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几个小朋友草坪上一起疯玩久了,都觉得有点无趣,于是纷纷来找妈妈。朋友和我赶紧终止聊天,起身迎接这一群小魔王。

朋友提议:那我们来玩抓小鱼游戏吧。这个游戏我熟悉,就是我和朋友双手相拉,形成一个网,孩子们要从中钻过去,且不被我们抓住才算成功通过。

“不过这次我们要来个有难度的,每个小朋友通过的时候,必须说一种陆地上的动物。”听到这个条件,小朋友们都兴奋起来,开始动脑筋。

给Elsa读绘本已接近3年,且她最近还痴迷听喜马拉雅的《猴子警长破案记》,对于动物的掌握,我想应该不成问题。

差不多4个小朋友排好队,一个一个说,刚好也有思考时间,难度在于别人说过的,就不能重复。Elsa先顺利的通过两局,到第三局的时候,就开始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不得,向我发出求救信号。

按我的判断,她知道的肯定不止这么多,但是在新场景中调用不出来,说明思维灵活性不高。于是,我开始观察,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有这个问题,也就是思维固化僵化,没法活学活用。

反观自己,其实我也是个思维缺乏灵活性的人,朋友提议穿过渔网要说陆地上的动物时,我心里暗暗佩服: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呀。

不懂得变通,做事往往“一根筋”,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思维相对固化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灵活性?

这就需要我们父母了解思维的特性、元认知、秩序敏感期等等概念,在认真学习了这些科学概念以后,我才发现Elsa的思维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意识及无序状态,惯性自然容易形成固定或僵化,无法活学活用。也只有从源头上理解这些,父母才可能帮助孩子梳理出思维启蒙的道路。从思维的无意识走向思维秩序的建立,并最终打破固有思维,加入灵活元素,最终形成思维的灵活性。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1)

思维是什么?

思维,简单些说,就是我们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人的每个活动都跟思维有关,虽然有些行为是无意识的、惯性的,但是这个行为对应的思维运动都是真实存在的。

教育上有个观念认为,思维教育是【第一性】的,什么叫【第一性】?这个概念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一样事务中必然存在一个是稳固的,不会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或改变或消失”。思维就是这样的【第一性】,人类大脑中的思维运动永远存在,想对了,想通了,任何事情或行为也就通了。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2)

思维的无意识状态

孩子从出生开始,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思维训练,其实思维的发展及运动就会处在一个无意识状态。

成人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式,但是成人也并不见得会教授思维启蒙,这里涉及到一个【元认知】概念。

【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或知识的知识。就是自己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考。成人往往是日积月累日渐长大中就形成了一些思考习惯、思考方法,当你让他分享或总结,他往往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没有经过思考、拆解和总结,自然也就说不出来。

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启蒙环境,那就是听任思维自由发展,他/她往往感觉不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很多想法行为变成下意识的反应,长期以往,就是靠惯性思维做事情,很容易变成固化思维,长成“一根筋”。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3)

思维秩序的建立

如果孩子的思维处于无意识状态,很简单,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思维的秩序性。

孩子在正常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特定的【秩序敏感期】,我们先来认识这个概念,以便更好的了解如何帮助不同年龄段孩子建立思维秩序。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一般在2岁开始比较明显。如果从这时开始,父母开始给孩子立合适的规矩,启发思考习惯,孩子就很容易建立一套内在的秩序,包括思考的秩序。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错过了【秩序敏感期】,如何进行思维秩序的培养和建立?

其实不管孩子大小,建立思维秩序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说在【秩序敏感期】更有先天优势而已。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给孩子展示思考路径

这个方面需要父母先动脑,学会拆解和整理自己针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路径,也就是父母先锻炼自己的【元认知】,然后按照逻辑顺序展示给孩子。毕竟孩子并不是一上来就能知道积木怎么搭得更高或成语接龙游戏怎么玩。

注意点一:不要空喊口号

一般父母在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会说“你再试试”, “你再坚持一下”,可是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试试”“坚持”代表着什么,所以父母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才会有接下去的“我怎么去解决问题”。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4)

