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将至,广州已经提前开启高温湿热模式。每年的这个时候,往往也是蟑螂繁殖的高峰期,蟑螂的消杀工作已经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蟑螂外号“小强”,它们总能无孔不入地“潜伏”到居民家中,在意想不到的角落突然出现吓人一跳。

尽管各个街道和住宅小区都开展了集体消杀行动,但对于家居防治蟑螂,很多市民还是无所适从。因此本期《问吧》请到了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昆虫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资深昆虫专家戚根贤,就一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小强”。“做到知己知彼,有效防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蔡凌跃

戚根贤今年54岁,研究蟑螂灭杀至今已有30年。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多次应邀赴香港和澳门开展灭蟑螂工作,每次“歼灭”的“小强”数量能铺满一地,场面触目惊心,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强杀手”。

那时的戚根贤就发现,德国小蠊是“出镜率”最高的品种。“上世纪90年代德国小蠊的危害已开始严重,到了现在是如此,德国小蠊最难防治、危害最大。”

小强为什么没有天敌 问吧小强(1)

昆虫专家戚根贤

认识“小强”:一年下来后代能过亿

广州日报:从专业角度来看,蟑螂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戚根贤:对我们来说,蟑螂是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的一种昆虫。它能传染疾病,所以也是一种卫生害虫。

广州日报:目前已知的蟑螂品种中,在中国出现的有多少种?你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其中哪些?

戚根贤:全世界已知蟑螂种类接近5000种,我国有记载的约有253种,其中大部分为野外栖息种,它们大多生活在草丛、枯枝落叶堆、碎石堆或树皮下,对人类影响不大;大概有14种是家栖性蟑螂,才是我们平时要防治的卫生害虫。其中又以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为最常见,我们研究所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这三种。

广州日报:蟑螂被外界称为“小强”,为何它们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戚根贤:被外界称为“小强”的应该是德国小蠊,其体积小、生活周期短(完成一个世代的只需要60来天,反观澳洲大蠊要10个月,美洲大蠊要1~2年),而且具备适应性强、孵化率高、繁殖率高、更喜欢群聚等特点,所以德国小蠊往往数量更多,防治起来更难。人们感觉蟑螂总是“打不死”“杀不尽”,生命力很强,所以称其为“小强”。

广州日报:市民反映家中的蟑螂既有会飞的也有不会飞的,其区别在哪?

戚根贤:会飞的是大蠊类,德国小蠊不会飞,但爬得很快。现阶段来说德国小蠊的危害更大。

广州日报:蟑螂的繁殖能力有多强?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戚根贤: 蟑螂繁殖能力非常强,如德国小蠊,一生可产4~8个卵荚,每个卵荚有37~44个卵,以最少来算一只雌虫一生能产148只后代;关键是它的后代大概两个月左右就会性成熟,并加入繁殖大军,一年下来会有4~5个世代,其后代可能达到过亿的数量。

蟑螂一是对人造成直接危害,如污染食物、骚扰人类居住环境等;二是通过传播疾病的间接危害,这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更大。蟑螂可携带细菌、病毒、原虫和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病原体,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菌、沙门氏菌等,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痢疾、小儿腹泻、肠道病、胃炎等,还可能对过敏体质的人引起过敏症状。

小强为什么没有天敌 问吧小强(2)

戚根贤和同事在实验室开展的防蟑螂测试

阻击“小强”:搞好日常卫生是关键

广州日报:最近广州高温湿热,很多市民家里的蟑螂一下子多了起来,为什么?

戚根贤:蟑螂属于冷血动物,活动受气温影响较大,数量因季节有明显变化。它们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因为高温潮湿会增加蟑螂的活动和繁殖,所以潮湿而闷热时会感觉周围蟑螂多起来了。家里蟑螂增多的原因,一是本身家里就有蟑螂,通过自身繁殖增加;二是通过外来物品携带进来;三是通过下水道、门口等地方进入家里。

广州日报:德国小蠊一般在什么样的地方出没?

戚根贤:相对于大蠊,德国小蠊对湿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因此活动范围更广泛,喜欢成群隐蔽在潮湿、食物丰富的厨房、食品加工厂、食品储物间的缝隙、角落和支架上。德国小蠊喜欢取食发酵、带甜味的食品,所以一些西餐厅、面包店和酒吧间也是多发区。

广州日报:蟑螂一般易从哪些地方潜入家中?市民应该如何进行堵截?

戚根贤:对于家庭来说,蟑螂主要是通过“一带二爬”方式入侵室内。“一带”是指随外来物品往家中带进虫体或卵荚,比如木质桌椅,商品包装箱、搬家时的旧家具等,都容易被卵荚附着;“二爬”是指从下水道或者家门口爬进屋。

所以,平时大家带物品回家时要注意上面是否有蟑螂、卵荚;二是要注意下水道口的密封性,是否会让蟑螂轻易爬进屋,必要的话进行排水防虫处理;三是注意门外走廊卫生,特别是垃圾收集处,若发现有蟑螂活动,尽早处理。

广州日报:肉眼能否分辨蟑螂性别?如何能有效减少蟑螂在家里繁殖?

戚根贤:美洲大蠊雌性成虫体型更加肥大;德国小蠊雄性成虫翅膀接近腹端,而雌性成虫翅膀超过腹端。要控制其繁殖,搞好日常卫生是关键,尤其靠近厨房的一些缝隙要注意填补上,将家中物品收集整齐,减少蟑螂可以取食食物及隐蔽的环境。若发现产卵的母蟑螂要及时杀灭。

广州日报:过往不少案例介绍蟑螂通过耳朵进入人体,或者小孩误食蟑螂的,需要如防止这类现象发生?

