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三昧》中说:“三过其笔,方为法书”。意思是在书法中所有的笔画,哪怕是一点一画,都有起、行、收“三过其笔”的微妙动作。
我们看过武侠片的都知道,大凡想成为一代武林宗师,大多数武林高手都是在获得武功秘笈修炼而成。我老师民曾和我们讲过,其实练书法也像是练武术一样,先练其筋骨,再习得招式。
那么笔法也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由如练武前的蹲马步,好坏与否,高下立判。
何为之用笔?用笔即应用毛笔,包括执笔、下笔、行笔和收笔,这便是要求到了书者能充分利用笔毫,使其听任自己摆布,使其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轻重相间等情况下动行,这便是用笔。
很多人在书写的过程中是听笔摆布而不是让笔听自己摆布,所以练笔尤为重要。简单地讲就是控笔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做控笔训练。
就好比手术医生的执刀能力,并不是一天便能上手的,所以也是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不断地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运笔情况下,点画之间线条之间所产生的形态如何,从中去习得规律。
赵孟頫曾有言:“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没有理解和掌握好用笔的方法规律。
我们也常能见到一些人写字时间并不短,甚至好几年,看其结构还行,但分析其点画就相差甚远了,不是偏锋就是败笔。
笔法的重要性笔法,在书法当中是尤为重要的,同时也是较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过:“书法在用笔,用笔贵在用锋”。
在临帖中把握规律形成肌肉记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感悟到古人书写的精神世界,反之则会滑入涂鸦境地。
调锋
调锋就是调整毛笔笔锋的一个角度来方便书写过程的一种方法。
那如何去调锋呢?
第一个方法:让笔锋回归到原始正位,蘸墨调整,刮墨调整
少墨则散,多则肥大,甚至出现散锋、偏锋,开叉等现象。
第二个方法:顺着笔势的方向调整笔锋,就是在书写过程中调
整笔锋。
第三个方法:反向调整笔锋,当笔锋出现弯曲时、转向(反方向)调整笔锋。
第四个方法:捻管处理开叉、散毛等问题。
露锋、藏锋
藏锋:是指在起笔或者收笔时,笔钎在纸上的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出锋芒(不出尖)则称之为藏锋。藏锋起笔时,毛笔入纸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相反,故又称之为逆锋起笔或“逆入”;收笔则是用回锋,使笔锋收回笔画中。藏锋显得凝重含蓄,看起来偏圆状。
露锋:是指在起笔或者收笔时,笔锋在纸上的痕迹表露出在点画外面,则称之为露锋。一般体现出尖状,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动作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露锋收笔也可称为出锋收笔,锋芒外露,意态显明增加了笔画间的呼应和动感。
中锋、偏锋
中锋又称正锋。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
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
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
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笔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
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病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
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但初学者切勿盲目地乱用此笔法。
逆锋、顺锋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如写横画,原来应是顺着笔画向右而写,但用逆锋就是先向左运笔,然后再往右行。
而到结尾收笔时,也是违反右行的方向,向左边收笔。又如写竖画,原来应是自上而下,即落笔后笔锋就应直下,而采用逆锋后就先由下朝上,然后在回锋到上继而向下。
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
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
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
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魏碑大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锋颖犀利的点画线条。
此外如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中,特别是在笔画的转折处也常用此方法。
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
初学者注意学方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刀切似的方整,这样就会变得僵硬。而学圆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鹅卵石似的光滑,这样就会变得油滑。
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
另外,初学者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方笔、圆笔在一种字体中没有绝对的区分,既不可能绝对的方笔,也不可能绝对的圆笔,而是以谁为主。
例如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以圆笔为主,但偶尔也用方笔。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以方笔为主,但有时也用圆笔。
学会使用方笔、圆笔的运笔之法,先要对藏锋、露锋有较好的掌握,同时要充分运用腕的转动,因为无论是方笔的折,还是圆笔的转都是依靠腕来带动,切勿用手指拨与挑。
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所以初学者要认真学好,打好这个根底后,今后就可根据字姿和字形的不同而交错运用,使字的点画线条,形体构造生动多姿,富有艺术趣味。
但是要注意有机而自然地运用,即要协调,不要机械呆板地生搬硬套。
提笔和按笔提笔和按笔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对笔锋的控制在纸面上做上下轻重运动的方法,两个笔法一般合在一起讲,合称“提按”。
提笔:是指在行笔时向上提起笔锋,使笔锋接触到纸面的面积由多变少,笔画则由粗变细、由重变轻。提笔以腕肘为主,手指为辅,用力要均衡,提笔的过程中不能提得过快,笔尖也不能离开纸面,否则就会出现“蜂腰”般的败笔。
*常见的几种败笔如下:*
按笔:是指在行笔时笔锋向下按压,使笔锋接触到纸面面积由少变多,笔画由细变粗、由轻变重。正好与提笔相反。使用按时用力要均匀而稳,不能太重,不然就有可能出现败笔。
运笔方向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
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
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有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
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细变化。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用笔技法
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
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齐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转笔和折笔
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
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
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开始起笔练习吧
练习目的,书法中有不同的角度的起笔形式,针对落笔方向不同的训练,感受不同方向的起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