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四大怪有哪些(阆中实乃道教的发轫之地)(1)

李家驹/文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关它的产生和渊源,目前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有说道教是我国远古先民原始信仰的发展与演化,有说道教是我国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学说的融合与派生,更有说道教当肇始于人文始祖伏羲。但作为一种宗教,它应该创立和定型于张陵。

阆中四大怪有哪些(阆中实乃道教的发轫之地)(2)

无论是伏羲,还是张陵,他们与阆中都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阆中有着伏羲之母华胥在阆中华胥之渊孕生伏羲的传说,诚如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所说:“五六千年前的伏羲传说是不能考证的,但是传说是历史的影子,由传说映照的远古的历史是无法否认的。”因此,可以敢言,阆中这块神奇的地方,至少有着自远古以来最适宜于道教滋生的环境和氛围。

这或许就是张陵首选阆中作为修道之地并修道初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今人多谓张陵修道在西蜀的鹄鸣山(大邑县境西北),却不知张陵最初在阆中修道,并修道有成——白日升天的史载传闻。

现依据《保宁府志》《太平寰宇记》《周地图记》和近年在阆中考古发现的摩崖碑刻于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489年)的《隗先生栖隐之山铭》(该《铭》是存世最早的有关张道陵最早在阆中修道的力证)之相关记载整理如下:

张陵,道成之后改名张道陵,东汉中后期沛国丰县(江苏丰县)人,曾在东汉明帝时为官巴郡江州(重庆)县令。他深受老子《道德经》思想启发,有心创立道教。

他久闻同郡阆中是伏義之母华胥的故乡,且阆中山多仙圣,便于东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以百岁高龄(张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老人之一,寿123岁)携家人和弟子慕名前往阆中修道、布道。

他在阆中遍游名山大川:见文成山,峰峦耸列,林木葱菁,上有清冽之桂花池水(其后干涸),旁有千年之鳖灵祠庙(其后毁坏),遂于山上修建了元都坛,为信众传道授符,驱病消灾。

见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又名凤凰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谷,无恶毒,可度灾;

还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伯四仙洞,玉丹、玉鱼二仙池,松根、蟠桃二仙岩;遂率领众弟子在此学道求仙。

他使弟子王长,赵昇投悬崖绝壑处取仙桃。王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随陵白日昇天(嗣后,阆中便在此处建起了由东观、中观、钟楼等组成的云台仙观)。“阆中绝胜是云台”,“仙观崚增占绝顶”。从此,云台仙观便成为了阆苑的一处胜景之地(解放后,因与苍溪的县界划分而将仙观割裂,从而为景区管理和修治带来了难度)。

另外,张道陵和罗冲霄还隐居过思依山。相传在山上建有东、西二观,东观有峻仙洞、捣药台、浴丹井、炼丹炉;西观有平仙洞、捣药臼、卓剑穴、围棋局等众多载记的遗迹。

张道陵在阆中学道有成后,名声大振,每天学道求医者,络绎于山间不绝。可能是应西蜀之邀,可能是修炼需要,总之,张道陵又携家人和弟子前往西蜀的鹄鸣山继续修道、布道。

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终于道成。他即作道书二十四篇,分道区二十四治。他始终难以忘怀在阆中云台山白日昇天的美妙经历,特名阆中为“云台治”——这可是张道陵在当时巴郡十四县中所置的唯一一治!

由是可知,道教与阆中有着不解之缘,阆中实是道教的发轫之地。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在阆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涌现出的道教名人和名事还真不少,下面择要其而说之:

——道教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字公祺,张道陵之孙,世谓“天师道”教主。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出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后,便攻据汉中,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代政”、“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他以祖父张道陵的教义为基础,教化教民要诚实守信,不欺不诈,自我反省。在教区内大行义舍、义仓,置义米、义肉,让过往行人量腹取食;

严令禁止酿酒和春夏杀牲;明确规定犯法者可原宥三次,再犯才用刑;提倡有小过者可修治道路百步以抵等。

张鲁的这些举措,在当时不仅迎合和满足了民众的意愿,而且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和拥戴。在其统治汉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民夷便乐之”,“四方从者如流”。

虽说张鲁的统治不在阆中,但张鲁政权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附力却包容了阆中。当时巴西阆中与张鲁汉中互为紧邻,阆中又是张鲁祖父张道陵最初的修道布道之地和二十四治之一的云台治地,在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时段里,信众是相当广泛的。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才会有“(张)鲁的部曲在巴西”之说,也才会有曹操攻降张鲁后,特以“阆中侯”封之。

——阆中的天目山因“葛仙翁”在此修过道而从此名气大振,至今在阆中的狮子乡,仍保存着“天目观”村一名。现依据《太平寰宇记》的简略记载解读如下:

葛玄(164-244年),字孝先,江苏句容人,三国时代的名方土,曾从左慈学道,后来阆中天目山天溪洞修道。道教尊之“葛仙翁”。

东吴孙权赤鸟七年(244年,也即葛仙翁羽化之年),孙权可能征得联盟蜀汉的同意,在葛仙翁曾修过道的天目山,敕修了“集灵观”以表纪念;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以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将之改称“天目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避难于蜀的唐僖宗为求得仙观神灵的保佑,特赐名“福唐观”。由此可知,阆中的“天目观”迄今至少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它因葛仙翁而有名,更因三位封建帝王的赐名而扬名,实为名不虚传的道教名观了。

——杜光庭(850-933年),字宾圣或圣宾,号东瀛子,一说浙江缙云人,一说陕西西安人。他由儒入道,唐僖宗特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避难入蜀,遂留蜀地。后以谏议大夫事前蜀王建父子,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儒道兼行各有所成的著名儒道,著述甚多,诗文俱佳。

