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赣方言及乡土文化 在中小学语文实践中的运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江西方言错别的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方言错别的意思(江西方言与语文的亲戚关系)

江西方言错别的意思

试析赣方言及乡土文化

在中小学语文实践中的运用

————黄小光 刘佛娣

目录

论文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3

一 思想教育构建的支撑点---------------------------------------------3

二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起始点-------------------------------------------3

三 略谈赣语对汉语的贡献---------------------------------------------4

(一)古今对接成功--------------------------------------------------4

(二)简洁素来王道--------------------------------------------------5

(三)唇吻犹如典籍--------------------------------------------------5

四 浅探赣语在语文实践中的作用---------------------------------------5

(一)方言诵读诗文 家国情怀洋溢------------------------------------5

(二)跨越时空召唤 称呼亲切自然------------------------------------5

(三)援疑质理解难 格物致知莫忘------------------------------------5

(四)古为今用超凡 土为我用超然------------------------------------7

(五)专门专跌专家 方言方便方家------------------------------------7

(六)不敬先贤万物 人间啼笑皆非------------------------------------7

(七)认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义------------------------------------8

(八)汲取民间智慧 足博发噱怡人------------------------------------8

(九)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华佗再世------------------------------------9

(十)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将相何如-----------------------------------10

(十一)“地”理“的”哥偏爱 笑煞他老司机-------------------------10

(十二)中华文化精华 格律亟需赓续---------------------------------11

(十三)不畏征程漫漫 只为流芳青史---------------------------------12

五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论文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用普通话讲授课文自然是主流。但是,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俚语以及民间文化,也是一种历久弥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适当的关注。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框架内,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分数自转围绕升学率公转,当然是我们每个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将语文课上得接地气、生动有趣而且有实用价值,难道不也是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做的事情吗?如果能将方言俚语民间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必然相得益彰,必然会给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径,必然会给地方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本文从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赣语对汉语的贡献、方言文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辅助作用等方面阐述论题。希望对各位同仁对“大语文”①的建设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键词

方言俚语 地方文化 语文教学 运用 贡献 意义

注① “大语文”教育由张孝纯先生提出,该思想认为,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引言

赣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赣语即江西话,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0.55亿①。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方言都是文化乃至文明的活化石,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不可估量。

在教学中利用好方言俚语、乡土文化,对于提高语文教学以及促进地方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具有突出作用和积极意义。下面略攄己见,感谢阅读!

一 思想教育构建的支撑点

伴随现代科技恐怖式地发展,人口流动以及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频繁,相应地,失控似的发展对方言对口头文化带来的冲击力度也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在: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普通话、书面语、外来语、网络用语对方言的侵蚀覆盖,以及各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其次,千千万万的外出务工者,与乡土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缝疏离感正在增强,让一部分方言俚语、地方文化消亡了②。

近年,得益于主流媒体的大肆渲染,“乡愁”提上了议事日程,简言之,“乡愁”吃香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笔者不想扫大家的兴致或者说扫时代的兴致吧,释放负能量。古人说,解铃还得系铃人,那是乐观的说法;悲观地看,那还得看系铃用的是什么材料和打的是什么结。我们回味乡村记忆强调民居强调民俗强调地方美食,这些都没什么问题。可是,我们似乎恰恰忘了,乡愁的最大载体,却是乡音。四明狂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不管离家

多久,都“乡音未改”;他才是真正记住了乡愁的、有浓烈家国情怀的伟大先贤的代表。对于乡音乡愁,我常常告诫学生两件事。第一,无论您以前在哪读书,回家后,请尽快融入到地方文化氛围中去,首要任务当然是说土话。几年前,有个学生,初中之前一直跟随父母辗转各地,自然而然,她操的是国语。暑假期间,她父母给她恶补一番方言,回家后,土话挺顺溜的。不得不佩服该生父母的睿智,他们不想他们的孩子在语言方面被排斥因此被视为异类;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又何尝不是对其长辈以及父老乡亲的出自灵魂的尊重。第二,无论您将来身在何方,不但不能忘了母语,而且一定要把母语(包括普通话和土话)传给子孙后代。因为,这才是飘荡在星空中不绝于缕的魂,这才是生长在土地中永不枯萎的根,是天底下最曼妙最悦耳最动人的音乐!

一个人,不热爱家,哪里谈得上热爱家乡?不热爱家乡,又哪里谈得上热爱祖国?不热爱祖国,又哪里好意思把自己归类为“人”?我说的热爱家乡,不仅仅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儿时记忆、亲朋好友,这些理所当然;但敬请您从牢记方言承继乡土文化开始!

