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谈起《色戒》,大家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的是汤唯和梁朝伟的间谍爱情片。另一部《色戒》拍摄于更早些的2001年,就鲜为人知了。

这是一部法国导演历时七年,在清澈宁静的喜马拉雅山下拍摄的有关宗教和情爱的电影。这部电影因为钟丽缇的大胆出演,具有一些情色的镜头,因而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禁片。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1)

其实,这是一部难得的探索佛教经义的作品。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修行和欲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也即“有求皆苦,无求即乐”。不过说起来简单,参悟却很难。

就像西藏六世活佛仓央嘉措,虽是西藏黄教的领袖,却始终摆脱不了俗世的羁绊。他那首著名的诗歌这样写道:“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会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再后来,竟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色戒》讲述了一个僧侣达西与农家少女芭玛之间的情欲故事。并将触角延伸到人性、命运和悟道等多个方面,利用多个隐喻引起我们对于因果、无常、幻灭等等人生常态的思考。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2)

一、身在修行,心在俗世的达西,折射出人类欲望的难以抵抗

什么比较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色戒》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对佛法具有很高天分的僧人达西,在山洞中闭关修行三年后,达西重新回到了寺庙。

在一次跟随师父阿普到农场主家做法事的时候,达西遇到了农场主的女儿芭玛。从此,他对芭玛念念不忘。

师傅阿普看出了弟子的心神不宁,对他进行了劝诫。给他看了一本春宫图,正面活色生香,背面骷髅白骨,想以此点醒达西。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3)

红粉骷髅的典故取自文殊菩萨,他曾经变成美女去考验一个僧人,僧人面对诱惑的时候,把美女想象成一堆枯骨。但是仍然禁受不住诱惑,僧人只好逃走。文殊菩萨告诉他,他的心中还有美与丑的概念,所以修行得还不够彻底。如果执着于自己的感觉,虚幻的感觉就成了真的。

类似的情景出现在《红楼梦》中,贾瑞见到王熙凤,淫念顿起。却被看出端倪的王熙凤戏弄了两次,导致贾瑞深受风寒,重病不起。此时,一个路过的道人给了他一面镜子,镜子正面是王熙凤的曼妙身姿,背面却是一个骷髅。意在提醒他美女骷髅,终究是虚幻。无奈沉迷其中之人无法悟透这个道理,贾瑞无法从心的迷宫中解脱出来,一命呜呼。

达西也如同贾瑞,深陷执念无法自拔,他说,佛祖释迦摩尼在参悟之前,便已经拥有了一切,财富、地位、妻儿、人们的爱戴......因为他经历过这些,才能够放弃一切,终成菩提。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不知道人世的滋味,如何能够知道应该放弃还是应该拥有?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4)

达西执意回到尘世,他找到芭玛,两人结婚生子,过上了人世间温暖的日子。

走进尘世的达西非常入戏。他会为了食物的多少,与他人争斗。他会因为稻田被烧毁,而对他人进行猜忌。他会趁芭玛不在家的时候,接受美艳的印度女人的诱惑......人类的欲望林林总总,他无法克制一个欲望,就禁受不住千百个泛滥成灾的欲望的挑战。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5)

那么到底是哪一种更好?满足一千种欲望?还是克服其中仅仅的一种?

达西想起师傅阿普说过的话,他在尘世间迷茫了。他又向往起那个禁欲的寺庙,于是在一个夜晚,他穿上僧袍,悄悄地离开了。

二、身在俗世,心却通透的芭玛,告诉我们佛只存在于人心

怎样令一滴水不干枯?让它流入大海。----《色戒》

芭玛只是高原村庄的一个平凡女子,遵循自然而然的生存法则,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她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修行和教导,却内心通透豁达,比达西更有大智慧。

她在看到达西从寺庙中逃出,来接近她时,她说道:”你可别说是为我而来的。” 她一眼就看出达西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还俗,只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为了她。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6)

尽管这样,芭玛还是跟随内心的情感,爱就是爱。不扭捏,不做作,顺从内心的召唤,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她并不执著于自己得到了什么,也不是一个消极的命运接受者。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并不逃避,也不抱怨。

她会接受达西的爱,只因为她也爱着他。她会淡定地面对族人的责难,因为这些都是她应该承受的后果。她会在教育孩子时,让任性的孩子自己感受屋外的寒冷,而不是强迫他穿衣。她还会在达西离开时,追到河边给他送去包裹,并不强求他留在身边。

芭玛在河边遇到逃走的达西时,她说道:“达西,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身躯!”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7)

达西大哭,又想跟着芭玛回去。芭玛却转身就走,留下达西一个人,面对着湛蓝的天空。

相对于达西,芭玛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她对命运理解得太透彻,所以能够平静地接受一切。或许这样才更接近了佛,佛不仅仅在庙宇中,佛更在万事万物中,在人的一呼一吸间。顺其自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坦然地面对尘世中的喜怒哀乐,就是修行所能领悟的所在。

达西离开寺庙时,曾经看到一块刻字的石头,上面写着:”怎样令一滴水不干涸?” 芭玛的所作所为就给出了答案:“让它流入大海。” 水流入大海是无法避免的,回归本性、回归自然就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钟丽缇野性的一面(一个和尚在欲望中挣扎)(8)

三、结束语

《色戒》用情色解说宗教,竟然丝毫没有亵渎的感觉,反而能够体会到一种纯净的悲悯。

达西是个无法窥破修行真谛的修行者。他执着地想抓住自己的每一个欲望,却终究让自己纠缠其中,做了欲望的俘虏。

生长在自然中的芭玛,却有一个纯净的心。坦然面对一切,不围堵、不压制、不逃避。就像大禹治水,让水流顺着它应该流去的方向进行疏导。才能让自己活得坦荡和通透。

佛法本就是入世之法,并非出世之法。大隐隐于市,于修行之人而言,闹市中修行和寺庙中修行并无二致,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一切在于自己的内心。

---END---

古今多少剧,都付笑谈中。欢迎关注@福小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