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杨乾尧,独好”教育这一口,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点击上方“关注”,和我一起,关注教育,携手同行,让生命影响生命,灵魂唤醒灵魂。

每次讨论到教育问题,最后我们都会有一个指向——应试教育;从百度搜索“应试教育”,得到的各种解释也都以贬义为主。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应试教育就那么不待见吗?应试教育有罪吗?

今天,杨老师就来盘点盘点。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首先明确一下应试教育的概念。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培养应试能力、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显然,应试教育就是一种竞争型的教育,考试就是这种教育的竞争方式。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竞争是人类的本性,也正是通过竞争,人类才进化到了现在的智人模式。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存在。

我们玩游戏,希望过关斩将;我们跑步,希望冲在最前面;我们玩球,希望能赢对手;我们玩牌,希望能够取胜;我们学知识,当然也希望能比别人学得多,学得扎实……

应试教育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盘点应试教育的喜与忧)(1)

可以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竞争是一种常态,竞争激发动力,竞争激发创新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顺应了人类争强好胜的特点,是一种自然教育。

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全国性的应试教育就此拉开了序幕。

1977~2002年,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校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例)均处于15%以下,高等教育被称为“精英教育”。在这一阶段,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初中与高中,初中毕业生的首要目标是考上普高,高中毕业生的首要目标是考上大学。

2003~2018年,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快速提升。根据百度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在15%~50%之间,因此,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被称为“大众化教育”。201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空前的51.6%,高等教育被称为“普及化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的教育)。

在这两个阶段,标志性的考试有:上初中有择校考试,上高中有“中考”,上大学有“高考”。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全程体现,有的甚至渗透到了幼儿园。但无论是小升初的择校考试,还是“中考”、“高考”,考生的首要目标都是考上一所好学校:“中考”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特别是曾经的211、985等高校,以及现在的双一流大学。

应试教育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盘点应试教育的喜与忧)(2)

我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这样,在“高考”的引领下,由高中扩展到初中,再由初中蔓延到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是喜,还是忧?

二、应试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喜”与“忧”

我们还是从“高考”的“喜”“忧”说起。

从1977年的“高考”开始,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过度,体现了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效率”向“公平”的过度,较充分地满足了适龄青年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意愿。

“精英教育”体现了应试教育的“效率”。在这一阶段,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人才。我们通过“高考”选拔了大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再用国家的财政资金培养这些大学生,最后将这些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各行各业,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

这一时期由“高考”所导致的应试教育对曾经受到重创的中国教育点燃了一把“星星之火”。但“适龄青年高涨的上大学需求”与“紧缺的高校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于是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教育激励政策陆续出台,高等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应试教育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盘点应试教育的喜与忧)(3)

从“大众化教育”到“普及化教育”,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公平”性。大量普通百姓的孩子有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大学教育逐渐成了全社会的公共产品,使得“适龄青年高涨的上大学需求”与“紧缺的高校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步得到了缓解,全民的文化素质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那么,这样一种既符合人性,又促进教育繁荣、全民素质提升、体现着公平的应试教育,为什么现在成了许多人攻击、抹黑的对象呢?应试教育的“忧”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我国应试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精英教育说起。

应该说,在1977~2002年间的精英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其父母辈大多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还是文盲。这些父母对孩子能有高考这一人生的上升通道非常重视与珍惜,所能给予的帮助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想买书,给钱;并在伙食上给予充分的营养保障。

在这一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很少,学生有问题主要是找学校老师解答,或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取长补短。家长很少焦虑,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充满着信任与期待。

因此,在这一阶段,全国上下对应试教育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003~2018年间的大众化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数量激增,高校招生人数激增,高校录取率快速飙升,孩子们上大学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多。

同时,在这一阶段,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般以独生子女为主,而考生家长往往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的甚至是精英教育下的人才,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亲自“操刀”,辅导孩子复习。

此时,有些辅导不了或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则开始着急,特别是事业有成、经济宽裕的家长,迫切需要寻找孩子的课外学习辅导员,再加上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工资待遇不高,从而摧生了课外培训机构的快速增长。

本来这是一件良性互助的事。但在本世纪初,在一部分课外培训机构的带动下,课外辅导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态势,逐渐将中高考时期的竞争演变成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恶性竞争。一些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将培训目标从中学生转向了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并在这些孩子的家长中通过各种手段制造紧张的教育气氛,使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再将这种焦虑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对于稚嫩期的孩子不啻是一种摧残!其中影响最大的做法是: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误读、“超前学习”“快速提分”等。

应试教育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盘点应试教育的喜与忧)(4)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2002年以前,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首次提出,其本意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即陪伴),而不是让孩子早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等”。

然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曲解韦钰院士的本意,将此作为招生宣传的招牌,不断在家长内制造紧张恐慌情绪,并推出“超前学习”、“快速提分”等教育培训产品,将小学课程提前到幼儿园,将初中课程提前至小学,致使超前学习愈演愈烈,导致基础教育畸形发展。

同时,过分夸大名校的作用,鼓励考生和家长,非名校不上,非北大清华不上,将211、985院校抬到了史无前列的高度。

一些用人单位也推波助澜,非名校不录用,非研究生不录用,使得应试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变成了学生之间进行残酷“屠杀”的工具。

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优质教育都是稀缺的。如果大家的眼睛只盯着这些稀缺的教育资源,不管孩子的状态如何,不断鼓动家长和孩子去搏杀,去争夺那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少部分孩子争取到了,但大量的考生和家长都会严重受挫,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此时,最开心的是培训机构,因为在“成功家长”和“受挫家长”的双重影响下,下一批考生将会更加看重课外辅导,更加重视超前学习,从而使得培训机构门庭若市,生意极好。

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肥了培训机构,苦了家长和孩子,家长的内心很纠结。

不参加课外辅导吧,怕孩子落伍跟不上;参加课外辅导吧,怕苦了孩子,钱打水漂。这种纠结的情绪也导致了一部分家长或孩子的心理失衡,严重的甚至出现孩子自杀,家长自杀或他杀等现象。

应试教育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盘点应试教育的喜与忧)(5)

综上所述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忧”,当然是包括但不限于,是人们对应试教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不断进行攻击抹黑的主要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解应试教育的“忧”?难道应试教育有原罪?

对此,杨老师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欲知详情,敬请留意下篇分解(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