二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起始点

俚言俗语、农谚、歇后语、口头禅乃至詈语,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为叙述方便,拙文把以上诸种简称为“方言文化”或“地方文化”),诸如此类,很多都能体现先民之智慧处世之达观。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自豪。

比如俗语:“斫肉(买肉)问提手(喻解决问题要找关键点)”“红萝卜(胡萝卜)倒生根(喻一反常态、颠倒是非)”“黄菜一辈长(喻辈分大年纪大的人理 注①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注②《方言的消亡》2011年09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应得到尊重)”。”比如农谚:“懵里懵懂,清明下种。”“七葱八蒜(阴历七月种葱八月种蒜)”“清明焊(断)雪,谷雨焊霜”“东虹(土话念杠)晴,西虹雨”。比如哲理话:“山上有直树,世上冇直人。”“做树莫做杪,做人莫做小。”“阎王注(注定)你三升米,不怕你半夜鸡啼起;阎王注你三升糠,不怕你半夜吊天光”。比如詈语,竟然多数能用到绝妙的修辞手法:“饿死鬼”(比喻)“憨嘴蠢面”(比拟)“笭箕揩的”(的字结构,褒义贬用,夸张;笭箕即粪箕,骂人夭折,不能入祖坟,只能用箕畚提到野外埋掉)“要吃x”(借代手法;骂吃货,不限男女)“憨病”(比喻;骂人蠢)。

另有几句骂人的话,虽然伧俗,但鄙人认为特别有意思,很能体现先民的诙谐幽默以及聪明才干,值得一提。我们本地方言里,骂人胡说八道时曰“呕屎”。请注意,不是说“吃屎”。我们来看看这俩字如何身肩三任一语三关的。一呢指责对方没脑子说话满嘴喷粪;二呢废话如废渣——屎;三呢攻击对方为狗。修辞手法匠心独运精良娴熟巧妙绝伦,不得不服!北方人说骂人不带脏字算有涵养有余地,我们这里似乎民风剽悍,故意竭尽全力与北人的自命清高大唱反调,而且唱得有声有色,令对方生气的同时,也令旁人莞尔。普通话骂人是畜生,顶多说“猪狗不如”“禽兽不如”,而我们呢,看好了——狗x的。请比照一下普通话里的“狗娘养的”,直陈对方的母亲大人是狗,毫不含糊。而“狗x的”(稍异于别地方言“狗日的”,请自行体会)呢,承认对方令堂大人的属种是人类,但是,却被狗先生污染过,人畜杂交。厉害吧?竟然能够直接违背生物学遗传学伦理学。您还好意思说人家乡下人是“泥腿子”吗?哥哥你错了。我们的智商情商,双高!下面来讲第三句,更高明,高明得许多作家要自愧不如恨不钻缝——“吃屎掺沙”。或许我们的祖先对狗狗太熟悉太亲昵了,所以我们骂人的时候,老是让二狗子占了大便宜(爱狗人士估计会认为狗先生受了莫大伤害,兹不讨论),有时又难免让狗子不适。狗的天性自然是吃屎,可是让屎里掺上沙子,它又如何去吃?可以想见被骂者在骂人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比如敬语谦辞。老一辈的人称呼男士时,喜欢加上“先生”(为图省事,土话略为“仙”)以示身分尊贵。称呼女士呢,喜欢加上一个“秀”字聊表敬意,与家慈年纪相仿的熟人,大都会在家母的名讳后边添上那么一“秀”,听来别有一般滋味。我们对姻亲谦卑到无以复加,举个例子,某夫妇与家慈是亲家关系,除了家母与先考勉强与之平起平坐外,我们其他一干人等无论辈分大小,都得恭敬地喊他们为“公公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阿公阿婆(外公外婆)”,主动降到我们的外甥或子侄同一级别。谈到自己谈到自家人,则总是竭尽谦虚贬低之能事,不遗余力地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于此窥斑见豹,颇能体现我大中华乃礼仪之邦。

吉利话避讳话。比如猪舌叫“利子”(“舌”与“蚀本”的“蚀”,土话同音;为了“规避”风险,让君直接盈“利”),筷子叫“篙子”饼叫“糕”都是取其谐音“高”;身故叫“过身”,鱼死叫“騃”,胎死腹中叫“生个乖的(孩子)”等等,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民智!

