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

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激战无名川》讲述的是1951年冬,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钢铁九连抢修无名川铁路大桥,与敌机浴血奋战,确保大桥通车的故事。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2)

影片根据郑直的同名小说改编。郑直原名郑云林,抗美援朝时期在铁道兵团第一师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铁道兵团第一师编入志愿军序列,奉命跨过鸭绿江,开始执行战区铁路保障任务。自1951年8月中旬起,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趁朝鲜发生40年来未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之机,发动“空中绞杀战”,出动飞机6万多架次,投掷炸弹超过19万枚,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干线、桥梁隧道、车站枢纽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中朝军队的后方运输,断绝前线部队粮弹补给。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3)

铁道兵团第一师头顶敌机,驰骋于铁路中、东、西线,从鸭绿江一直抢修到离汉城不远的临津江畔,创造了“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涌现出坚守百岭川76昼夜的英雄集体和一级英雄杨连弟、二级英雄史阜民、排弹英雄李云龙等一大批英雄人物。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4)

“登高英雄”杨连弟,1952年5月15日在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5)

被称作“人体螺丝钉”的史阜民,曾冒着生命危险,用尽全身力气抓住螺丝板子固定两根无法连接的异型钢轨,一直坚持一个半小时,使18列军车安全通过。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6)

李云龙是志愿军中独立排除定时炸弹的第一人,曾先后排除美机投掷的定时炸弹35枚。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7)

1964年,郑直以这些铁道兵英雄人物为原型创作了14万字的小说《时间颂歌》,后改名为《激战无名川》,于1972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郑直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经历了那场战争,熟悉杨连第等一大批载入史册的英雄,也看到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战友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国土上。我用一本书真实描绘了那段生活,颇感欣慰。但作品的艺术性我不很满意。当时在江青所谓‘三突出’的大棒下,干扰太大,只能写‘高、大、全’形象,不允许写平常人的感情……为了突出政治,该书经过了几度讨论,几度修改,因此书中留下的文革烙印是十分明显的。”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8)

尽管如此,该书出版之初,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赞扬这部作品是一曲“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它被改编成连环画,广播电台纷纷连播这部小说,全总话剧团、杭州话剧团等艺术团体先后将它搬上话剧舞台。

当时,国内各大电影厂已接到了恢复故事片生产的通知,正在积极寻找可拍摄的题材,由于文革中抗美援朝老电影均能继续放映,且样板戏中也有一部《奇袭白虎团》,所以《激战无名川》成为各厂争相改编的对象。

八一厂是文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电影厂,当时已被野战军接管,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亲自点将60军的政治部主任彭勃任八一厂革委会主任。彭勃到任后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积极筹划八一厂文革中的第一部故事片。在厂党委会议上,大家认为《激战无名川》改编难度大,拍起来也比较困难,保险起见,最终选择了史超编剧的《水上游击队》,而将《激战无名川》让给了更擅长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的长影。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9)

王馥荔在兴化外景地

《水上游击队》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一支活跃在湖荡地区的水上游击队以芦苇荡为屏障,以河湖港汊为战场,与盘踞在葫芦镇的日寇和伪军展开斗争的故事。该片确定由李俊执导,由王心刚和来自江苏省京剧团的王馥荔主演,外景地选择在了江苏兴化水乡。可是电影没拍多久,八一厂就接到命令,要求集中全厂力量投入《闪闪的红星》的拍摄,由李俊和另一位导演李昂联合执导,《水上游击队》的拍摄被迫暂停,最终不了了之。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0)

《激战无名川》落户长影后,曾在《上甘岭》中扮演三营长的王枫主动请缨,要求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由于片中有大量飞机轰炸以及地空对战的场面,他去找山东革命大学时的老同学、时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的王海求援,但回来之后,他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即将王海、张积慧等空军战斗英雄在朝鲜战场上奋勇作战、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的故事搬上银幕,这便是后来的《长空雄鹰》。