注意点二:聪明帮助

在展示思考路径时,父母要学会采用一些聪明的办法,比如启发式提问,而不是什么都帮孩子说出来。用现在时髦的流行词来说,父母得“躬身入局”,但又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掉说掉。

2、讨论解决策略

在最早父母给孩子展示思考路径的时候,往往孩子并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父母可以提供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供孩子选择。

等孩子慢慢建立思考路径后,就可以和孩子讨论解决策略了。这时候,父母不主动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用启发式提问,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比如这块拼图一直拼不进去,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拼不进去的原因,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这些提问就可以让孩子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应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针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父母都应该鼓励为主,慢慢引导。

注意点一:不要一味指责

针对学龄期孩子,特别是学习上的事情,父母很容易心态崩塌,变成一味指责。一味指责反映的是父母思维的僵化,并不能给孩子提供正面榜样。

注意点二:方法总比困难多

要永远给孩子传达“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样的信念,不断去引导孩子找方法,找更多好玩的方法。

3、锻炼复盘能力

当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做到上面两个步骤,孩子就会比较了解“怎样进行思考路径的发展,怎样探索不同的学习策略”,动脑能力就比较强,接下来就要锻炼孩子的复盘能力,进一步巩固前两步,形成闭环。

注意点一: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复盘能力就是引导孩子在成功的事情上多想想,这次为什么成功了,可能是哪里做得比较好。但也要多思考一些,还有什么方法可能也可以成功,下次是不是可以尝试这个新方法?让孩子知道永远有进步的空间,方法越想是越多的。

注意点二:失败是为了下次更好

那针对失败,更要复盘,想想这次是哪里没做好,可以从哪里改进,如果再尝试一遍,自己可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事情?这样的思考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恐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失败是为了积累未来做好的可能。

如果父母能带领孩子用以上三个步骤去不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秩序。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新的问题或涉猎新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界定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复盘的路径,完成思考齿轮的良性运转。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5)

思维的灵活性

那肯定大家会想,直接建立思维的灵活性就行了。这样不会被框架束缚。前面给孩子建立一个框架,建立思维的秩序,不是多此一举吗?反而妨碍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概念:灵活都是相对的。没有秩序和规则的灵活是一团糟,也就是回到无意识无序的思维状态。你希望孩子思维灵活,并不是思维随意。

只有先立后破,先把良好的思维习惯立起来,才能再来谈破除思想的僵化,融入相对的灵活性。“立”是最难的,只有先“立”,才有后面的“破”。所以这两者本身是并不矛盾,反而是有先有后一体化的。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带领孩子能完全按照思维秩序建立的三步走的话,孩子的思维并不会形成固化,因为在每个阶段,你的启蒙方法都是开敞的,你不是一味的告诉孩子一个方法,而是启发式提问激发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你会和孩子探讨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并且在复盘中引导孩子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帮助建立孩子思维秩序的时候,打开了灵活思考空间。

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谨防无序固定僵化)(6)

但当你发现如果孩子有“一板一眼”的倾向,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改变一些规律和规则,让孩子具备更多的灵活性:

适当改变每天的作息。

针对孩子已经建立的生活习惯,可以适当改变,不需要很频繁,让他通过适应小变化,感受规则和思考的灵活性。

改变一点规则。

规则一般在执行的时候对应有既定的范围和前提。如果遇到一些不在既定范围内的情况,也可以考虑适当改变规则。这样也可以引导孩子明白思维有时候可以改变一点秩序。

多用假设性提问。

要想思维不僵化,就不能只追求一个方法,要多带孩子复盘,启发孩子如果重来一次,还可以选择什么方法?其实这依然是正确的思维秩序建立过程中的一环。

从无序无意识的思维开始,父母通过正确的手法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思维的秩序感,之后加入适当的变通元素,就可以打造一个思维灵活性的宝宝。

思维是【第一性】的,当思维的齿轮运转良好的时候,也就表示大脑运作良好,不用担心未来大的卡壳危机。

看不见的,有时候才是最重要的。打造看不见的灵活思维模式,才会收获一个自律又有创造力的孩子。

——————

欢迎关注@虎虎升薇 ,一个考了心理学证书、学习了正面管教课程却依然每天与娃斗智斗勇的80后职场妈妈。升级打怪太耗心力,一起来抱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