还有,逢年过节的风俗、婚丧嫁娶的习俗、人来客往的礼仪,等等等等,说句老掉牙的话:这些,哪个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宝藏?大到文化挖掘文学创作,小到作文实践口语交际,它们都是俯拾即是的绝佳素材。

三 略谈赣语(方言文化)对汉语的贡献

(一)古今对接成功

大部分赣方言比较接近中古汉语,因此有效地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痕迹,赣方言仿佛有声化石。赣语的很多词汇,基本蛰伏在熟语之中诗文之中。比如昼,我们不说上午下午,而说上昼下昼,午休叫歇昼;汤匙,我们叫“调羹”,古意盎然;称儿媳妇为“新妇”(清 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今朝明朝”是指“今天明天”;去年称“旧年”;厨房叫“厨下”(唐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女婿叫“郎仔”或“姑丈”;“几时”“几多”也是口头语,现在都还躺在古诗文中笑傲江湖风云变幻。

(二)洁素简来王道

赣方言里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古汉语一脉相承。贼(小偷)、抢(抢劫)、玩(玩耍)、行(念航,行走)、病(生病)、怪(责怪)、谷(稻谷)、秆(秸秆)、禾(禾苗)、吓(吓人)、吞(吞服)、面(脸面)……不胜枚举。赣方言的简洁出了名,可能和我们含蓄内敛的性格有关,也就是懒得说话吧。能说一个字的,就不会说两个字;能两个字表达的,就不会麻烦人家三个字;能三言两语解决问题的,就不会添油加醋。试想想,这岂不是和古诗文一个“臭”脾气?说话写文章我们主张简明扼要,赣方言和这个主张又是何其相似乃尔!个人认为,这是赣方言作出的突出贡献,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却没有善待它,唉!

(三)唇吻犹如典籍

在古诗文中在字典里,一些很难认很难记很难理解的字词,却活跃在我们的唇吻之间。比如南方一些地名:墈、圳、坳、凼、塝;比如铰(剪,一声)、闼子(窗子,王荆公“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晏(晚,古人说帝王翘辫子除了“崩”“驾崩”,也讳称“晏驾”)、㧟痒(挠痒痒)、忌嘴(忌口)、栖或徛(站立)、籴米粜米(买米卖米)、彟(用秤称东西)、哕奶(呕奶水)、趿鞋(拖鞋)、啜(呷)、燂(在火上使热)、焙(烤)、掖、㧐、曳、扽、斢(掉换)、祧(土话念第四声,指前辈传东西给后辈)、筅帚(灶上清洁用具,竹制,“筅娘”指骂娘)、庹、拃、邋遢、斫(砍)、啮、掣、襻(袢)……数不胜数。

四 浅探赣语(或曰方言文化)在语文实践中的作用

鉴于普通话的历史短暂(年轻),加之它是杂交产物(说得好听一些叫民族大融合的宁馨儿),故而,它离古代汉语就相对更远,有时候甚至到了遥不可及的地步。也就是说,普通话离古代文明的距离比赣方言离古代文明的距离,要遥远到不以道里计了。

(一)方言诵读诗文 家国情怀洋溢

基于以上理由,我在给孩子们讲解赏析古诗文时,更愿意用方言和他们交流,很多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用土话诵读唐诗宋词,真的是别具风味,夸张一点说,简直风情万种呢!尤其是遇见我们江西籍古贤的作品,更是亲切得好比“他乡遇故知”,差不多要情不自禁穿越古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

(二)跨越时空召唤 称呼亲切自然

先从称谓拉近关系吧。比如“阿”字在古诗文里作为前缀经常出现:阿谁(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行》)、阿母、阿兄、阿妹(《孔雀东南飞》)阿爷、阿姊(《木兰诗》)、阿姨(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我们赣方言里,也保留了许多“阿”(念hā):阿爸(大伯子)、阿叔(小叔子或叔叔)、阿姨(姨妈)、阿姊、阿婶、阿姑、阿舅(小舅子或舅舅)、阿妗(大小妗子)……

(三)援疑质理解难 格物致知莫忘

在古诗文中难以理解容易误会的字词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有时候不妨让它们到我们赣方言这里走走亲戚串串门,或许迎刃而解。

譬如,《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里的“转”,很早以前的教科书注释为“次”,现在教育部审定教科书则解释为“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2页),不知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解释的依据是什么。赣方言里,几乎没有“次”的说法,用“转”表示“次”相沿成习,所以,先前看起来简单的注解反而有可能是正确的。

“潺潺”在一般解释中,“形容溪水、泉水、雨水的声音”。写雨声的,如柳柳州《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又南唐李重光《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实际上,这里的“潺潺”不仅指雨声,而且形容雨声很大。赣方言道:“雨落得潺潺叫”“潺潺叫个(的)雨”,皆状雨大雨声大。

学古诗文,遇到“汝”“女”通假作“你”时,或许有人疑惑:普通话里,“汝”“女”和“你”读音相差也忒大了吧?要通假比较勉强!对此,我们江西老表就只能“呵呵”了。赣方言里,“女”和“你”念起来几乎没有差别的。古人通假不会“通”错了,更不会是“假”的。

