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蒲松龄都写的两个人,有人说金庸洗白他们,知道是谁吗?

査继佐和吴六奇,都是明末清初人士。査继佐曾陷入《明史》文字狱案,而吴六奇则是广东总督。二人关系在《聊斋志异》和《鹿鼎记》中都有记载。

聊斋志异45回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和鹿鼎记都写过的两个人)(1)

查伊璜,即査继佐,由明入清,康熙元年因庄廷鑨私刻《明史》案被下狱,后被人营救。这是清初最早最大的一桩文字狱。这个案件的主办人之一,就是《鹿鼎记》中的早期大反派——鳌拜。

聊斋志异45回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和鹿鼎记都写过的两个人)(2)

但因为其是所谓的"明史案首个告发者之一",所以被很多人讽刺为汉奸。当然,正史并无此事,査继佐只是去负责管理图书出版印刷的"学道"那里澄清,庄廷鑨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把自己名字署进了书里。在《鹿鼎记》中,査继佐也是反清复明的义士。

最令人好奇的是这庄文字狱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处死,就连已死的庄廷鑨都被掘墓鞭尸,难道査继佐仅仅因为曾提前解释过,就能脱罪吗?

事实恐怕没那么简单。所以,这就涉及到这个案子中的关键人物——当时任广东总兵的吴六奇。

吴六奇,即吴六一。曾受査继佐资助,后由明入清,主政广东,对抗郑成功,后被顺治帝提拔,死后被追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在《鹿鼎记》中,即为大力将军吴六奇,他也是天地会首脑之一,不过最终被神拳无敌归辛树夫妇误杀——原因是被吴三桂用奸计欺骗。

聊斋志异45回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和鹿鼎记都写过的两个人)(3)

在历史上,吴六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一方面他由明入清,作为武官,既镇压过民间起义,也参与过各种剿匪。在入清以后,他在潮汕地区兴建学校、镇压匪类,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今天广东省博物馆还藏有吴六奇墓出土的一些陶器和其他物件。

聊斋志异45回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和鹿鼎记都写过的两个人)(4)

因为一些或真或假的记载和传闻,二人在民间的风评并不好——很多人都把他俩当作汉奸。所以,也有人强烈批评金庸在《鹿鼎记》中是为查家祖先进行美化。

这两人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金庸的《鹿鼎记》中都出现过。读一读《聊斋志异·大力将军》,我们可以对他们二人做进一步的了解。

《鹿鼎记》中的査继佐和吴六奇

在《鹿鼎记》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 峭茜风期月旦评》中,吕留良、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和查伊璜是至交好友,当时几人曾共同读到朝廷下发的邸报:

查继佐,范骧,陆坼三人,虽列名参校,然事先未见其书,免罪不究。

当时黄宗羲就断定,自己是被大力将军吴六奇营救,接下来就讲了査继佐曾在破庙中资助吴六奇的故事。

清朝建立后,吴六奇做了广东通省水陆提督,并将査继佐邀请到家,好生招待。住了几天后,査继佐就"教训"了吴六奇:

查伊璜乘着酒意,大胆说道:"山河虽好,已沦夷狄之手,观之徒增伤心。"吴六奇脸色微变,道:"先生醉理,早些休息罢。"

查伊璜道:"初遇之时,我敬你是个风尘豪杰,足堪为友,岂知竟是失眼了。"吴六奇问道:"如何失眼?"

查伊璜朗声道:"你具大好身手,不为国民出力,却助纣为虐,作朝廷的鹰犬,欺压我大汉的百姓,此刻兀自洋洋得意,不以为耻。查某未免羞以为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査继佐的"为国为民"就等同于"反清复明"。

吴六奇接着撕开胸膛的衣服,扒开胸毛,也露出了"天地父母,反清复明"八个大字。看到这后,査继佐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吴六奇。

不过后来,归辛树夫妇因为不知吴六奇底细,直接杀死了吴六奇。吴六奇在《鹿鼎记》中"旅程"也就结束了。

《聊斋志异》中的査继佐和吴六奇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写的也是二人的故事,看得出《鹿鼎记》中描述二人关系的情节和这篇小说有一定渊源。

话说浙江人査继佐曾在一处野寺中饮酒作乐,忽然看到庙中有大钟,大钟上有手印——说明手印的主人力大无穷。

聊斋志异45回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和鹿鼎记都写过的两个人)(5)

过了几天,査继佐就见到了一个年轻少年。

査继佐问他:"好好一个男儿,为什么当乞丐?"

那少年说:"吃得多,没人管得住。"

査继佐便劝他去投身行伍,本来苦于没有鹿子,但査继佐给了他钱财衣服,让他得以顺利参军。

十多年,査继佐在广东,忽然有将军邀请他到将军府做客。

到将军府后,这个将军待他如父如师,十分尊敬。仔细一问,原来这个将军就是当年的大力少年。

为了报恩,吴六奇把家里的资产、奴婢,全部都分了一半给査继佐。査继佐再三拒绝,但吴六奇坚决要分给他。

后来没多久,査继佐即因明史案被株连下狱,但因为吴六奇的帮助,他得以脱掉干洗,从狱中出来。

蒲松龄因此感慨:

査继佐: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

吴六奇:慷慨豪爽,尤千古所仅见。

从这篇小说来看,蒲松龄对二人是非常敬佩且羡慕的。

一个小知识

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蒋士铨的《雪中人·铁丐传》、钮琇的《觚剩·学遘》(这一篇最早)、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等笔记小说都记录过査继佐和吴六奇的故事,大致都围绕施恩和报恩、慧眼识英才等情节进行的记叙。可见,二人的故事在清朝算是一段佳话。

《续古文观止》还评价査继佐说他接受了吴六奇的回报是"不廉"。

这道德绑架我是服气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的商全教授曾考证出,当时清廷需要吴六奇镇守东南沿海,所以就接受了他释放査继佐的请求。査继佐当年曾主动解释,但这只是有利证据,不是决定因素。

至于后来小说中的演绎,从中我们则能读出不同作家的不同立意了。比如蒲松龄是歌颂二者的知音豪气,而金庸则是在小说中探讨明清易代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