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三国时期,跳槽界的翘楚

今天讲的这位将领,乃一德才兼备之人。换了东家,不仅能保全性命,且不失高位;

身事二主、三主,而旧主不责,新主不疑,且同僚,世人皆赞其人品,风评甚佳。

虽说是屡次被迫跳槽,却能从一主簿小吏蹿升到一品大员,甚至封侯。(可谓:跳槽界的优秀代表^_^)

这是谁呢?没错,就是:黄权。

益州发迹,初露锋芒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四川省阆中)人。三国时期曾隶属:益州(刘璋),蜀汉(刘备)、曹魏(曹丕,曹睿)三方势力将领。

黄权是益州本地人,年轻时任巴西郡吏,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黄权开始踏入仕途。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

彼时,张松,法正早已与刘备私通款曲,让刘备以助讨张鲁之名,进驻益州,再里应外合,一举占据益州,使之成为刘备发展割据势力的根据地。

黄权听说了张松之策,立即向刘璋劝谏:“主公,不可,刘备实力不可以小觑,好歹他也是一方诸侯,到时候他来了,咱怎么安置他啊?当他是客还是咱的部曲呢,他来了,你指挥得了他吗?咱有累卵之危,引狼入室的危险啊!为今之计,扎紧篱笆,关好城门,好好守着就,以待时局变化是了。”

(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刘璋不听:“诶~,玄德乃是宗亲,且仁德宽厚,他要是真心来帮咱们,没理由拒绝,放心吧。”(哎,刘璋同学,涉世未深,还是太年轻,不过即便刘备不取,早晚也会落入其他势力之手,所谓中原逐鹿,他就是那“鹿”了,没跑了。)

刘璋一边安排法正去迎刘备,一边给黄权安排了广汉县长,支走了。

(被人忽悠了,临了还来一句:“谢谢啊!”)

不出所料,这不,仅过了一年,212年,刘璋和这个本家就闹掰了,

刘备就带着他的豪华阵容(文有:庞统,诸葛(后加入),武有:张,赵,马超(后加入))杀奔成都。

大将张任战死,郡县大都望风归顺,而黄权则是闭城坚守。

而其他诸军,即将杀至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也没了鱼死网破,玉石俱焚的勇气,索性开城投降。

刘备含着泪,给了他“妥善”的安置。黄权看老板已经降了,便也放弃抵抗,归降刘备,被封偏将军,初级将领。

三国名将令黄忠 三国名将之黄权(1)

三国演义中-黄权剧照

归附玄德,谋划汉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大举南征张鲁,准备吞下汉中,而张鲁败逃巴中。

见此情形,黄权赶紧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刘备一听,就以黄权为护军,带领人马去救张鲁。这时的张鲁被曹老板打怕了,早已萌生降曹之意,还没等黄权的援军赶到,张鲁就跑到南郑投降了曹操。而黄权没就此打住,他主动出击,将曹操刚刚任命的几个太守都打跑了,控制住了蜀中通往汉中的门户。

随后,刘备击破巴郡羌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发动著名汉中争夺战,上演了大名鼎鼎的定军山的戏码,斩杀名将夏侯渊,占领汉中。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是法正的谋虑和黄忠的勇武,其实,这场对于刘备至关重要的汉中战略,制定者其实是黄权。(“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而关羽这边却因为发动襄樊之战,被吕蒙攻破江铃,断了后路,被俘身死。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这誓言还在耳边回想,拜把子兄弟被你孙权被办了,我刘备岂能咽下这口气。

随即,刘备起兵,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急火攻心,并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反而任他为镇北将军,安排他去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冲在前线。

真可谓:不听黄权劝,吃亏在眼前。刘备败了,败的一塌糊涂,败的差点丢了性命。

夷陵功败,无奈降曹

章武二年(222年),吴国大都督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刘备在夷陵被火烧了联营,江南前线部队大败,撤退。而此时曹魏大军已经到了江北,失去退路的黄权被曹魏和东吴的大军堵住了。怎么办,一边是仇敌,另一边是还不算有深仇大恨的敌人,孤立无援的黄权,在无奈之下,投降了曹魏。

三国名将令黄忠 三国名将之黄权(2)

游戏中-黄权头像

魏文帝曹丕见黄权这种级别的大员来投,心里十分高兴。见面就问黄权,“你放弃了逆贼,归顺了大魏,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

(“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注意这里的“逆”字。

黄权赶紧摇头,说我可不敢和陈平韩信相提并论,“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臣过受到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他并没有贬低老东家刘备,也没有攀附汉初名臣,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

当时,有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心里有数,了解刘备的秉性,于是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他知道刘备和诸葛亮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衷,所以那些人说的全是谣言。

正如黄权所料,黄权降魏之后,当时有人劝说刘备,应该逮捕黄权的家人治罪。而刘备也清楚当初因为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才导致夷陵之战惨败,而且是他自己将黄权置于了魏吴之间使其在蜀汉兵败时走投无路的。所以刘备对身边的人说道:“是我辜负了黄权,而不是黄权辜负了我啊!”因此黄权的家人不仅没被问罪,刘备对待他们还和以前一样。(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病逝,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没有一丝笑意。曹丕察觉到后,想故意吓吓他,于是派人召见他。黄权还在路上之时,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文帝要怎么着,而黄权却还是举止自若。

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迁进河南。司马懿也十分器重他,他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公衡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享受三公的待遇)。

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其中黄邕袭封爵位。按照《谥法解》的说法,“景”是上谥。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这几个解释,都比较符合黄权“忠谏于主”“弘雅思量”“筹画有方”的行事风格。

子嗣后记

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魏灭蜀之战,黄崇跟随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抗击邓艾。诸葛瞻率大军到达涪县,止步不前。黄崇多次劝他应快速向前行军,占领险要地势,不让敌军进入平原,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使得邓艾能够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决心战斗到死。后来,黄崇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名将令黄忠 三国名将之黄权(3)

黄权另一子,黄邕,是黄权在魏的儿子,继承了黄权在魏国的爵位,无后。

三国名将令黄忠 三国名将之黄权(4)

陈寿的评价: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黄权有能力,有德行,所谓德才兼备,直言以谏,尽臣子本分,不媚主,不求荣,虽有易主之事,实属无奈之举。

新老板总是待他不薄,一是因为他有能力,可以倚重,二是因为,他的人品德行,名声在外,不结党,可为百官之榜样。

意思是:给各位打个样,不要搞狗苟蝇营之事,不要搞虚头巴脑的小动作,看看人家黄公衡,虽然是降将,只要有真本事,实实在在,我不拿他当外人,照样高官厚禄,加官进爵。

综上所述,关于跳槽:跳槽是一项技术活儿,一要看新东家是不是明事理的人,二是自己确实要有点儿东西,三是注意自己的口碑建设,四是不要诋毁老东家,五是要沉得住气,即便领导没采纳你的建议,也不要带着情绪工作,依然踏实的守住自己的从业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