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贫下层人群,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西餐厅。还记得博主第一次去西餐厅,拿起餐巾就塞在了领子上,然后被周围人以及服务员以异样的眼光扫视了半天。后来,有人偷偷告诉我,这餐巾要放在腿上,放在领子上的是围嘴,人家觉得你老土。当时的博主很是奇怪,这餐巾不就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的吗,放腿上还管用吗?后来,等我长大了,读了很多书之后才知道,这欧洲人是有多事儿。

英国人吃油鸡饭(在西方人的饭馆里吃东西)(1)

网上到处都有西餐厅的餐巾使用攻略

餐巾这东西,不能算是舶来品,中国古代也有。餐巾在中国古代称作巾、幂,主要是用来遮盖食物,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周礼·天官》记载:“幂人掌共巾幂。祭祀,以疏布巾幂八尊,以画布巾幂六彝,凡王巾皆黼。”

唐代贾公彦的疏解释说,周朝时期,祭祀天地的筵席上选用质朴无文的疏布巾来遮盖食物,祭祀宗庙的筵席上选用画有云气的画布巾,而周天子在筵席上则使用绣有黼的巾。黼是一种黑白相间如斧行的花纹,有“断割之义”。贾公彦进一步指出,周朝以武力得天下,尚武,所以使用绣黼的巾,而如果是夏朝,以揖让得天下,尚文德,则用绣黻的巾。黻是一种黑青相间如形的花纹,有“两已相背”、“礼让之义”。可以说,餐巾在中国一开始使用就有了独特的意蕴。

餐巾还被称作饭单或食单。清人徐兆玮认为:“饭单古时已有,《麉澞荟录》卷十二,今人以方锦或洋布濒食时曰饭单,唐已有之。”杜甫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诗中也有记载:“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阳湖九柏山房刻本注“食单”为浦地布单,也就是餐布。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载:“范指座上紫丝食单曰:‘颜郎衫色如是’。”范氏通过指座上的紫丝食单来暗示颜鲁公的官阶品级,这里的“紫丝食单”有明显的用色和材质描述,应该就是餐巾,而不是菜谱食经之类。

到了清朝的时候,餐巾的用处就成了围嘴,而且是皇家贵族才有的东西。宫廷筵宴日渐排场讲究,餐巾或饭单便成为帝后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到清代,餐巾被称作怀挡,它属于具食类餐具,“怀挡”这个称谓专属于清代宫廷,它的一角有扣襻,便于套在衣扣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明黄色绸缎,绣有龙和福寿图案的餐巾。

而此时,饭单不再特指餐巾,还成为了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成为妇女劳作时所穿的服饰,生活中的饭单,为烧火做饭时所戴,多为耐脏污的黑色,相当于今天的围裙。

怀挡的形制有方形、长方形等不同款式,方形怀挡的一角有一环形扣鼻,使用时将它扣在衣服领子下第一个扣上,怀挡自然垂下,展开,长形怀挡上方为圆领口形,两端围在脖子后面,下幅自然垂下,展开,听起来是不是就是围嘴?

英国人吃油鸡饭(在西方人的饭馆里吃东西)(2)

光绪皇帝大婚是用的怀挡

怀挡一般为双层,里子为薄质素纺丝绸、素绫等,面料的材质则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节令、不同使用者而定,在年节、四时节令、生育、寿辰、婚假和丧葬等重大场合,怀挡的材质和纹饰需要根据不同节令和人事的主题来确定。上图中光绪皇帝大婚时使用的怀挡,用明黄色绸为地,绛色素纺丝绸为里。怀挡的边饰为缠枝葫芦花卉“卐”字曲水边。黄色绸地上平金绣“囍”字、金龙,五彩丝线绣凤,间饰祥云、仙鹤、梅花鹿、佛教八宝、蝙蝠等寓意吉祥、如意、长寿的纹饰,并以金线勾边,很是豪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怀挡,则较为简单,用色、纹饰、材质随意,只要不僭越服饰等级制度即可。

在皇家,即便是微小如怀挡这种餐巾也必须按照等级来。怀挡的用色、纹饰严格遵循《大清会典》规定,按等级用色,在重大场合所用的怀挡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帝后也不满足于这么古板的怀挡,会有很多别具特色的选择,例如下面这种:

英国人吃油鸡饭(在西方人的饭馆里吃东西)(3)