李太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震古烁今。这里的“个”大家都知道是“这么、这样”的意思,但是,不免隔膜,甚而莫名其妙。可您也许不知道,赣方言“个”“个样(有的地区念成‘该样’)”,确切无疑地,就是指“这么、这样”。

杜工部《春夜喜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鄙人所见的注释而论,这个“短”都没有解释,似乎就是“长短”的“短”,毋庸置疑,理所当然。诗圣还能出错吗?当然,肯定不是大诗人出了纰漏,而是我们虽然有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没带想问题的脑子。如果头发能越搔越短,那么,这世界上还会有一种职业叫做理发师的吗?您可想而知,老杜之后的人,多么不爱动脑筋呀,弄得人家剃头的师傅哭笑不得,我们也好像从来不怕圣贤笑掉大牙!在敝邑,将柴火砍断就叫“短柴”。毫无疑问,杜少陵的“白头搔更短”的“短”应该是“从根部断落”的意思,引申为“(越搔越)掉落、(越搔越)少”之意。

王荆公《伤仲永》有一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教材将“扳”作通假字“攀”,“牵、引”的意思。解释为“牵、引”似乎文理皆通,但是,“攀”呢?不妨查查,自古以来都不会和“扳”读法相同。扳,一般释义是“用手将物体反向移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都读如“班”,释为“挽也,引也,援也”。《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又作“普患切,音昄”,上声。赣方言除了阴平声也有上声的念法,赣语“扳”念上声的意思是:强行做某事,或者强迫他人做某事。从《伤仲永》里紧接着该句话的是“不使学”可以推理出,这里的“扳”是大人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肯定违背孩童好玩的天性,小朋友无疑是不乐意的,尤其是因为大人唯利是图而使之成了日常生活。

杨诚斋《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课本对“赚”的解释是“骗得”,念zuàn。这里犯了一个“以今注古”的毛病,赣方言里“赚”没有“骗”的意思,古代字典里也没有这层意思,这应该是元朝北方话一统天下之后的事了。《现代汉语词典》“赚”念zuàn时注明是方言,却没有指出是哪里的方言,至少赣方言没有这种说法。窃以为,还是就让它念zhuàn,

还是就让它安分地去“赢得”吧!实在想“厚古”,不妨注音为tàn或zàn,赣

方言里是这么念的,我们高兴,离我老家不远的吉水老乡杨公估计也将含笑九泉的。谁说不是呢,多了一句乡音多了一个知音哪!

南宋理学名家朱元晦《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甚至一般读者,都可能把这里的“渠”误以为是“小沟、沟渠”。殊不知,在古代汉语中,“渠”作第三人称“他、它”讲,不乏其例。例如,《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期”,司空表圣《光启三年人日逢鹿》尾联“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王介甫《拟寒山拾得二十首》“问渠前世事,答我烧炭来”“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赣方言里“渠”就是“他”,读如“杰”之国语。

(四)古为今用超凡 土为我用超然

近年,比较火的一个音乐团体叫做TFboys,里边有个歌手易烊千玺。我发现,好多人“认字认半边,不用问先生”(本地俚语),不约而同地将“烊”念成了“洋”,大概觉得顺嘴,加之读作“洋”比较洋气或者主观上认为能使易烊千玺先生洋气。然而呢,不管通行字典里还是我们赣方言里,“烊”念“洋”的时候,都是“融化/溶化/熔化”的意思,表示这个意思时也可以写作“炀”(隋炀帝的“炀”)。易先生之尊父母会替易先生起一个如此独特的名字(顺便说句,我先生的儿子比易先生还大几岁,也是四个字的名字,非复姓),定是喝过几瓶浓墨水的人,应该反复斟酌过的,至少应该查过普通字典的,如果念作“洋”,易烊,就成了“易得róng化”,难不成人家一个知书识礼之人,指望自己的儿子在即将跨入千禧之年的时候是雪?是冰棍?是盐是糖?或者其他会化的什么玩意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打烊”这个词,在举国崇商的当下,妇孺皆知。滑稽的是,人们又喜欢念作“打洋”,好像洋人和我们不但有血海深仇而且永难化解。我们赣方言里,“烊”念去声(第四声)时,就是生意好顾客多的意思。比如:该只超市真烊呃!“打烊”自然是“关门谢客,不再有主顾”。再扯回去聊聊人家大明星吧。易烊,可以理解为谐音“异样”,表示与众不同(我先生的女儿名字也是四个字,压阵的是个“异”字);也可以解读为“生意好,易得招徕顾客”。一语双关。您瞧瞧,人家的父母口彩吃价(赣方言,漂亮)吧?易先生舞勺之年出道,未至弱冠,便已蜚声华语乐坛、名动天下,已经不止易得烊,而是非常烊非常非常烊,烊得少男少女神魂颠倒恨不时时刻刻同游啦!

