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报道,一头圈养的熊先是闷死她的儿子,然后自杀。
消息一出,很多人非常诧异:动物怎么也会自杀呢?
然而当细节披露后,熊的怪异行为一点也不让人惊讶。
原来,这两只熊属于养殖场,这只熊和她的儿子被用来取胆汁,熊胆是中医中常用且用途广泛的药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取杀熊取胆,在80年代,为了能持续获得胆汁,开始圈养并活熊取胆。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熊被关在非常狭小的笼子里,为了适应这样狭小的空间,身体变得畸形,胸口开了一个口,插入导管,这样永久性的伤口让胆汁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鉴于这样的遭遇,人们普遍认为这只熊是为了保护她和儿子免受取胆汁的痛苦而自杀的。
在自然界中,动物自我了结的案例屡见不鲜。
隔壁邻居去世后狗子不吃不喝最终饿死,海豚集体搁浅死亡,还有狗子多次入水终结生命等等,人们似乎对于这样的奇闻异事,已经标上了“自杀”的标签。
但是在科学家眼里,自杀是人类这样高等的生物特有的行为,动物的死亡,只是被人们拟人化了,它们并不能理解自杀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动物没有人类这样的智力,但是它们确实拥有类似悲伤、难过等多种负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让动物们产生很多奇怪的行为,包括看起来像自杀的终止生命的行为。
例如,宠物主人死后,狗子不吃不喝的案例,可以用社交关系破裂来解释。
狗子绝食死亡,并不是有意识决定的自杀,而是因为它习惯了主人的陪伴,不再接受其他人的食物。
压力导致行为改变,最终威胁生命。
2016年5月,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一只虎鲸故意将自己搁浅,这样的行为已经多次发生,所有人都认为它试图自杀。
科学家认为,这只虎鲸曾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如今生活在狭小的人工饲养的水箱中,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和不自然的圈养生活,对虎鲸造成了巨大压力,引发了摩擦水箱和头撞铁门等重复性的行为。
因为人类过多的干预,导致虎鲸行为异常威胁生命,但这仍不能定义为自杀。
死亡是拯救整个群体的使命。
动物自杀的例子往往是真正的自我牺牲,是为了拯救整个群体的自我毁灭。
豌豆蚜就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使命。
当瓢虫接近豌豆蚜时,豌豆蚜可选择自我爆炸,来提醒家人和朋友远离瓢虫,有时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杀死瓢虫。
为了繁衍下一代,雄蜂不惜死亡。
雄蜂在地球上貌似只是为了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与蜂王交配,创造更多的蜜蜂。每次交配后,雄蜂几乎都会死亡,像这样为了繁衍后代而自杀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自杀行为可以归咎于寄生虫
有一种寄生虫,可以让老鼠永久性地消除对猫的恐惧。
我们知道,弓形虫最终的宿主是猫,为了确保能完成整个繁殖过程,寄生虫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猫身上。
因此当寄生虫在老鼠体内的时候,老鼠变得不再害怕猫,主动在猫周围晃荡并未表现出任何不安,似乎主动送上门,希望猫吃了自己。
当猫吃了受感染的老鼠,寄生虫就会繁殖,而其他老鼠通过吃猫的粪便而患病,如此循环。
但奇怪的是,即使体内的寄生虫被移除,老鼠对猫的恐惧也不会回来。
最后
人类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我们给了动物自杀的理由,就像人类有自己的理由一样。
很多时候,为了迎合人们的喜好,会出现很多非自然的现象。
旅鼠自杀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白色荒野》中,记录了大批旅鼠从悬崖跳海自杀的情形。
但事实上,旅鼠并不是跳崖自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旅鼠在迁徙过程中,纪录片的拍摄人员人为将旅鼠扔进了水里,造成它们死亡的不是自杀行为,而是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