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复新 张留花

明清以来,清河县油坊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物资汇集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官船、私船多在油坊码头停泊、食宿,油坊码头依然是北上天津,南下杭州的重要码头。这条京杭大运河,也给当地两岸的人民带来得天独厚的利益。

那时候,还没有小火轮,货船逆水行舟时,需要人力拉纤。拉纤的人,大多来自沿河两岸附近村庄。油坊新街村,以拉纤为业的农民多达数百人,大部分来自四、五生产队。他们紧临运河大堤,农闲时,几人、十几人将各自的纤绳共拴在一条主绳上;穿短裤、赤膀、胸前斜挎纤板,俯身甩手,拖船而行。河滩陡峭处,他们四肢并用,若攀爬式行走,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很大,是个苦活儿。

京杭大运河边的民间故事(运河故事运河上的纤夫)(1)

船工号子是行船拉纤者的冲锋号和催阵鼓,它可以使拉纤人步调一致,力量集中。尤其是在顶风、逆水或转弯处,号子作用更为重要。号子由领号人一人领喊,众人回应。号子一般分为固定式和即兴式两种。

在油坊运河上,本地人常把流行的地方小调和戏曲词编入号子。如在油坊一带流行乱弹剧,领号人喊:“李渊打马出了京”,众人应道:“呦上嗨!”领喊:“出了叶家锦绣城”,众应:“呦上嗨!”领喊:“三军送爷十里铺”,众应:“呦上嗨!”领喊:“一个个难舍唐国公”,众应:“呀儿呦的上嗨!”

另一首号子则是:“李渊打马离山坡,新坟没有旧坟多。新坟头上压张纸,旧坟头上长青稞。这边埋的是韩信,那边埋的是萧何……”

号子词富有历史知识和文学韵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即兴号子多带有低级趣味,纤夫多是男人,以此振奋精神忘却疲劳。领号人以新颖的词句来引拉纤人的情绪,其词有:“两个大姐去拔草,高粱地里去尿泡……”“太阳出来一竿高,二姑娘褪裤去亮臊……”不胜枚举。

油坊运河新街村的拉纤人,一般是往返临清与德州之间,也有随船北上天津或河南境地的。

纤夫们闲暇时,则捕鱼而食,岸边起火做饭。在油坊一带,有捕得十斤一个大虾的、百余斤大鲤鱼、大鲫鱼的,屡见不鲜。纤夫逮了鱼,除自食外,还有宰割出售,实可为运河一大景观。

油坊一带的运河上,春、夏、秋三季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帆樯如林,船只首尾相衔,密布于河面上。歌谣说:“一船不开众船搁,前帮不动后帮泊”等,足见船多繁忙,所以纤夫们也就有了饭吃和生活依靠。

(转自《大运河的传说与故事》一书)

京杭大运河边的民间故事(运河故事运河上的纤夫)(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