他曾两次云游阆中天目山,留下两首诗作,这对领悟名观风姿大有帮助,现连同考证并录于下;

诗一,《天目观》

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诗二,《福唐观》

曾随云水此山游,行尽层峰更上楼;九月登临须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暂爇炉香不必去,伫陪天仗入神州。

通过对两诗的内容、格调及作者心态的比较可知,杜光庭是两次云游了阆中的天目山。第一次是以单纯的道家身份和心态慕名云游,故全诗无不流露出对阆中天目观悠久历史道家名观的由衷赞美,同时,袒露出诗人一心向道的心襟。

那么,杜光庭第一次云游天目观在何时呢?这可从诗二的“七年岐路亦堪愁”中找到答案。由史可知,唐僖宗是乾符元年(874年)继位,中和元年(881年)避难成都,光启元年(885年)由蜀返京,杜光庭留居蜀地。

又从“暂爇炉香不必去,伫陪天仗入神州”可知,当僖宗“天仗入神州时”时,诗人已在此“暂爇炉香”了。故可大致推定,杜光庭第一次的时间应在第二次的七年之前,即乾符五年(878年)。

或许,杜光庭在第一次云游了阆中天目观后,才被僖宗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的。由于乾德五年阆中天目观并未赐名“福唐观”,故杜光庭的第一首诗只能名《天目观》。

第二次应该是诗人有意暂居蜀地的阆中“福唐观”了,从“九月登临须有意”和“七年岐路亦堪愁”可知,诗人写下了此诗和暂居此地的时间,应该是在光启元年(885年)秋九月,也即僖宗由蜀返京的当年当月。“天目观”是中和三年(883年)被唐僖宗赐改名“福唐观”的,故杜光庭的第二首诗名《福唐观》是无可争议的。

——宋代有一部反映南岳道观概况的书,名《南岳总胜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为宋代道士陈田夫所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称:此书“较唐李冲昭《南岳小录》更为详备”。该书的作者便是阆中人。

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阆州人,故又号“阆中道人”。他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来到衡山南,隐居在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于七十二蜂之间,凡三十年。

作者在《总胜集·隆兴甲申年(1164年)拙叟序》中自谓:“溪山之美,林壑之美,人所同好也!而于幽人野士,常独亲焉。必志不拘于利欲,形不胶于城市,养心于清静,养气于澹泊,视听于寂寞,然后山林之观,得其真趣,阆中道人陈耕叟有焉。”

陈耕叟的这种道家式的寄情山水,显然有别于文人式的情寄山水。在今天看来,如果以陈耕叟之心境去参与、去组织、去提倡、去宣传旅游,古城阆中那种独具魅力的体验式旅游,何愁得不到发展?

阆中四大怪有哪些(阆中实乃道教的发轫之地)(3)

现存的云台观

——元明之际的一代道家名师张三丰,是否来过阆中?因史志无载,实难妄言。但从明代《永乐大典》所收的张三丰的《云水》诗稿中,却又查知了张三丰写有不少与阆中有关的诗,其中还有不少与他洽好的阆中道友。

由于诗稿既无断句又无注释,断句尚可学,注释实难办,好在其诗比较直白浅显易懂,不妨抄录于下,以供研判,了解和欣赏。

游蜀

阆苑归来蜀地游,一身时被白云留;烟蓑雨笠闲装束,化个农夫乐自由。

喜光于来岳云楼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累一身任远游;我爱阆州李居士,飘然来到岳云楼。

宴听潮轩送李西来之阆中

归来来又去,去去早归来;酒供离人饮,轩因送别开。潮声驱远岸,月色冷空杯;挽客重排宴,池边共往徊。

示朱生李生

二子将稀古,抽身远市喧;澄心宜寡欲,养气戒多言。阆水辞千里,佳水住一番;从今导本性,自此脱尘樊。

送阆泉阆水归阆中同碧城道人联句

碧城云水客如雁,三丰新春向北归;碧城关山千里远,三丰道德一身肥。碧城不问亭长短,三丰那知世是非;碧城飘然往来去,三丰腊岸柳依依。

张三丰的《云水》诗稿前有一个收录者所作的极为简短的《序》,其《序》云:“云水三集,三丰先生再游剑南之作也(至正间先生来此)。往返于青城大峨之间,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永乐明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

”从散见于张三丰《云水》三集中的有关阆中的五首诗,结合其《序》可知:一,为“三丰先生再游剑南之”“元明间所作”;

二,因“世间少得其本”,故阆中地方志难以辑录;

三,虽然难以肯定张三丰来过阆中,但从他自如恰当地在诗中使用“阆苑”、“阆州”、“阆中”、“阆水”的情况来看,表明张三丰对阆中相当熟悉;

四,从诗中可以看出,阆中既有他敬重的长者,又有他论道的挚友,更有他劝勉的后生,从而说明当时阆中的道教十分兴旺。

《云水》诗中更有一首足以引起阆中关注的《汉张桓侯诞日》的诗,或许这是我国历史上目前唯一能见知的古人祭祀张飞生日的诗,虽然从诗中仍不知张飞的诞日,但可明了张飞作为正义和英雄的象征,早就为古人所景仰。

汉张桓侯诞日

在唐留姓宋留名,万古回环正气撑;杀贼雷霆走精锐,运筹冰雪净聪明。当阳唱震曹无色,刁斗铭传汉有声;车骑英雄文武备,成都醉酒祀麾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