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意思是,上士听了道,努力实行;中士听了道,怀疑道的存在;下士听了道,会嘲笑道。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曾仕强先生解读

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之所以能博大精深,主要是靠着“士”字。“士”,就是以前所讲的读书人,现在叫作知识分子。其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以前我们说读书人,一定是说他懂得道理。不懂道理,他就没有资格叫读书人的。现在的知识分子,只懂得技术,懂得专业,往往反而不懂得道理,所以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老子当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为什么分成上、中、下呢?因为道很深,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当然你最后可能了解,但是刚开始时,却不能完全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他的反应是勤而行之,他不会去批评道。我们原来很喜欢讲“论道”,如果读了《道德经》,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个已经不是上士了。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就很喜欢评论:这是有道理的;这个文字是怎么来的;这个以前是怎么说的;谁怎么说……扯了一大堆,就证明他似懂非懂。

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会大笑呢?因为道所显露出来的,往往和下士所想的刚好相反。这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根据老子所讲的来的,听起来也蛮可笑,就是“当然是这个样子”。

什么叫道,原来是这么玄,这么不实在的。我吃饭都来不及了,还听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上士闻道勤而行之)(1)

傅佩荣先生解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努力去实践;中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就半信半疑;下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 就哈哈大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士”与身份和官位没有关系。这里讲的“材质”,就是一般所谓的“慧根”。你慧根够不够?你有慧根的话,听到道,就努力去实践。代表道不是听听就算了,道与实践有关。悟道之后,就会领悟不同的人生观点和态度,生命就产生质的变化。

中等材质的人听了道半信半疑,有时候努力做一点,做一半,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停下来。

下等材质的人听了道,哈哈大笑,认为说哪里有这种事情?何必去想什么来源与归宿的问题。老子用用一句很难得的,反讽的话说: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

下士为什么要嘲笑?因为他只知道人间的价值观,只在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这些学习道家的人,别人都要的,你不要,看起来很笨的样子,所以要嘲笑了。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上士闻道勤而行之)(2)

南怀瑾先生解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他就晓得修道了。这也就像是禅宗,释迦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另有些人,一听到哪里在论道,不管什么人讲,都跑去听;如果叫他修道的话,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来。然而他太太的事办完了,又有儿子的事来了,了了儿子的事,女儿又生了孩子,又有外孙的事了,如此便永远完不了。如果说他不修道嘛,任何修道的地方,都看得到他;若是说他修道嘛,空的地方都没有他,有的地方他都在。这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有时候不阴不阳,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讲不出来他究竟是什么。世界上,像“中士”这一类的人非常之多。

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人听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听经,听讲《老子》,他认为像是一群神经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你越笑,我这个“道”越高。看起来老子是自吹,但是,讲句老实话,世界上最高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