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行业以及网络游戏产业也迎来了爆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类似“熊孩子玩游戏充值一万多”“小孩一晚上花上万打赏主播,父母跪求还钱”的新闻也开始屡见不鲜。
父母辛苦赚的血汗钱却被熊孩子“弹指间灰飞烟灭”,实在可惜。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追回这笔钱吗?此类问题,是否有法可依呢?听听高瞻律师怎么说。
法律依据
据法律规定看: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在网络游戏中充值消费的行为自始无效。
也就是说,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充值行为本身就是无效的,钱应该退还。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那么,当熊孩子擅自主张充了钱后,我们应该如何追回呢?据了解,苹果手机可以拨打苹果客服的电话,安卓手机则需拨打相应软件对应的客服的电话。
但在此期间你需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还需提供大量的材料,这一来是父母作为监护人有监护职责,二来是游戏公司为防止肆意大开退钱之门。
值得高兴的是,各大主流网络游戏平台针对充值纠纷,一般有设置客服投诉专门渠道,如腾讯公司曾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提供了专属热线,网易公司曾公布了未成年人误充值问题处理办法。
因此,家长可根据不同游戏平台的规定,及时联系游戏平台反映情况,协商退费事宜。如果平台拒绝退费或者久拖不决,家长可以收集误充值相关证据、提供给游戏平台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向消委会求助。
协商不成怎么办呢?高瞻律师提醒:若平台不同意退款,家长可以向游戏协议约定的管辖法院或者家长居住地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款。
但作为父母,诉讼需要搜集相关证据来证明系未成年子女适用。比如家庭状况,以往的生活消费开支等来证明不可能对游戏支出如此大额的费用。
当然,这些材料也只能是通过外部来证明一种盖然性,并不能直接证明是孩子消费。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若家长不能提供证据充分证明充值行为系未成年人所为,需承担败诉的结果。
高瞻律师建议:如若通过司法途径维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证据:
1.利用当事人的陈述来证明是未成年人充值的事实,比如:未成年人的书面证言、视频录像、微信聊天记录、未成年人书写的检讨书等
2.通过对游戏账号的实际控制权证明其归属于未成年人,比如:通过找回密码、第三方软件登陆(如QQ、微信)等方式证明账号归属于未成年人;
3.通过游戏行为证明实际使用人身份,比如:帐号中的游戏好友、上线时间、加入游戏公会等方面信息;
4.提供消费产品记录及相关流水,实践中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一般会集中在几天内,充值金额交易时间较为集中,消费产品也与成年人消费的不一致。
不过,有的时候,亡羊补牢为时太晚,建议广大家长还是做好孩子教育工作,以免日后惹出麻烦追悔莫及。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