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已经有十几年没看国产的武侠剧了,因为我觉得最好的武侠剧,已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香港无线拍完了,无论是梁朝伟版的《鹿鼎记》或《绝代双骄》,还是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亦或是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都已经成为记忆中永恒的经典,珠玉在前,后面无论是谁拍的新版本,都无法代替。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1)

在我看来,香港拍摄的所有武侠剧中,最经典的无疑是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

首先是阵容强大,演员皆是一时翘楚——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杨盼盼、曾江、刘丹、谢贤、刘江、秦沛等,选角极其贴合人物;其次故事改编得当,情节引人入胜;再次配乐大气磅礴,演唱动人心魄。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2)

整个八九十年代,这版《射雕》我翻来覆去看了不下五六遍,印象中每逢暑假,各地电视台总会拿出来重播,而一听到那熟悉的音乐声响起,我们都会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翘首以待靖哥哥和蓉儿的出场。孩子们玩耍时,甚至还传诵着一首关于《射雕》人物的童谣:善良的姑娘穆念慈,狼心狗肺完颜康,花花公子欧阳克,傻郭靖,配黄蓉,后面跟了个老顽童……由此可见该剧之风靡程度。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3)

进入新千年后,内地曾经兴起一股拍摄金庸剧的风潮,可是看了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李亚鹏、许晴主演)和《射雕英雄传》(李亚鹏、周迅主演)后,我大失所望,因为两剧不仅没有拍出武侠剧那特有的江湖意境和侠义精神,而且主要演员选角失败,完全与角色气质不搭,演出来让人接受不了。此后,有十几年我都没有再看国产的武侠剧了,因为怕破坏了原著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直到今年底,因为疫情封控,居家得闲,我便看了网上深受好评的2017年版《射雕英雄传》,顿有惊喜之感:没想到几十年下来,国产武侠剧有了明显的进步!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4)

2017年版的《射雕英雄传》由郭靖宇监制,蒋家骏执导,杨旭文、李一桐、陈星旭、孟子义等领衔主演。将其与1983年版《射雕》相比较,可以说各有千秋。如果说在人物塑造和演员表现方面,83年版稳居上风,那么在尊重原著、服化道具、场面外景、动作特效等方面,17年版则有着明显优势。下面就对照原著做一个小小的比较分析:

一、原著改编。

从忠于原著的角度来衡量,17年版《射雕》恐怕是做得最好的金庸剧,基本整个故事脉络都是对照原著拍下来,这一点,即便是83年版《射雕》都有所不及。不要小瞧这一点,要知道越是拥有众多原著粉的作品,其粉丝对改编作品就越挑剔,除非你有周星驰、王家卫、徐克那样的大才,对原著进行大胆解构和颠覆式的改编还能获得成功,否则编剧自以为是的离谱改编只会被书迷骂得狗血淋头。并且,金庸早年曾做过编剧,其小说对于节奏的把控很适合电视剧的拍摄,只要不乱动主线,不乱加戏,拍出来的剧质量就不会太差。

相反,如果不尊重原著而肆意魔改,招致原著粉的口诛笔伐就是在所难免了。这方面,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2001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原本在书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男主令狐冲,导演迫不及待让他第一集就出场了,顿时失去了故事的悬念和角色的神秘感,看得人哭笑不得。

而83年版《射雕》,虽然对原著也改动了不少,但主线没变,加戏部分逻辑自洽,故事拍得也很精彩,算是比较完美的改编。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5)

再看17年版《射雕》,可以说85%的戏份都是老老实实照着原著来拍的,只有15%的戏份做了些发挥,可以说相当忠于原著了。态度端正,这就决定了该剧质量不会太差。

当然细抠的话,问题也不少:其中删减的部分也就罢了(如王处一闯赵王府力战群魔、郭靖在于军中设伏两次活捉欧阳锋等戏都删了),不影响主线,但编剧增加的部分,明显就是狗尾续貂,和原著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加戏部分基本都加在了杨康、穆念慈和完颜洪烈三人身上,而且大多是煽情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著故事的节奏和平衡,让人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带资进组的?

二、演员阵容。

83年版《射雕》,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其选角精当,非常吻合书中的角色描写,几乎可以说是丝丝入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版本的角色塑造能够超越的。相对于内地大多数金庸剧在选角方面的不靠谱,17年版《射雕》的选角非常用心,没有过多考虑流量而去请当红小鲜肉或所谓的“抠图”明星,主要演员都是起用了新人,而且角色吻合度都不低。这里我想用经典的83年版《射雕》的主演做一个标杆(全部给满分10分),再拿17年版《射雕》来做个比较。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6)

1、郭靖。杨旭文饰演的郭靖,乍一看不太能接受,因为时尚感比较强,都不像是古装剧中的人物,而且也不像黄日华版那样,一眼看过去就能给人忠厚老实的感觉。但好在杨旭文的演技弥补了这一切,一开始还能感觉到他的言行举止都在有意贴近郭靖这一角色,等到三五集过后,观众不知不觉便接受了“郭靖就是这个样子”,其演技真实、自然,很好地演出了郭靖真诚、善良、勇敢、仁义的一面。评分:8.5分。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7)

