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主要思路(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1)

刚好这两天陈向明老师做了扎根理论的工作坊,前期没看书,一路跟着做下来。回答中有部分借鉴到了陈向明老师的ppt(但是请不要留邮箱给我,这部分材料有版权问题,而且是我们花钱买来的,在后面会分享我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是由社会学者格拉斯(Gals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在1976 年提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于实际资料的理论的一种新颖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法是从一定的原始资料和经验事实中不断的归纳分析,从而形成理论,并通过比较来修正和完善理论。

扎根理论的预期1.在理论和资料的鸿沟之间架起桥梁2.在资料、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3.可以将文献作为资料,也可以与现有理论对话,但不直接搬用已有理论4.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扎根理论的逻辑: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理论连续比较的目的1.找到相关但不必精确的证据2.建立经验事实的一般性3.概念的具体化生成理论的类型1.实质理论:一个实质或经验领域的理论2.形式理论:跨实质领域或概念性的理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研究者就是那把尺子),准与不准,研究者的个人水平占了很大一部分。

本土概念:扎根理论因为基于原始资料展开,本土概念就是立足于原始资料中的词汇生成的概念,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编码问题,我目前的个人理解其实和NLP的知识图谱类似。

三级编码

1.一级编码,对资料进行分解、测验、比较、概念化与类属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 贴标签。就是给文本中相似现象一个同样的名字,实质就是对访谈文本做语义上的分类,根据研究者自身阅读能力和洞察力对文本进行分句并抽出每一个语义块的主题。在这里要不断提问“是什么”“代表什么”,研究者自己要不断告诉自己处在一个第三方的立场上观察文本,不要陷入文本中。只处理当前语义块,就事论事。
  • 类属化。围绕同类现象将概念类属化,提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对已有的标签做一次“降维”,在这里鼓励研究者借用本土概念进行自创性命名。
  • 属性和维度分析。发展和丰富类属的内涵。

这里容易做的是贴标签,需要理解的是类属、属性、维度之间的关系。个人感觉与面向对象编程比较类似,类属就是class(类),其中有若干属性attribute,每一个属性都有维度dimension来代表属性的强弱。

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一个类属中的属性个数m和维度个数n,因为在之后的数据处理中,每一个属性和下面的维度会构成一个矩阵,生成的项目个数就是m*n个,而研究者应对每一个项目都做分析,即是说,过多的属性和维度会造成研究者严重的认知负荷(碳基生命的悲哀)。

在完成一次一级编码处理后,需要做第二轮(或更多)理论性抽样(选取另一位具有不同背景受访者)并进行访谈;然后开展焦点团体,理论性抽样(4-8人,他们关注同样的问题、具有相似背景,但有一定异质性)直到达到理论饱和。

2.二级编码,发现和明确核心类属,即是对中心现象的概括。

核心类属:所有其他类属被其整合入内的主要概念,是对中心现象的概括。

核心类属在之前的教程中只有一种:太阳型核心类属,是从一级编码中抽取出来的类属中选择最主要的作为核心。陈向明老师和她的团队基于研究经验提出还有一种建筑型核心类属,这一类不是从已有的类属中选择出来,而是基于已有的类属组成一个新的核心类属,就类似建筑中的各个组件构成了一栋建筑一样。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 写故事。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叙述,形成一个故事。
  • 形成故事线。使用故事线将所有编码串起。
  • 完成提炼。找到核心类属,完成提炼。

可以发现,二级编码其实是对一级编码的一次总结,前两步(写故事、形成故事线)是基于一级编码的类属-属性-维度表完成,最后的提炼比较抽象,我个人感觉类似一种“顿悟”,正常流程下来你也会得出一个核心类属,但是顿悟的会更好?