(五)专门专跌专家 方言方便方家

诸多时候,方言有助于理解字词句,甚或篇章结构。

比方有个成语“方枘圆凿”(词语则缩为“枘凿”),比喻两不相容格格不入。枘,就是土话说的榫头;凿,就是凿子。以前木工干活,我辈常见。

又比方,“箸”在过去就是指筷子。赣方言里,没有把筷子单独叫做“箸”的说法;但是,“箸”却幸运地残存在“火箸”这个赣方言词汇里,火箸是吊在烤火用的火笼上面用来拨火的筷子状的金属,有钱人家用的是银子做的。

注①教育部审定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3页,2016年11月第1版

有个常见的成语“前仆后继”,后来,《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为了迎合低俗将错就错,就再造一个成语“前赴后继”媚俗,殊为可笑。“仆”在我们方言里是“倒下”的意思,引申为“死”。前面的人死了,后面的人继续前人未竟之事,义通理顺。而“赴”呢,“奔赴”的意思,并无“死”义,何来“继续”一说?如若非要生造一个意思类似的成语,也得是“前赴后跟”或“前赴后拥”,够蹩脚的吧?类似可笑的成语还有“艰苦卓绝”“名符其实”“触目惊心”“气冲斗牛”[正经是“坚苦卓绝”“名副其实”“怵目惊心”“气冲牛斗(仄平平仄)”]等,与题无关,兹不讨论。

(六)不敬先贤万物 人间啼笑皆非

赣方言里,哭与啼分别明显。哭,一般是大人行为,事情比较严重,比如哭丧;啼,则可人一点放松一点,因此,它就在诗文里此起彼伏。子规啼、乌啼、莺啼、鸡啼、猿啼,飞禽走兽之啼与小儿啼(《伤仲永》“忽啼求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古诗文里,“谁”比“那/哪”早出生若干年(而且是嫡出),谁家、谁边、谁个、谁人……赣语里没有“那/哪”一词。

(七)认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义

(1)韩退之《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个“食”,都是“饲”的意思。赣方言里但凡禽畜,通说“饲”,饲鸡鸭鹅猪牛羊马一肩挑。并无“喂”一说,喂,只有伺候小儿吃饭才叫“喂”。喂小孩饭菜不叫“饲”,毕竟不能人畜不分,先人这点智商还是自带的。

(2)辛幼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和“如”意同,一般人感觉相对陌生。赣方言里,表示“像……一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就有“作”“做……样个”“得个”,因此,我们理解起来,靡不费力。

(3)宋潜溪《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叱咄,教材释为“训斥、呵责”,将它视为一个词。个人认为,即使是一个词,课本解释也不够准确;况且,实际上,这里应该是双音节的两个词,叱,即“大声呵斥”;咄呢,则是责骂的意思。赣方言里,“咄人”就是“骂人”。当然,我们方言里,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气势压人,夺人魂魄”,比如说某个人“话事(说话)咄咄叫”;这个意思,现在就躲到成语“咄咄逼人”里虚张声势作威作福去了!

(4)俗语“偷偷摸摸”“小偷小摸”、成语“偷鸡摸狗”十分常见,就如偷盗事件频发。这儿,“摸”的解释为“用手在昏暗中探索物体”(这和“摸”的构字法有关,形旁“莫”,就是后起的“暮”字,引申为昏暗),土话如“摸鱼”、“泥水中摸到一只鞋子”。以上之“摸”,都不能理解为“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土话中,“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当写作“摩挲”的“摩”。而“摸”在赣方言里作入声,没有念平声的;“摩”倒是和普通话读法相同。

(八)汲取民间智慧 足堪发噱怡人

赣方言里,比普通话比书面语丰富多彩的词语、口语、俗语比比皆是。谓予不信,请看!

(1)普通话里骂女人泼辣为泼妇,已经封顶了。看看我们土话的含金量吧,我们让渠(她)瞬间变作“奓(土话念沙不念诈)鸡”,母鸡生气或作战斗状态时尾毛如同孔雀开屏,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毫不怯场,以此形容女汉子,不亦熨帖乎?此等拟物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得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案几为之一惊!

(2)骂人不得好死,我们让他“打夜作死”。言下之意,该种坏蛋连死都不配享受阳光,不配光明正大,得三更半夜见不得人地去参见阎王爷,战斗力难道不爆棚吗?

(3)用来形容某人追根究底一连发问,我们罚他去“盘根斫树”,把树木的根挖尽了再放倒它。有趣不?耐人寻味不?比“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高明不是一星半点叭?

(4)成语“眉开眼笑”应该是后起之秀,来自王德信《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们乐安土话呢,叫“佯思眼笑”“眉思眼笑”。兹讨论“眉思眼笑”。“眉开”白描写实,“眼笑”拟人;而“眉思”呢,显然也是拟人。想一想是不是高下立判了呢?