2、黄蓉。翁美玲版的黄蓉没有谁能够超越,但李一桐版的黄蓉也算是可圈可点。黄蓉的特点是什么?娇俏动人、古灵精怪、冰雪聪明、一往情深、撒娇使性等,这些李一桐演绎得还不错。虽然与翁美玲相比,少了些神韵,演技方面也欠了点火候,但总体上还是过关的,和杨旭文组成的情侣档,珠联璧合,看上去也十分养眼,两人组的CP算是把郭靖、黄蓉这对经典侠侣演成功了,让整部戏也成功了大半。评分:7.9分。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8)

3、杨康。和83年版苗侨伟饰演的杨康相比,陈星旭饰演的杨康明显差了一截,虽然身材上也是玉树临风,可就是少了那种锦衣玉食、富贵逼人的气质,想要表现其对穆念慈的深情,却让人感觉更多的是在演戏;想要完整表现出他黑化的全过程,却让人觉得是在强行加戏。

记得83年版剧中这一幕:杨康临死前骗穆念慈说自己没事,穆念慈先是生气离去,然后听到乌鸦叫声觉得不祥又折回头来,当她看到奄奄一息的杨康,伤心落泪。杨康问穆念慈:“念慈,我一次又一次的骗你,为什么你每次都原谅我?”穆念慈流泪问他:“阿康,你肯为我,放弃荣华富贵么?”杨康吃力地挤出一丝笑,一字一顿地说:“不放弃也不行了。”穆念慈安慰他一切都来得及,他们可以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耕田织布,杨康动情地拉着穆念慈的手说:“我就好好的教我们的孩子。”两人话音未落,杨康头一歪,人没了。——随着经典的背景音乐响起,这一刻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9)

这段戏较原著其实改编不少,但苗侨伟实在是演得太好了,堪称全剧最精彩的泪点之一,令人至今难忘。其实,如果不是拿苗侨伟版的杨康做比较,陈星旭演的也算是不过不失,只能怪前面标杆太高了。评分:7.0分。

4、穆念慈。演穆念慈的孟子义,因为其模样酷似Angelababy,观剧时很容易让人出戏,这就是网红脸带来的问题。编剧给她加了不少戏,可偏偏适得其反,观众看了只想快进。尤其是剧中给穆念慈强加了段婚礼上欲毒杀完颜洪烈,被识破后又跳崖的狗血戏,差点让还没出世的杨过直接胎死腹中。这段也成为全剧最大的败笔。评分:6.8分。

值得一提的是,17年版《射雕》中,不少配角的表现都相当不错,尤其是演柯镇恶的王奎荣,和演梅超风的米露,不仅表演十分到位,而且在造型扮相方面也非常贴近书中人物,让人有惊艳之感。

三、服化道具。

拍古装剧,这一块是内地的强项,几乎可以把港台剧秒得渣都不剩。TVB的一套剧服,可以用足几十年,在十几部戏里面出镜,说到底,一是经费有限,二是不思进取。而内地剧,但凡投资大点的,都不会如此寒酸抠门。就以17年版《射雕》为例,服装、化妆、道具在整体层面,明显比83年版《射雕》强了不止一个档次,毕竟三十多年过去,工艺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10)

看17年版《射雕》时,偶尔看到一些狗血戏份时,我就忍不住将注意力转移到演员的华服上,毕竟做得这么精美的定制服装,如果不多看两眼实在对不起幕后的制作人员。

四、场面特效。

这一块,内地剧对港台剧构成了降维打击,而17年版《射雕》尤其明显。毕竟香港只是弹丸之地,古装戏出了摄影棚找外景都没几个地方可选,所以不管是什么剧出现跳崖戏,主角跳来跳去都是那几个熟悉的地方。放在内地剧,只要资金充裕,要多少人、去哪里拍都不成问题。所以在17年版《射雕》中,不管是杏花春雨江南,还是铁马秋风塞北,都得到了最好的呈现。剧中不少画面都拍得美轮美奂,随便裁裁都可以做明信片。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11)

至于特效方面,83年的自然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总体上看,17年版《射雕》中的特效算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无论是比武打斗,还是奇山异水,都拍得引人入胜。当然,有些特效做得也挺五毛,例如郭靖遭遇梁子翁饲养的怪蛇、欧阳锋海上毒鲨鱼等节,怪蛇和鲨鱼看上去都是满满的塑料感,不知道是后期剧组钱不够了,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综上所述,在近二十年的国产武侠剧中,17年版《射雕》算得上是个中翘楚,即便与经典的83年版《射雕》相比,除了在演员阵容有一定差距外,其他无论是忠于原著、服化道具,还是场面特效方面,都不遑多让,甚至远远胜出。

83版射雕郭靖再次见到黄蓉(一代又一代人的郭靖和黄蓉)(12)

对于看武侠剧长大的70后、80后来说,黄日华和翁美玲版的《射雕》是永远无法取代的经典;但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00后、10后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也会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郭靖和黄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