课程还没结束,目前讲到这里,百度里面三级编码似乎就是这个核心类属?要去问一下才知道。

更新三级编码部分,流程比较抽象,还得画图……

3.三级编码,主轴编码。

作用是关联类属(在唯独层面将类属联系起来),形成理论,并通过对话发展理论。接下来的文字需要诵读加深理解。

一晚上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关联类属展开的。关联类属的方法包括了“范式模型”和“编码家族”。在这里,陈老师使用的是基于“范式模型”开发的流程。

1)范式模型流程和原理

按照事件流程,范式模型包括了A因果条件->B现象->C情境条件->D干预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六个部分,可以发现这六个部分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事件流程(从开始到结果),陈老师称之为A-F。

宏观说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个模型。质性研究是为了构建一个中层理论,中层理论基于访谈(内容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对策,得到的不同结果)基于这些,抽象出理论,所以,在质性研究中理论上是需要对每一位受访者作出的每一个反馈、得到的每一个结果进行描述。但是,由于研究者自身认知负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出最重要的进行叙述。

OK,现在回到范式模型中,分析一个事件,需要有一个抓手,范式模型选择B现象作为抓手切入。

那么B现象从何而来?就是从二级编码的核心类属而来,这样,就可以发现,之前所做的一二级编码是何等重要,为什么要反复打磨和夯实,因为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使用核心类属作为B现象之后,其余A因果条件->C情境条件->D干预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五个部分从哪里出?

  • C情境条件是基于B现象的属性和维度构建,接下来的例子里会说明。
  • 剩余四个部分来自于二级编码的其余类属,也就是说,你要对二级编码中除了核心类属之外的其他类属进行归类,归到A因果条件->D干预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这四个部分中。

现在数一数,你会发现A因果条件->B现象->C情境条件->D干预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六个部分,需要二级编码里有至少五个类属对应,如果不够,说明材料不足或一二级编码不完整,就得进一步理论性抽样或返回原文重新编码;如果超过,筛选或是合并。

2)界定范式模型各部分

  • 因果条件:致使某一现象产生或发展的事件、事故和事情
  • 现象:具有中心地位的观念、事件、事故和事情,一系列行动或互动会被导向管理和处理,或是有一组行动发生(如上文所说,就是核心类属)
  • 情境条件:从属于某一现象的一套特定的属性,属于某一现象的事件和事故在维度范围的定位(如上文所说,就是基于现象的属性和维度构建)
  • 干预条件(中介条件):是驾驭某一现象相关行动或互动策略的结构性条件,促进或限制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策略(重点是行动时激活的,具有促进和限制的功能)
  • 行动/互助策略:针对某一现象在其可见、特殊的一组条件之下,才去的管理、处置和实施策略
  • 结果:行动或互助产生的结果。

3)举例

这个例子是一个大腿骨折的例子,我用图来表示会比较形象。在原始图中,现象实例只有一个,但是在访谈中理论上会发现有多个,这样才会完整。

扎根理论主要思路(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2)

4)用范式模型链接类属

说到这里,应该比较懵逼了,如何操作?我们按照上面的流程走一遍。

在这里以课程中一次高危孕妇访谈的语料为例,背景是有一些孕妇患有慢性疾病,这样就遇到一个问题,其身体状况和孕期进程,以及对策和后面的影响,我们将这一案例引入。其中孕妇的怀孕进程和慢性疾病发展状况作为现象的两个属性,如下图所示

扎根理论主要思路(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3)

生成如下矩阵

扎根理论主要思路(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4)

在这里一共有ABCD四个类别。根据现象中的实例,将情景条件填写完整。接下来就要返回二级编码,将其余类属补入A因果条件->D干预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

最后,开始造句活动,这里有四个类别,就要串成四段叙事,分别对应ABCD四种类型的孕妇。

你会发现,如果在一级编码的时候没有做好标签以及属性的提炼,也许核心类属会有4个或是更多的属性,这样你的矩阵将会生成八个类别,工作量翻倍(计算方法好像有问题,但意思是这样)。所以,一二级编码十分重要。

扎根理论主要思路(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5)


现在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1.推荐使用Nvivo,如何破解看下面的资料链接,在一级编码阶段,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将文本调整成标准件的时候忘记了前面的标签(尤其是在有几十页的转录文本),这时使用Nvivo,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同时在之后的标签聚类上,Nvivo提供了比较多种聚类手段(这块很惊艳)。

2.其实扎根理论或者说质性研究在材料分析部分就是自然语言处理

  • 一级编码,可以通过语义块主题抽取、降维来生成类属-属性-维度
  • 二级编码,讲故事,其实就是文本生成;核心类属生成如果做得糙一些的话,就是再次降维生成主题。
  • 三级编码,程序没有认知负荷,理论上的穷尽可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