(5)“屎骨(屁股,实则暗通“屁眼”)不痒抠到痒”比“无事生非”俏皮得多吧?“惹事挑祸”比“惹是生非”警醒得多吧?“床檩(床沿)上揞(压着)卵子(一不小心差点自宫,呵呵)”比“哑巴吃黄连”比“打掉牙齿和血吞”更有生活情调更有闺房之乐吧?

(6)中医“中暑”,我们这里叫“闭痧”或“起痧”。中暑,虽然直白,却乏内涵。恩师、书法家曾印泉先生近日诫其幼公子曰:中暑之征兆并非头晕目眩浑身乏力(很多疾病都如此),而是天溽暑,汗不能出。谌为的语。汗不得出,即“闭痧”的“闭”,闭合了汗腺,汗腺不开心了罢工了才可怕,才要“刮痧”呀。民间智慧可见一斑!

(九)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华佗再世

赣方言在辅助解决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方面,有时也能屡立奇功,就看我们能否好好利用这个土方让孩子们服下这剂土药。

(1)“踮”在普通话里念第三声,但因为受声旁“店”之误导,有些孩子容易想当然地念四声。赣方言里,“踮”的意思就只有第三声,虽然念法略有不同。

(2)蹿与窜。赣方言里,单用时,基本没有“跳”这个词,我们用“蹿”来表示“跳”,也读阴平,自下而上再下,立体几何动作;而“窜”呢,土话也念四声,只是平面几何行动。如此解决,一目了然或说一曰了然。

(3)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的不乏其人。前阵子,某个国家级的大型刊物网络征稿,竟然也犯了“天下许多男人都会犯的错”,弄成了“征稿启示”,可笑可叹之至。给鄙人的“启示”是:笑他叹他不是我们江西人,没办法充分利用赣方言!我们解决它们之间的“纠葛”易如反掌:示,念作释;事,念作四。一念解千愁!

(4)中小学生在作文中,“躁”“燥”极易混淆。尤其是碰到“烦躁”就举棋不定莫名烦躁,受“烦”的火字旁之诱惑,“躁”之“足”跟着着“火”,似乎不烧这把火,不足以展示心头之烦躁发泄胸中之怒火。即使有时候我的确被他们的错别字弄得烦躁不堪,我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每届学生:赣方言里,“急躁”的“躁”,我们也念四声;而燥呢,我们念第三声。《佩文诗韵》《中原音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书也是注第三声。衣服干了,我们都说“衣裳燥了”,如此一来,还会错吗?您会把“急躁”念成写成“急zăo”吗?

(5)绊和拌,国语念法一样。而赣方言,绊,我们念pàn;拌,我们念pān。差别还是蛮明显的。“绊了一脚”“绊倒了渠(他)”和“拌粉”“拌鸡糠”“拌辣椒末”,这不可能弄混的。

(6)亚圣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行注释,畔,通“叛”,背叛的意思。假如不细想,大家肯定认为没啥毛病。但窃以为,如果这里的“畔”是通假字,那么通假的字应该是“绊”而非“叛”,提醒一下,“畔”“绊”在赣方言里念法一样。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这句显然是对比句,“畔之”的反义词是“顺之”;既然是“顺”的反义词,怎么可能是“背叛”呢?再明显不过,“顺”的反义词该是“使……不顺”“使绊子”“绊倒”“制造障碍”之类的,而不是“背叛”一走了之一撇二干净。第二,大家理解为“背叛”,那得知道什么情况下才用“背叛”一词吧?一般说来,我们把投向非正义非道德的一方、弃明投暗叫“背叛”,趋于贬义词。用在此处,很难不引起误会。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去䌷绎古人的微言大义,虽说难以完美,但是如果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会,那还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吧?第三,我甚至认为此处的“畔”,未必一定是通假字。畔,本义是田地的界限,是隔开的有障碍的。为什么不可以引 人民教育出版社申为“制造障碍”“有障碍”“有隔阂”呢?

(十)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将相何如

方言俚语,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精炼警策,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大多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也是我们写作、口语交流的恩师兼奶娘,知识取之不尽营养用之不竭。

(1)比如我们表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平实得近乎死板)是这么说的:麻麻雀仔肝心肺。约略成为七个字,而且平平仄仄平平仄,朗朗上口。叠词“麻麻”既能联想麻雀之芳名贵姓,又能展示麻雀之体型小巧,还能体现麻雀之可怜楚楚;用“肝心肺”代替五脏六腑,用的是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堪称最简短最生动的说明文!

