨才会生长。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自己会在下了雨的第二天在上坡上捡些回家,做成菜。儿时的我还有些嘴馋,但凡觉得能入口的野菜一个好似都不会放过。
这以前一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也曾给它取过名,但那都是地方语言,用文字还描述不出来,后来进了城,在餐桌上见到它,才知道人们管它叫“地木耳”。确实是食材如其名,长在地里的,外形还像木耳一样的。
生长在山丘和平原的岩石、砂石、砂土、草地、田埂以及近水堤岸上,耐干旱,干至手搓即碎时,得水亦能生长。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天菜、雷公菌、地软儿、地瓜皮等,在上海农村一般叫天菜,因其在雷阵雨后的田间草丛长出,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像泡软的黑木耳。
研究表明,地木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也是一种普通念珠藻,其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
地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可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益气,滋养肝肾的作用。
小时候吃的,就爱被妈妈加上点酸菜,辣椒,炒着吃,也没什么调味料,连油也少得可怜,味道也怪怪的,有较重的泥腥味。这食材和一般的野菜不仅外形不同,连味道也差之甚远。
后来在餐馆吃到味道,便吃不出什么腥味,在原材料处理上可能更为讲究。
自己开餐馆时也常卖这个菜,比起小时候那味道可是回转了360度。除了没怪味,反而还很美味。
地木耳500克,反复用清水冲洗,加少许盐再冲洗,让其沙洗干净。地木耳长在地里,泥沙较重,所以买的时候要选择大块,干净点的。很多人喜欢吃就是觉得清洗较麻烦,其实也没那么难,多用清水淘洗一样能洗干净。
另外准备酸菜切丝,野山椒切节,姜蒜切末。锅内热油,将酸菜姜蒜米,野山椒炒香,倒入地木耳煸炒出香味,加入少许水烘入味,再放入调味盐,即可。
此菜口感细腻,酸辣可口,下饭,还有淡淡的清香味道。
温馨小提示: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可食用,妇女产后、寒性痛经以及女子月经期间不宜食用地皮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