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庭祭祖大聚会刚过,相信各位都碰到这样的场面:认错祖宗坟头、或者想叫一下长辈或者跟长辈客套一句话,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或者是称呼错了,闹得场面好尴尬。

今天脉丁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祖宗十八代完整的称呼以及常见几种辈分称谓,只需看看这个,再也不用担心叫错祖宗,再也不用担心不知道怎么称呼长辈,赶紧保存下来收藏吧~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1)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2)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3)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4)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5)

没有家谱,后辈便不明祖宗

——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俗话说,国无史无以为千秋之鉴,家无谱无以探一本之源。

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历史

一个家族无论贫富总有自己的家谱

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原源,血缘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根系链接起来。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延续的历史文化资料的综合档案。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甚至是记录着历史祖宗坟头位置。

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6)

然而现在的人家族观念淡化,随着近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本土,离开了一直生活的村庄。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不常联系,也不常见面。

偶尔回一次老家,环境就发生新的变化,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这种离开也使得亲戚间的关系,不再像从前那么密切,血缘关系逐渐淡化,认祖归宗的“家”、“根”情怀也要等年纪稍涨才有更浓厚的兴趣...

再加上现在这网络发达的年代,以前来修家谱的都是发迹斑斑的老人,年青一代早已对那些厚厚的纸质传统家谱不感兴趣,不仅平时很少翻,放在家里还嫌占地方。

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的东西都进行了数字化。到如今就连记录我们家族的家谱也进行了数字化,现在我们不仅有传统的家谱,还有手机智能家谱。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流行,不少30岁左右的人开始自己尝试修家谱,当然他们也都是手机智能家谱的提倡者

手机智能家谱(脉丁)

10万年前老祖宗居然复活了(清明祭祖竟叫错祖宗)(7)

手机智能家谱(脉丁)结合现在互联网技术,不分男女、不分年龄,让80岁的老人都能用,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喜欢,实现“人人都能轻松建家谱”,让家族管理更简单,让家庭关系辈分更一目了然,让传承更有力量。

(直系亲属新谱资料可实时入编到智能家谱,随时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新,还可节省大量旧谱重修与翻录的费用支出。一次录入,永久保存。每一位参与入编的家庭成员在手机上就可以做到随时编辑,随时修改,随时查看,随地共享,让家谱汇编管理更简单)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相信在未来在手机智能家谱的影响下,家谱文化将重新焕发出更加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