(2)“黄眼雀仔黄又黄,娶里(了)老婆不要娘”用到“起兴”。“蛤蟆冇颈,细个(小孩)冇腰”类比手法。“关起门来你一个,打开门来黑里天(表示多)”对比加夸张。“十个瘌子(癞痢)九个犟,一个不犟装死相”滑稽可乐。“矮子矮,一腹个拐”饱含人生哲理,没上过当的人总结不出来。“蛤蟆冇路,一跳一步”辛酸痛苦又不失豁达励志。

(3)赣方言里,怀孕不叫怀孕,也不像“害喜/有喜/有了”那么含蓄委婉或者腼腆羞涩,而说“做大人”(转义是“腹中有细个”,怀了小孩)。言外之意,女人生孩子之前不能算成熟,一旦人妻,为母则刚,则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大人了。您瞧瞧,比单纯的“怀孕”文章更足吧?

(4)过去没有卫生巾(现在的孩子亲切地叫它“姨妈巾”,似乎来自姨妈制造),乡下人自制一种叫做“妈片”的,这俩字也凝炼得传神,简洁得如同普及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用得上这东东的姑娘,就是随时可以做母亲的人啦,就待字闺中随时出阁吧!女大不中留啊!

(5)过去民间普遍认为,做木匠的人手艺好就得博学多才,因此我们封木匠师傅为“博士”,给他们戴上“博士帽”,这在手艺人里算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三十六行里,差不多是状元级别啦。充分体现乡下人对知识心存敬畏心存渴慕。

(6)而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寻衅滋事之徒,我们就让他们去“打罗/打

注① 教育部审定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 2017年7月第1版

锣”:罗是罗汉,光棍的意思。而“打锣”呢,是我们乡下人的一种奇技淫巧(奇技异能),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哪家人丢了重要的东西或者走失了人,过去的村庄一般林深草密不易找寻,不得不邀上乡亲一起对付,为首者拎着一面铜锣,边敲边喊,一来警醒,一来驱邪。说来也怪,往往奇效。后来为什么反倒让“打锣”走上了邪路呢?我看应该是嫁接它的一个侧面吧:比如人多势众、耀武扬威、光天化日。

(十一)“地理”“的哥”偏爱 笑煞他老司机

有关“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现在整个神州大地简直是一团糟。毫不夸张地说,不啻是年轻一代,随手乱来宛如乱扔垃圾;就是中老年写手,也是随心所欲宛如垃圾不分类。笔者曾在微博里放言:衡量一个人能否称得上作家,最起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他会不会乱写“的、地、得”。如果要从语法的角度料理此事,给这仨兄弟分家,诚非易事。鄙人就转变思维,从方言切入,果然游刃有余。敬请诸君耐心观看。谢谢!“的”表示所属关系,在赣方言里,念“哥”或“个”,第一声或第三声。“地”则念“哩”。唯有“得”哥到哪里都口音不变,很好分辨。我给孩子们编了一个公式:不懂“地”理(哩)就没办法做“的”哥。百试百灵。哈哈,再会弄混,我就没辙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十二)中华文化精华 格律(或曰“文脉”)亟须赓续

(1)古代文章主要分韵文和散文。韵文,顾名思义,就是押韵的诗文。押韵成为中国文学[包括民谣、山歌、顺口溜、谐口(敝邑俗称“叶壳嘴”)、喝彩、戏曲等民间文化等]特别醒目的特征。尤其是诗歌,因为历代都倍受推崇(宋词略有不同,兹搁置不议)而地位显赫而深入人心。自《诗经》开始,就没有不押韵的例外。有些看起来不押韵的诗文,并非真不押韵,而是古今语音变化太大或者地域差异太大(甲地不押韵乙地押)显得面目全非。还是举些例子实在一点。《诗经•蒹葭》末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以现在的读音来看,已、涘、沚都押韵,唯“右”高蹈出其右。我觉得,很肯定是押韵的;也就是说,上古的时候,“右”的韵母也是i,否则只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右”字属于讹误。汉乐府《十五从军行》的韵脚分别是“归、谁、累、飞、葵、羹、谁、衣”,“羹”太突出,比腰间盘突出还突出;也只有刚才说的两种可能。人家本就押韵,到了如今,我们念法大异其趣罢了。再举一个近一些的例子吧。诗豪刘梦得《陋室铭》除了末尾“孔子云:何陋之有”为了突兀为了警策故意为之外,其他都押韵的,押的是《佩文诗韵》下平八庚九青韵。惟吾德馨,“馨”,国语读如xīn,但在中古,人家可是自带g的后鼻尾音呃①。刘先生,为人,虽贵为改革家哲学家;为文,却还是中规中矩不想出格的哦。

(2)我想,藉此机会说道说道鄙人自鸣得意的平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齐梁时期周颙、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以后,平仄是绕不过去的,就有如山路崎岖坎坷,您是无法飞过去的。

