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会作诗。
你知道,我国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是谁吗?
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
NO!!!
他是大清CEO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要知道,《全唐诗》总共只收录了四万八千多首诗。
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
可是,写得多并不意味着写得好。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全唐诗》只留下他的六首诗作,其中两首妇孺皆知,小学生都会背。
他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诗人,他和王昌龄、高适关系很好,三个人经常一起喝酒畅谈。
在唐代,王之涣的诗经常被作为歌词来演唱。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这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王之涣也因这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除了这首诗,王之涣还有一首传世名作——《凉州词》。
《凉州词二首》是一组诗,其中,以第一首最为知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历来为后世称颂。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的开头开山川的雄阔苍凉,表现戍边者的孤独与危险。
折柳赠别是唐代的送别风俗,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有人说,这首诗是“唐音”代表,历来的边塞诗都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王之涣流传千古,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唐代人人能诗,唐诗句句高华的气质。
,