蓝缎云蝠纹怀挡 清代 光绪

可是不管怎么有特色,看起来跟今天的围嘴差别不是很大,可见在清代用餐时戴上围嘴其实是贵族才有的生活。

可惜的是,怀挡制作工艺复杂,是实用品,同时也是消耗品,用过后污渍难以清洗,故耗费巨大,所以怀挡没有传入民间,反而是西方的餐巾先传了进来。

在欧洲,餐桌上铺亚麻台布这一良好习俗,起源于中古时代,这在许古画上都能见到。当时的餐桌布和宴席台布长及地面,非常实用。因为这样,人们在就餐时,既可以用台布的拖垂部分护衣,同时又能拿它来擦嘴及擦手。

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开始兴起的时期,饮食同文艺一样,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到了16世纪初、中叶,法国安利二世王后卡特利努·美黛希斯喜欢研究烹调方法,她从意大利雇用了大批技艺高超的烹调大师,在贵族中传授烹调技术,这样不仅使宫廷、王府的菜点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使烹饪技法广为流传。与此同时,她为了改变不文明的用餐陋习,还明文规定了用餐规则,如用手抓食、舔手或用上衣擦手都是不文明行为,只有用桌布擦手才有礼貌。

大约300年前,餐巾从宴席台布中分离出来。但是直到18世纪,才首先在法国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餐桌文化一用餐巾占座位。那种餐巾大而美观,纯粹是一种装饰品。

格拉夫冯·契尔恩豪斯和约翰弗里德里希·波特格尔于1707年发现了瓷器,由此推动了人们文明就餐习惯的形成。1710年,在迈森这个地方出现了第一家瓷器作坊,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作坊里生产花色相同的成套餐具。此时的人们开始重视起吃饭时的洁净了,餐巾的作用就逐渐取代了台布。

不过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这些西方人在用餐时,也是把餐巾当围嘴使用的,都是放在领子哪里的。

英国人吃油鸡饭(在西方人的饭馆里吃东西)(4)

约翰·米夏埃尔·福尔茨的油画,表现了19世纪上半叶家庭用餐的情景,男主人的大餐巾掖在脖领里

到了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贵族的享受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个时候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各国开始各种发展餐厅礼仪,对于用餐时的穿着、座次等等都有明确规定,那种繁文缛节的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宫廷。

餐巾的摆放也成了这些礼节中的重要组成,此时的餐巾开始放在腿上了。按照礼节规定,餐巾一般不放在领带前、衬衫纽扣后或衣领里。如果这样的话,首先会破坏人们盛装赴宴的形象,对于贵族来说,吃饭时必须要保持矜持克制的姿态。

吃饭的时候,餐巾自始至终都放在膝上,客人不时地拿起它的边角来擦净嘴巴。尤其是端杯喝酒前,要擦净嘴巴,否则的话,杯子上会留下清晰可见的油渍。如果要跟其他人说话,也必须先擦嘴巴。如果宴会结束了,可将餐巾轻轻揉成一团或折叠起来,放在桌子上,如果中途离席,不妨将餐巾用过的一面叠到里面,暂放在椅子上。

不止如此,上层贵族开始玩起了花样,在丰盛的宴席上,成套的餐具配上精美的银器,不仅使人饱享口福,同时也让人赏心悦目。由此,昂贵的餐巾和极富艺术品味的餐巾折花应运而生。宴会的主人们竟相设计这种在宴席上既实用又好看的附属品。例如,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宫中所使用的贵重锦缎餐巾就镶入了皇家纹章,还发明了宫中特有的传统折法。现在,在奥地利的盛大国宴上,这些古老的传统形式有时也还能派上用场。

英国人吃油鸡饭(在西方人的饭馆里吃东西)(5)

英剧《唐顿庄园》里用餐的情景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些繁文缛节开始有所简化,但是餐巾的摆放位置就一直保持在了腿上。即便到了战争结束,时代有所改变,但这种贵族流行下来的习俗,却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而从晚清开始就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在引入了西方餐厅后,也开始学习起西方贵族的礼仪,除了刀叉的使用方式以外,这餐巾的摆放位置也成了最明显区分贵族与平民的标志。

其实,西方贵族如今在他们本国里都整天嚷嚷着要亲民,而古老的西方礼仪很多时候并不实用,反而是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很实在,围嘴就围嘴,放大腿上干嘛!

参考资料:《怀挡与清代宫廷饮食文化》马钰坤;《味道中国 味中味 味蕾上的历史记忆》 王仁湘;《餐巾折花艺术造型》 [德]霍斯特·哈尼;《食物 味道的历史》(美)保罗·弗里德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关注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