戚根贤:家中有小宝宝的更要注意家庭卫生,尽可能不让蟑螂在家里繁殖,一见蟑螂活动尽快处理。一旦出现蟑螂误入耳朵或者误食现象,身体出现不适的要尽快到医院寻求治疗。

小强为什么没有天敌 问吧小强(3)

实验室里进行的蟑螂贴功效测试

捕杀“小强”:手段多、无需特殊处理

广州日报:当蟑螂已经进入家里了,有哪些“武器”适合进行灭杀?这些“武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吗?

戚根贤:杀蟑饵剂、胶饵剂、笔剂或喷射剂都是可使用的。杀蟑饵剂、胶饵剂都是让蟑螂取食后中毒死亡,所以要投放在蟑螂活动环境内;笔剂是用药笔划在现场,让蟑螂爬过接触药粉,引起中毒死亡,所以要将药笔划在蟑螂活动环境内;喷射剂直接对着蟑螂身体喷射药液即可。

正规厂家生产的都是卫生杀虫剂,其农药登记证号码为“WP”开头的是低毒性产品。正常使用对人体危害很小,不过家中如果有小宝宝的话最好避免接触。

广州日报:对于会飞的大蠊类“小强”,是否常规捕杀方式就没用了?

戚根贤:不是的,大蠊平时也跟德国小蠊一样是爬行为主,行为方式都很像,通常只有在下大雨之前会有飞行的举动,但都不会持续太久,正常的物理、化学武器也能对付它,如果是要在空中捕杀,使用捕捉网或者电蚊拍之类也是可以的。

广州日报:遇到蟑螂,手头又没有“武器”时,可以直接用脚将其踩死吗?

戚根贤:用脚踩死的话会造成二次污染,要注意及时清洁鞋底和地面。其实可以选择用一张纸将其包起来捏死然后再扔掉。

广州日报:捕杀到的蟑螂尸体应该焚烧吗?发现还未孵化的卵荚可以破坏吗?

戚根贤:蟑螂尸体的污染其实没那么严重,不用焚烧,所以普通处理就可以。大蠊类的卵荚是单独生长的,成熟了就会脱壳,在其破壳之前发现的话直接捏扁就可以灭杀了;德国小蠊的卵荚是跟随母体的,发现带卵荚的母蟑螂直接将其整个灭杀即可以防止其繁殖。

小强为什么没有天敌 问吧小强(4)

用科学眼光看待“小强”,其实它也没有那么可怕

解惑“小强”:不“聪明”、能消灭、不用怕

广州日报:蟑螂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戚根贤:蟑螂喜欢甜食,有资料显示,带有蔗糖的饵剂用多了之后,蟑螂现在对于蔗糖会开始反感了,所以如果同一种药用多了是会增加它的耐药性。但蟑螂不像老鼠那样聪明,学习能力没有那么强。目前已知蟑螂之间能通过散发聚集素实现群聚活动,但还没证据显示它们之间能够通过通讯来规避危险。

广州日报:据说蟑螂可以“断腿再生”,“断头存活”,是真的吗?

戚根贤:蟑螂腿分为三节,在断了一小节的情况下还会重新长出来,但若是整支腿都断了是不能恢复的,对其行动会有一些影响。由于蟑螂属于节肢动物,呼吸系统分散在全身各个部分,所以如果头部断了确实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呼吸,但并不会存活太久。实际上大家觉得蟑螂生命力强也有一定的误解,它只是繁殖力强,繁殖量大,自身的生命力并没有过人之处。

广州日报:皮肤不小心接触了蟑螂会有感染的风险吗?应当如何处理?

戚根贤:不需要特别的处理,用清水加点洗洁精或是洗手液清洗就可以了,蟑螂的表面没有什么危害物质,接触了也不必过分担心。

广州日报:有人认为蟑螂喜欢高温潮湿环境,那只要在家里把空调打开,就可以规避蟑螂了,是真的吗?

戚根贤:蟑螂属于冷血动物,空调对其影响有限。依赖潮湿环境的主要是大蠊类,数量最多的德国小蠊同样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下存活和繁殖,所以空调就算开到16度对它来说也只是能够降低繁殖速度而已,还不到无法生存的地步,所以大家关键还是要提高家中的卫生状况。

广州日报:经常有市民反映家中床上都出现蟑螂,这是因为蟑螂对人类有攻击性吗?

戚根贤:并不是,蟑螂首先具有背光性,看到有人有灯光的地方会躲开;蟑螂不像老鼠和蚊子那样会咬人,据我们之前去灭杀的经验来看,蟑螂通常会在床头柜和床板的缝隙处活动,那是他们喜欢藏匿的地方,但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人们会在床头柜摆放食物,或者把食物带上床吃,留下残渣的气味才把蟑螂吸引过来,它们顺着床头柜爬上床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卧室的卫生,尽量不在床前吃东西和摆放食物。

广州日报:生活中很多人都对蟑螂存在恐惧,这种心理应如何克服?

戚根贤:蟑螂的体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可能是因为长相令大家觉得可怕。其实大家只要多进行科普学习,了解与蟑螂有关的知识,知道蟑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昆虫,就没必要那么恐惧它了。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头条号新开一档栏目《问吧》,就广大读者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邀请各行各业资深专家、学者回答。您有什么不解、遇到何种难题,就来向我们问吧!我们期待您精彩的问题,和我们一同找寻、解决生活的痛点。我们希望当您的生活顾问和情感陪伴者,有问题找《问吧》,我们不见不散。

您如有问题想问,请加微信找我们的管理员小姐姐“小问号”(ID:cylygcssh),待她拉您加入《问吧》读者群,我们将邀请资深专家为您解答,并定期发布问题回复。期待您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