某次,我在寻乌一中搞了一个课外兴趣方面的公开教学,课题是关于对联的欣赏和创作。笔者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几个非赣方言区的老师尤其是东北来的老师,被我喷得一头雾水如入庐山云雾之中,一副副超然物外的神仙模样。课后,注①见《佩文诗韵》2011年7月第1版第21页“九青”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他们众口一词地说:还是你们占了方言的便宜,也算得天独厚资源利用!他们的玩笑话基本没毛病。瑕疵在于:“方言”不便宜,它很金贵,金贵得我对它不胜感激。

本人在八九岁时,比方仲永先生大两三岁的样子,突然来了兴致,甚至有如神助,一连写了几十首五言绝句,完全是在无师自通的自由主义状态下闭门造车的,但那“车子”竟然像模像样地有方向盘有四个轮子,深得四叔之谬赏。说是无师,有点亵渎先贤。实际上,我是采用最笨的办法造诗的:平仄呢,完全参照某首唐诗,韵脚借用原字,不越雷池一步。稍后我才获知,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古代文人墨客之间诗词唱和的一种:“次韵”,也叫“步韵”。我到目前都不知道,我当时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悟性!也许,我是某个不知名的唐宋诗人投胎托世的吧?您也可以把我刚才所说的当成吹牛逼。但我想郑重地告诉那些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采用笔者童蒙时候的作诗方法起步,虽然看似笨拙,实则高明,至少不会犯错(撇开水平)。近体诗里,拗救、三平三仄调、犯孤平、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等,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呢。所以,从简单做起,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起步:描红。

扯得有点远,该收一下绳子啦。据我粗略估计,赣方言与中古及以后的古汉语,平仄的吻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您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至少我是很骄傲的,骄傲得不怕落后骄傲得满身土气骄傲得洋洋得意!

除了诗词,还有成语集中体现前人的智慧。流传下来的成语,在平仄方面,

绝大部分也是有规律的。四字成语大致有四种构成方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弄清了诗词成语的平仄,对我们大有裨益。比如,熟读诗词,您就会发现,古诗词里,看、望、漫、探、教、过、胜,大都是读平声的(看、望、忘、探、听等常用字可平可仄,灵活自如)。假如“高处不胜寒”中的“胜”读去声,就成了“平仄仄仄平”,于词律完全龃龉。成语“排忧解难”“排难解纷”中的“难”都是第四声,如果知道它们的构成方式分别是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您就不可能把“难”读成第二声。拙文有点长,挂一漏万,不容赘述。

(十三)不畏征程曲折 只为流芳青史

前几年,笔者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校园小说。就是采用类似马蹄格的方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轱辘而下,一千多个段落,每段段内隔句押韵。并且,为了展现赣方言独特的魅力,本小说除了常规版本和押韵版本外,鄙人特意改写了一套方言版本。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也算是身体力行殚精竭虑啦。另外,我用不同的词牌名填了一百六十多首词,并且每首附有译文。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管诗词小说散文随笔,通通押《佩文诗韵》的韵,坚决不出韵,像严守道德底线一样谨小慎微像安居文化冢庐一样慎终追远;虽然筚路蓝缕长夜漫漫,也算自得其乐无怨无悔吧。

五 结语

祈愿各位同仁在教学上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在开发利用方言以及乡土文化方面各显其能!也愿自己最终能够功圆德劭扬名立万!我不想将我伟大的梦想藏着掖着,愿它搭上更加伟大的中国梦这趟动车!

参考文献

⑴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第7版)2016年9月

⑵张双棣 殷国光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版)2014年3月

⑶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出版 1999年5月

⑷郭锡良 唐作藩等编著《古代汉语》 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1年

⑸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

⑹兰宾汉 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 中华书局出版 2011年1月

⑺柏子琳 任海燕等《方言对社会决策及情绪的影响—来自电生理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8,41(05):1171–1177

⑻李生慧《听得到方言 看得见乡愁—对方言热的冷思考》[J]《文化学刊》2018(11):178–180

⑼李蓝《方言分区的历史与方法平议》[J]《语言战略研究》2018,3(02)38-49

⑽杨小平 王瑞赟《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71-74

⑾余静《文学方言描写翻译研究路线图》[J]《中国翻译》2018,39(03):19-27+127

⑿冷萱 张恬 王雨林《流入地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8(06):49-56

⒀孙建华《汉语方言小称变音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J]《语言研究》2018,38(03):19-28

⒁黄骏《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移动场景与新型方言交往——以方言短视频为例》[J]《现代视听》2018(07):25-29

⒂余米慧《浅谈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以大连方言为例》[J]《黑河学刊》2018(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