经过一番辗转,《激战无名川》又回到了八一厂。这时的八一厂因《闪闪的红星》大获成功,士气高涨。黄宗江与郑直一道将小说压缩成90分钟左右的剧本,交由《打击侵略者》的导演华纯和《夺印》的导演王少岩联合执导,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华纯就参与过纪录片《钢铁运输线》的拍摄,对《激战无名川》所描写的内容十分熟悉。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1)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2)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3)

在剧本中,连长郭铁依然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在他的身上融合了杨连弟、史阜民、李云龙等一批英雄的影子,按照当时的选角标准,他必须由一个政治业务双保险的演员扮演,两位导演同时想到了时任八一厂副厂长的王心刚。但王心刚当时已经在拍《南海长城》,而且,已经40多岁的他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再去演一个年轻人的角色,于是他向导演推荐了北影厂的年轻演员关长珠。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4)

关长珠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最后一届的毕业生,1974年他在北影厂的《侦察兵》中扮演民兵队长孙诚,而该片的主演正是王心刚。关长珠相貌俊朗,眉宇之间充溢着一股刚毅的气质,在剧组被称为“小王心刚”。王心刚本人也认为他不仅银幕形象好,而且拍戏认真投入,是棵难得的好苗子,所以对他赞赏有加。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5)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6)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7)

于是,在王心刚和《侦察兵》导演李文化的一致推荐下,关长珠得到了郭铁这个角色。其他演员包括了霍德集(饰王实贵)、于纯绵(饰师长)、张连伏(饰政委)、张金生(饰刘喜)、石存玉(饰吉顺大爷)、刘秉章(饰人民军大校)等。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8)

《水上游击队》的女主角王馥荔也被借来饰演一名朝鲜族姑娘,这是这位金鸡百花双料最佳女配角奖获得者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19)

该片的拍摄得到了铁道兵5811部队(铁三师11团)的大力协助,当时这支部队正在大兴安岭修建铁路,战士们硬是在吉林桦甸的一个荒无人烟的深山沟里临时搭建了一座铁路大桥,专供拍摄使用,并按影片要求先后做成炸毁前、炸毁后、烧毁中、烧毁后、修建中以及修建后的各种模型。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20)

由于条件所限,《激战无名川》的“激战”部分大大缩水,表现的几乎全是中朝军队和朝鲜群众的正面形象,只在最后出现了一个南边派来的搞破坏的特务,再就是回忆中出现了几个李承晚的军人,时间只有十几秒钟,除了志愿军打飞机,没有和敌人肉搏的场面。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21)

即便如此,影片的拍摄丝毫不轻松。在拍郭铁带头灭火一场戏时,导演请来一位战士给关长珠做示范。这位战士是“大比武”尖子,他双手抱住一根倾斜的横撑木滑下来,动作十分麻利。拍摄时,那根横撑木浇上了汽油,点着了火,离地有两层半楼高。导演要求关长珠按照那位战士示范的动作滑下来,同时灭掉横撑木上的火。但拍摄时,他才滑到一半就滑不动了,悬在了半空中,眉毛都烧着了,但他忍住气,没吭声。后来经过大家商议,将横撑木改为一根直上直下高大的立柱,立柱面对镜头的一面点上火,朝向演员的一面没有火。关长珠双臂抱住着火的立柱迅速滑下来灭了火,安然无恙,但镜头的效果却是既惊险又刺激。

20部抗美援朝电影(抗美援朝电影激战无名川诞生始末)(22)

《激战无名川》于1975年上映,虽然影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诸如自始至终崭新的军装、战火下志愿军战士一尘不染的面容以及舞台化的电影台词等,但对于久违了故事片的观众来说,能在银幕上重温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不朽功勋仍然倍受感动,片中的两首插曲《铁道兵意志坚》和《一棵青松破云天》也随着该片的热映传唱于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