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是学习乐器的基础吗(推动地区器乐教学普及)(1)

刘项明为学生进行竖笛教学

文 | 陈茴茴

一间窗明几净的音乐教室,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人手一支竖笛,在老师悠扬的电子琴伴奏下吹奏出一段清脆且动人的旋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中心校牛场学校音乐教师刘项明组织创立的竖笛社团正在进行排练。

2008年,刘项明将竖笛引进课堂进行特色音乐教学,建立竖笛社团。2013年,学校将竖笛演奏列入学生校本课程。竖笛在牛场学校生根发芽并辐射到当地其他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积累,该校累计有千余名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掌握竖笛演奏技艺,通过竖笛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好。

从无到有十四载

刘项明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考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教育系统,分配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中心校牛场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牛场学校成立于1960年,原来是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牛奶场的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后来归属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中心校,是一所乡村学校。

初到学校,刘项明坦言自己当时心里有些想法——一个堂堂作曲专业研究生,却在农村学校里当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别说钢琴,连电子琴都没有。种种困难,让初入课堂的刘项明有些打退堂鼓。

在认真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刘项明渐渐发现,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其实对音乐很敏感,也很喜欢音乐。他琢磨着要为学生们做点什么。一开始,他想着先把教材上的歌曲教好。上课教孩子们唱歌,没有伴奏琴,会弹几下吉他的刘项明抱着吉他进了教室,边弹边教学生唱。但因为要教的学生比较多(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教室冬天屋里还生着炉子,半年下来他的嗓子就不行了。刘项明的努力也让学校看到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确实存在困难,进而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添置了电子琴。

音乐课有了基本的样子,刘项明开始琢磨音乐课之外的“二课堂”(社团前身)。自己会吹萨克斯管、葫芦丝、竖笛几样乐器,他想着选一项在二课堂推广。牛场学校是寄宿制乡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让孩子们学习的乐器不能太贵,最好还要便携、易学。综合考虑下来,刘项明选中了竖笛。一支竖笛十多块钱,大部分家长可以承受。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获得家长的支持,刘项明决定“从少到多”。他找来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在黑板上抄上谱子,自己用电子琴演奏,再准备几支竖笛,教想要尝试的孩子进行简单的吹奏。当有几个同学尝试吹出音来,孩子们发现挺简单,都好奇想来试一试,试来试去就喜欢了。愿意留下来学的孩子就组成了最初的社团。

竖笛是学习乐器的基础吗(推动地区器乐教学普及)(2)

那之后,刘项明还拓展了口风琴社团,学校里的音乐氛围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器乐社团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演奏自己喜欢的、好听的歌儿,带给他们不一样的音乐体验。加入学习的孩子慢慢多起来,社团的模式已经容纳不了,刘项明就想着把竖笛推广成班级教学,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也帮着跟家长沟通。一开始,有的家长担心影响孩子学习,有的家长觉得学这个会不会变成乡间的“吹鼓匠”。随着课堂和社团活动和课程的开展,家长看到孩子有了变化,也发现村里学习竖笛的孩子越来越多,担心逐渐消失。竖笛社团还带动了学校口风琴、葫芦丝、萨克斯等社团的发展,先后开展的器乐进课堂和多个器乐社团的教学与活动,让牛场学校的学生们徜徉在音乐带来的多元乐趣中,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与其他学校学生同台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在呼市第二、第三届美育节展演中,牛场学校接连获得器乐合奏组“一等奖”。

竖笛承载师生情

竖笛是学习乐器的基础吗(推动地区器乐教学普及)(3)

