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城市是个“县级市”,工作了十几年,从乡镇到市直局委,没出过“县级市”这个圈,因此,在“被边缘化”这个问题上,我所列举的案例,可能有些狭隘,权作“个案”吧。

单位“被边缘化”

单位“被边缘化”是指,整个机关单位都“被边缘化”:不参与市内主要中心工作,不产生利润或其他收入,不被列入重点考核或领导关注的对象,自身不具备“审批”或“监督”等职能,个别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单位的性质、作用等。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党史办。

党史办在我们这个县级市,挺特殊的:机构隶属于市委办,是市委办的二级单位,但是人、财、物三者独立——有自己的三定方案,人员编制统辖权在市编办,单位老一同其他局委一样都是正科级,两个副职都是副科;财务独立于市委办,人员经费等各项支出等均由党史办自己到财政局走审批手续,不需要经过市委办审核,物资亦如此。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1)

01

单位被“边缘化”的结果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员流通慢。

由于不怎么受关注,所以,单位内任职的领导调动频率异常低,新人招录工作也全凭领导统筹权衡。

以党史办为例,单位的前任正职,任职时间长达十二年,直至内退;其中一个副职干了五年多,2022年年底也将内退;其他一般科员,年龄都在四十五岁以上,35岁以下的就一个人,还是2017年招录的公务员;至于青年干部提拔,基本也没啥机会,作为市委办的二级机构,这种事情市委办都先紧着自己的人考虑。

二是经费使用审批慢。

由于不参与市内主要中心工作,每年的人员经费有限且固定,一旦遇到其他意外支出如有出版任务、需要审批经费时,要费很大力气才有可能审批下来。当然,跟财政经费紧张也有关。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2)

02

三是各项荣誉靠边站。

很简单,市内的主要工作都不怎么参与,荣誉都会先照顾那些主要职能部门,尤其是担责的的、出力的、有成果的单位,边缘小单位基本轮不上。

四是内部管理相对轻松。

这个不难理解,边缘单位不具备主要的行政职能,社会或领导的关注度少;承担的主要业务不多,任务量不重,也不是大领导关注的对象,只要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内部管理非常人性化。

科室“被边缘化”

科室“被边缘化”是说,在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某个科室,不承担单位的主要业务,导致被领导自动忽略或强行忽略的现象。

例如,我们市的卫健委的“人口监测和家庭发展科”。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3)

03

由于我们是县级市,各项人口政策都遵从上级要求和指导,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机遇有限。另外,这两年的“人口政策”一直在放宽,所以业务量不大,以至于被领导主动忽略,人员配备上只有2人。

这种情况下,结果就两点。

一是弱化科室人员配备。能兵巧将都被分流到其他主要科室了,人员不够的时候,还有可能“兼职”。

二是岗位责任小。不承担主要业务,自然任务量也不会太多;同时,岗位职责有限,自然,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会大。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4)

04

个人“被边缘化”

个人被边缘化,最常见的现象是:集体活动无论是开会还是聚餐,此人是否出现无所谓;重要的跟工作相关的活动场合,此人最好不要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被安排重要的工作角色;同事相处简单,领导不重视,个人存在感低等。

我个人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回市直单位后频繁被借调,原单位领导有意见但是没有明确表达,个人又不能左右上级的工作安排,其他同事却认为我是有背景才会能走借调。

导致后来回到原单位后,新来的领导不了解情况,对我直接“无视”——不安排具体岗位,就在综合办跟着前辈打杂;有工作任务的时候也不分派;开会发言或者讨论问题时,眼神不会停留在我周边三尺之内,等等。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5)

05

结果就是,其他同事很忙的时候,我可以稍微清闲一点,只要按时上下班即可;单位内的重要事项,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进度等,我一概不知;中层岗位竞聘时,我“被放弃”;单位有评优评先或其他荣誉时,我是没资格入围的;但是一点,我的工资会同其他人一样,按期到账。

因此,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被边缘化”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个人在职务晋升、单位内的存在感等方面没什么过高的追求,只希望安稳度日,倒也没什么不好。

关注我,了解更多体制人、体制事儿。

被边缘化有什么弊端吗(三个案例告诉你)(6)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