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大二院如果举办一个最敬业的身体器官评选大赛,肾脏一定榜上有名作为人体重要的“废水处理厂”,肾脏一直7×24小时全年无休地工作着,肩负过滤血液,将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一些废物、毒物等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的重大责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液检查指标高于多少有异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血液检查指标高于多少有异常(血液中这个指标升高)

血液检查指标高于多少有异常

作者:浙大二院

如果举办一个最敬业的身体器官评选大赛,肾脏一定榜上有名。作为人体重要的“废水处理厂”,肾脏一直7×24小时全年无休地工作着,肩负过滤血液,将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一些废物、毒物等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的重大责任。

然而,肾脏又是一个十分低调的器官,以至于当它受到损伤时,我们的身体可能毫无知觉。

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受损

几个月前,43岁的黄先生(化名)在单位体检中查出血肌酐升高,来浙大二院国际医学中心肾脏内科陈佳兮主任医师处就诊。

血肌酐是临床上判断肾功能是否稳定的最主要指标,正常值是:44-133μmol/L,黄先生的血肌酐值为150μmol/L,这意味着他的肾脏可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

临床上血肌酐增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急性的如剧烈运动引起的横纹肌溶解、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急进性肾炎等。更常见的是像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慢性药物损伤等慢性因素。

进一步问诊和检查,陈佳兮主任医师发现黄先生的血肌酐升高,与贫血和高血压有关。黄先生轻度贫血,还有十多年的高血压史,一直不重视,没有规律地服药控制。

“贫血和高血压都与肾脏的功能有一定关系。

肾脏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当它的功能受损时,这种激素生成会减少,红细胞产生量也会下降,人就会出现贫血。

而当肾脏的排泄功能受到影响时,人体内会积聚钠和水,此时肾脏会分泌一些引起血压升高的物质。反过来血压升高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使它的功能继续受损” 陈主任医师介绍。

停药后不复查,病情加重

不过好在这时候黄先生的肾脏还处于功能性损伤期,通过规范治疗是可以逆转的。陈主任医师为黄先生开了保护肾脏功能、促进毒素排泄以及降血压的药物,并嘱咐他要清淡饮食,吃完药后及时复查。

谁知黄先生看自己的身体不痛也不痒,觉得血肌酐高一点不是什么大毛病,便没有把医生的嘱咐放在心上,吃完药后拖了三个月才来复查。

这时候的他的肾脏功能非但没得到修复,受损反而严重了:血肌酐升到200mol/L;血压仍然很高;贫血加重,血红蛋白从100g/L跌倒88g/L……

这些指标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发展,肾损伤加重,需要更长时间的持续治疗。

近1.2亿慢性肾病患者,居全球首位

临床上,像黄先生这样因为不重视血肌酐增高而导致肾功能损害加重的患者有很多,这跟肾脏平时太“低调”有关系。

陈佳兮主任医师介绍,很多肾脏疾病都是慢性的,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不会引发疼痛,或其他身体上的不适,因此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就比如血肌酐,一般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都会表现为肌酐升高。由于肌酐不是敏感指标,肾脏的轻度损伤往往不会反映在它的数值上,所以当肌酐高出正常值时,通常肾脏功能的损伤已经达50%以上,而此时我们的身体可能还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

正因为如此,肾脏疾病又被称作是“沉默的杀手”,通常当人们出现明显不适去就诊时,情况已经较为严重。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病(CKD)患病率已达约10.8%,慢性肾病患者近1.2亿人,居全球首位。

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知晓率很低,不到15%,很多人患有慢性肾病而不自知,以至于延误治疗,最终发展成尿毒症、肾衰竭,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既影响人们的寿命,又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陈主任医师表示,很多人是在体检、感冒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血肌酐增高,才开始治疗的。

她提醒大家, 要重视血肌酐的增高,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复查随访,多数肾脏疾病可以控制、改善,甚至早期是可以逆转的, 但如果发展到慢性肾脏病的3期以上,肾脏功能就难以恢复,直至需要做透析甚至肾移植。

如何早期发现肾病?

要想早期发现肾病,常规的检查很重要。

最有效的方法是尿检,其次是血液肾功能检测和肾脏超声检查。

通过这几种方法能够筛查出大部分肾病。

出现以下现象时最好去正规医院排查一下是否是肾脏出了问题。

水肿:眼睛周围水肿,下肢浮肿。

排尿异常:尿液里泡沫很多,细密且久久不散;颜色呈茶色、红色,甚至带血;夜尿增多。

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

血压升高;贫血等。

保护肾脏,这些要注意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好血糖和血压

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病患者要将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少盐少油;多喝水、不憋尿;戒烟限酒;作息规律、不熬夜

不要乱用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生素、中草药和保健品等

文 / 浙大二院 国际医学中心 孙敏慧

编辑监制 / 浙大二院 宣传中心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