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位于湖北省最东端,连赣接皖,地处吴头楚尾,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所以又有黄梅戏故乡之称。黄梅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因山上多黄梅树而得名,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她南临浩浩扬子江,北依巍巍大别山,往北群山起伏,东南湖港交错,县城以下平川百里,全县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全县16个乡镇,512个行政村。黄梅贾昌,七省通衢,是京九铁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昌九经济走廊与皖江经济走廊的连接点。她上起三峡,下承浦东,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的金三角。京九、合九铁路在黄梅交汇,全长73公里,105国道纵贯南北,沪蓉、京福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过境58.86公里,九江长江大桥飞跨南北,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新的九省通衢之地,成为通江入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由于黄梅县幅员辽阔,方言种类甚多,甚至每个乡镇的方言都有所区别,但其主要分为上乡话和下乡话,上乡话与下乡话的划分以孔垅镇为界,孔垅镇以北为上乡,孔垅镇以南为下乡,并且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上乡话以城关方言为代表,下乡话以小池方言为代表。黄梅方言由来已久,已无从考证,很多词汇现已不知道它的原字词是什么,在本汇编中所例方言字词也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了,我们只能是取它的读音。

我家乡湖北黄梅的方言,谓之黄梅话,没去过黄梅县的人大概也听过黄梅戏。据说,黄梅戏最初形成于黄梅县孔垄一带,后因种种原因,在安徽安庆发扬广大(未知其详,听说是戏班子在安徽安庆落脚,就此生根发芽)。黄梅话跟普通话很接近,只是音调有所不同,仔细想想,其中有些词汇很有意思,譬如:

马马:老婆、女朋友的统称。

苕:骂人的话,傻的意思。黄梅话中,“苕”又是红薯的口头称呼,红薯成为傻瓜的代名词,就因为它长得笨头笨脑?附近武穴市(原广济县)称傻瓜为“椭子”(音译),莫非也喻外形笨拙之意?

搞钱:黄梅话中的“搞”可作多解,等同于东北话中的“整”:搞钱——赚钱;搞么事——做什么;搞鬼——捣鬼;搞点吃的——弄点儿吃的……可活用于诸多场合。

撤白(念拆沛):意曰撒谎。这个词有点匪夷所思,全国独一无二,从字面上看,应作空口说白话解,倒也贴切。

戈孽(音译):夫妻吵架,邻里闹矛盾都称“戈孽”,这个词不大好解,据我揣测,应该算针尖对麦芒、于己于人都无好处之意,既如此,还是少与人争斗的好。

…………

黄梅方言常把ch 念成q,后鼻音省略,有的zh ch sh 和z c s不分……有规律可循,像上述有意思的词汇还真不少,倘要编著一本《黄梅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词典》,估计没个三五年下不来。

教大家学习学习湖北黄梅的方言(教大家学习学习湖北黄梅的方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