牛场学校器乐社团的孩子们参加呼和浩特市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美育节展演

竖笛丰富了牛场学校音乐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学生们在市区级各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校园中也时常回荡着优美的笛声,孩子们的音乐素养、精神面貌、自信有了很大提升,家长和社会对于学校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刘项明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形式和方法。有次社团参加合奏比赛,刘项明写完合奏的乐谱给学生练习,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而且合奏比齐奏更适合分层教学,多个声部的旋律不一样,有难有易,有伴奏有主奏,正好适合不同水平的同学一起练习。为此,刘项明决定在竖笛社团里用自己创作的合奏作品进行分层练习,实践筛选之后,把最合适的作品推广到各班级教学中。从竖笛到葫芦丝,孩子们除了多掌握一个乐器外,气息量、吹奏力度、指法的变化也都升级了。孩子年龄大一些,再去学习萨克斯,萨克斯指法和竖笛非常像,又经过竖笛到葫芦丝的锻炼,气息量也够用。由竖笛打基础,生发出各种吹奏乐器的社团,刘项明利用自己作曲的专业底子,创作融合这些乐器的合奏曲目给孩子们练习。为了避免孩子们觉得练习枯燥,他经常采用“点吹法”,把乐谱上的音符写到黑板上,从少到多,他点学生吹,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这个方法对于推进教学从入门往下一阶段过渡非常有效。

十几年的竖笛教学经历,刘项明坦言时间是决定因素,而最重要的是和学生摸爬滚打、一起学习的过程。每一届学生的情况不同,老师可以从不同的孩子身上,收集到不同的经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丰富的宝库。刘项明说,在乡村学校,一位教唱歌的音乐老师很容易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如果还会好几种乐器,不仅给他们唱歌伴奏还教他们演奏乐器,孩子们更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意思。他记得,自己刚到牛场学校没多久,学生很快就都认识了他,大家都觉得和他很亲近,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有一次他要到市里培训,临时调换了一节一年级的音乐课,刚准备出校门,就被一年级的孩子们围在了校门口。大家叽叽喳喳地问:“老师你去哪里?”“老师,今天的课什么时候再上?我们可想上音乐课了。”每当想起这个场景,刘项明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感动。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能坚守农村一线教学这么多年,他也曾经问过自己,最终的答案或许就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正是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对音乐课、对音乐老师的珍视,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学生们让我觉得,这里需要我。”

小竖笛打开大天地

刘项明坚守牛场学校十多年,将竖笛教学越做越精,越做越细,使其成为牛场学校的标签和特色之一,吸引了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慕名前来取经。他在自治区、市里许多教师培训中也为大家传授了自己的经验。在培训中,他从手指操、呼吸、发音、指法等准备练习,到不同类型的多声部练习曲与乐曲学习,层层递进,用多个真实教学案例、清晰的吹奏示范、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把竖笛教学中的课堂组织、演奏技术、教学进度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还传授给大家竖笛社团组建的经验。

早期,为了方便竖笛教学,刘项明利用自己的作曲专业优势,编写了一版竖笛教材,一开始是手写,大概积累了六七年时间,后来排版成电子版,主要供校内学生练习使用。后来,他发现市面上的竖笛教材大多是曲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教学内容非常少,一线教学中使用起来有些困难。由此,他萌发了自己写教材出版的想法。在之前编写的基础上,他又加入基础教学的基本训练,符合每个阶段孩子的接受程度,同时编写适合他们的练习曲。他与呼市音乐教研员席建兵合作,出版了《动听的竖笛——高音与中音竖笛教程》(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系列规划教材),教材还考虑到孩子们的用眼问题,特意做成竖版,把谱面音符放大。此外,刘项明还编著了音乐素养视唱教材、教师技能方面的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也为更多教师系统学习提供了便利。

一把小小的竖笛,推动了一个地区的器乐教学普及和发展,这或许便是刘项明这14年辛勤付出的最大收获。14年来,他与学校、学生一同成长,带领孩子们体验音乐的美,用音乐给孩子们带去了自信和快乐。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刘项明们,在乡村学校点燃一盏萤灯,照亮孩子们走进更宽广的艺术世界。

- THE END -

订阅 音乐周报

竖笛是学习乐器的基础吗(推动地区器乐教学普及)(4)

订阅 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竖笛是学习乐器的基础吗(推动地区器乐教学普及)(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